高校钢琴音乐教育的本土化研究*

2017-01-12 01:42张瑞蓉吉丽娟
关键词:民族民间钢琴创作

张瑞蓉, 吉丽娟, 秦 芳

(1. 山西大学 音乐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2. 中北大学 艺术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51)

高校钢琴音乐教育的本土化研究*

张瑞蓉1, 吉丽娟2, 秦 芳2

(1. 山西大学 音乐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2. 中北大学 艺术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51)

为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财富, 强调音乐艺术教育的价值和责任, 首先简要回顾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历史, 同时基于两次调研分析, 指出创作及能够演奏的中国民族钢琴作品数量相对较少, 尚未形成钢琴演奏学派, 教学体系尚不完备, 中国钢琴作品曲目可用的教学用书及专著稀少, 师资队伍参差不齐等是山西省钢琴本土化的主要障碍。 据此, 从课程体系设置、 钢琴专业教学大纲、 学生的专业评价体系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钢琴; 音乐教育; 创作; 本土化实践

1 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简要回顾

在音乐艺术发展历程中, 钢琴大师们创作了许多不朽的钢琴作品, 对世界音乐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些作品从巴洛克开始, 历经古典、 浪漫、 印象主义, 直到20世纪的音乐, 无不根植于各民族音乐文化的沃土, 带有深深的民间音乐语言的烙印, 形成了多元文化的风格。 在其传播的过程中, 不同国家和地域的本土音乐文化将不可避免地与外来音乐文化发生碰撞与融合。[1]钢琴在18世纪初传入中国, 由于当时的历史和社会环境, 它被国人接受的过程曲折而又漫长。[2]文献中记载, 1904年, 意大利钢琴家梅·帕契在上海举办了第一场钢琴独奏会, 在中国钢琴艺术发展史上留下重要一笔。 以此为标志, 中国的钢琴教育迈出了第一步, 第一代本土钢琴家从这里萌芽。

1914年, 赵元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背景下, 为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创作了钢琴作品《和平进行曲》, 在《科学》杂志1915年1月创刊号上发表, 该作品被公认为是中国钢琴曲的初始。 此后, 他还发表了一组钢琴小品。 作者采用欧洲传统和声写作手法, 对一些中国民歌进行记谱整理并为其编配了伴奏, 旋律中西洋风味鲜明浓厚。[3]1著名作曲家齐尔品在1934年出资举办了“追求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创作评奖活动, 在中国钢琴创作史中具有重要意义, 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中, 贺绿汀的《牧童短笛》获得一等奖, 脍炙人口, 至今仍为我国钢琴教学中的经典教材和比赛中的常用曲目。 继之, 萧友梅、 刘雪庵、 瞿维、 桑铜、 丁善德等作曲家学习运用西洋创作技法, 结合民族元素, 创作了具有中国风味的作品, 寻求新的音响色彩、 和声语言和结构形式, 成为开辟中国钢琴风格作品的先行者。

1946年, 抗日战争的胜利使全国人民看到了共产党领导的新希望与曙光。 受此鼓舞, 瞿维在“新秧歌运动”的启迪下创作出钢琴曲《花鼓》, 被称作是我国第一部受延安“鲁艺”精神影响的钢琴作品。 该作品充分应用欧洲传统作曲技法, 同时又充分汲取了中国民间音乐的养分, 在我国钢琴创作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947年, 桑桐创作了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 他的探索影响了谭盾、 陈怡等20世纪80年代后当代作曲家, 使中国钢琴作品创作掀起了一股探索应用西方现代技法的热潮。 远在巴黎音乐学院求学的丁善德于1948年完成了作品《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的创作。 他的创作手法简洁精炼, 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突出, 是一首流传至今不可多得的佳作。 这个时期的作品受时局影响, 映射出对侵略者的反抗、 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歌颂, 展示了中国的民族精神。

建国初期至1966年“文革”前, 是我国专业钢琴创作的第一个繁荣时期。[4]9据卞萌在《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书中统计, 1949~1965年之间, 我国公开发表出版的钢琴作品已超过二百余首。 此期钢琴创作的特点, 一是在标题音乐的基础上出现非标题音乐; 二是音乐创作根植于生活并反映生活, 容易引起中国民众的共鸣; 三是以少数民族音调为基础进行创作的作品明显增多。 该时期, 钢琴家对于钢琴创作的贡献非常突出。[5]4

1966年至197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文革”时期。 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是, 钢琴改编曲占据了创作的主要地位。 1966年“文革”初始, 正常的钢琴音乐创作几乎停滞。 到了60年代末期, 殷承宗钢琴伴唱《红灯记》一炮走红, 使这一状态出现转折。 在这些作品中, 由殷承宗、 储望华、 盛礼洪、 刘庄创作的钢琴协奏曲《黄河》, 成为中国钢琴音乐的经典代表性作品, 获得世界各国听众的认同与赞扬。 此间, 以京剧样板戏及芭蕾舞剧中的音乐为基础进行钢琴改编成为时尚, 主要作品有: 殷承宗的《北风吹》、 杜鸣心的组曲《红色娘子军》、 倪洪进的《京剧曲牌练习曲四首》等等。 在中国“文化大革命”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下, 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 钢琴改编曲发展起来。 由于其旋律取材大多来于群众耳熟能详的作品, 与广大群众的审美需求容易产生共鸣, 因而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此外, 创作者们在改编创作这些作品时已开始有意识地去追求民族风格, 模仿民族乐器音响与音色, 创作手法上也日趋丰富。 这一时期以改编为特点的钢琴曲创作获得空前发展。[2]

1976年至今, 我国钢琴音乐创作出现一个新的高峰, 进入钢琴音乐创作风格多元化的时代。 在表现题材的开拓、 演奏技法的创新、 和声效果的改革及节奏织体的多样性等方面, 作曲家们的思路日益开阔,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艺术局面再次出现。[3]20-54既有继承中国民族调式特性的作曲家, 又有致力于对民族和声进行改造更新和利用西方20世纪现代作曲技术进行无调性手法作曲实验的作曲家, 还出现了自成一派、 研究创作新作曲体系的作曲家。 这一时期, 钢琴创作风格不再像过去那样单一化, 音乐思想也以开放性思维为主体。

在我国钢琴音乐理论方面, 研究成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钢琴史论研究、 钢琴文献研究、 教学体验研究、 学术交流研究、 作品风格研究、 音乐创作研究、 音乐家研究等等, 具有本土特色的钢琴教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 体现音乐艺术教育的价值和责任, 是音乐艺术教育工作者不可抗拒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研究前期已有一些成功的范例和成果。 相关的文献、 著作、 论文、 钢琴作品屡见, 但基于山西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创作的作品屈指可数。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把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引入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尚未规范化、 体系化, 遑论评价体系的完善。[6]3,4

2 钢琴本土化实践的问题和困境

钢琴本土化实践, 很大程度上需通过钢琴教学环节来促进和实现。 我们曾对山西大学音乐学院、 中北大学艺术学院、 山西师范大学音乐系以及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等具有代表性的山西省高等院校相关院系进行过调研, 包括这四所高等院校钢琴专业的教学大纲及中国作品在钢琴期末考试曲目中所占的比例等。 我们发现一些带有启示性的普遍现象: 非音乐专业在对待山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态度问题上, 绝大多数是喜欢的, 但能够演唱或演奏山西民族民间音乐的人数却不多。 相当多的学生虽然喜欢听山西民族民间音乐, 但达不到演唱或演奏的水平。 同时, 大学生对待山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认知程度也有所不同, 对民歌的认知程度较高, 其次是器乐, 再次是戏曲, 对说唱的认知程度最低。 基于这样的认知程度, 我们设置山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教学内容所应遵循的原则是: 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 由浅入深, 先易后难。 显然这中间缺乏的是“学习”这一环节。 由此牵涉出的深层问题是: 谁来教?教什么?有没有合格和充足的师资?

山西具备丰厚的地方音乐资源, 这是形成特色艺术教育的重要条件。 把山西民歌改编为钢琴曲, 使之走向世界, 让世界各族人民认识和了解山西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 不仅可促进山西钢琴音乐的发展, 也将使我国的钢琴音乐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绚丽多姿。[6]6

我们的调查分析表明, 中国民族钢琴音乐在钢琴教学中的困难主要在于弹奏过中国钢琴作品的学生比例偏少, 而且在所弹曲目的选择上, 以建国后的当代作品居多。 那些为数不多的弹过中国作品的学生, 也主要由专业指导教师布置, 真正出于个人选择的少之又少。 由此看出, 在绝大多数学生中, 自发弹奏本国钢琴作品的习惯尚未形成。 此外, 在学生弹奏曲目中, 改编性质的钢琴作品占了绝大多数, 而实验性质的作品少有问津。 其原因为: 一方面, 大部分学生对钢琴改编曲的旋律相对熟悉, 容易在音乐内容上产生共鸣, 易于掌握; 另一方面, 实验性质与以现代技法写作的作品在技巧上有更高的要求, 弹奏中国钢琴作品时不容易掌握。 由望而生畏到避而远之, 这与中国音乐文化独有的特点密不可分。 学生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 否则在理解音乐形象和内涵方面就比较困难。 这提示我们, 在加强专业老师引导的同时, 还应解决学生文化修养提高的问题, 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作品表现内容与意境。

目前, 在教师教学与学生演奏实践过程中, 中国民族钢琴作品的运用远不如外国钢琴作品那样广泛。 教师在向学生布置中国曲目方面也不够重视, 而大部分学生虽然认为学习中国民族钢琴作品对培养乐感、 提高技巧, 特别是在理解感受本国音乐文化等方面有很大帮助, 但却认为与外国钢琴作品比起来, 中国民族钢琴作品反而不容易表现出音乐意境。 造成这一困扰的主要原因是, 钢琴舶来于西方, 它与西方音乐文化一脉相承。 钢琴音乐作品在十二平均律制、 大小调性体系、 和声语言方面, 都与中国民族音乐不同。 中国民族音乐多由五声、 七声调式构成, 律制是自古相传的五度相生律, 两种音乐文化的差别客观存在。 对于正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而言, 这种差别是需要经过一定时期的学习来调整掌握的。

3 对解决教学中中国民族钢琴音乐不足的思考

解决教学中中国民族钢琴音乐不足问题, 宏观讲, 是通向钢琴中国本土化的必经之路。 就学生而言, 弹奏中国民族性钢琴作品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钢琴乐感, 促进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的提高, 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 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提高民族自豪感。 然而, 现实中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克服以下几点障碍:

1) 创作及能够演奏的中国民族钢琴作品数量相对较少;

2) 尚未形成独特的钢琴演奏学派;

3) 教学体系尚不完备;

4) 关于中国钢琴作品曲目的教学用书及专著非常稀少;

5) 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以上因素导致目前高师院校的钢琴主科教学中仍然以西方钢琴教材体系为主, 难以形成一套完整的本土作品教学体系, 造成学生无从学起、 教师无从教起的现状。

中国钢琴艺术经过几代人的摸索与实验, 已经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钢琴的创作基础和理论源泉是西方作曲技术, 但我国渊源流长的音乐传统和极其丰富的民族、 民间音乐宝藏, 可以使两者“结合” “杂交”, 为我国的民族钢琴音乐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我们应当有专门的研究机构, 并有效利用创作资源和演奏资源; 我们应当改革钢琴教学体系, 重视演奏本土内容。

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课程体系设置方面, 增加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相关课程的选入, 钢琴专业学生选修或者必修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课程, 并纳入相应的考试内容, 在学生绩点计算、 综合测评等评价机制方面作为一个重要参考。

2) 钢琴专业教学大纲方面, 把中国钢琴作品, 尤其是山西风味的钢琴作品, 作为考核的一项内容。 由于作品数量偏少, 可鼓励作曲专业的师生进行相应的创作, 作为教材的来源和补充。 这对专业建设和学生学习都是一件相得益彰的好事。

3) 学生的专业评价体系方面, 考试考核的评价体系既要考虑本土作品的弹奏数量, 也要考察完成的质量和规格。 应当设定本土作品与西方作品评分所占的合理比例, 重视学生舞台实践本土作品的选用。

4) 师资队伍方面, 须着重培养老师的专业素养。 要针对现有教师的不足, 增加相关教师到优秀院校进修和培训的机会。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提高, 对钢琴音乐教育本土化意义深远。

高校钢琴音乐教育的本土化是一个宏大的、 有深远意义的工程, 事关中国民族文化的复兴和创新, 应当高度重视, 综合施策。

[1] 魏廷格. 古钢琴和钢琴究竟何时传入我国[J]. 人民音乐, 1986(3): 41.

[2] 周为民. 中国钢琴教育的历史与发展[J]. 中国音乐(季刊), 2010(2): 144-150.

[3] 代百生. 中国钢琴音乐研究[M].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5.

[4] 卞萌. 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 北京: 华乐出版社, 1996.

[5] 杨瑾. 论中国钢琴作品在钢琴家教学中的价值[D]. 兰州: 兰州大学, 2010.

[6] 徐丹. 对中国钢琴作品在教学中重要地位的再认识[D].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05.

ResearchontheLocalizationofPianoMusicEducationinColleges

ZHANGRuirong1,JILijuan2,QINFang2

(1. School of Music,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China;2. School of Arts,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Taiyuan 030051, China)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piano music in China is not long. Especially, the piano music composition is no longer than one hundred years. During this short period, a number of outstanding composers have created a series of piano music works with Chinese folk music characteristics. It can be seen as the attempt and foundation of the localization of piano education in China. Despite of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piano music in China, there is no satisfied outcome in terms of promoting the localization and formation of the new system of piano teaching with Chinese folk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in order to reflect Chinese native culture and national spirit, protect and inherit Chinese culture, and emphasize the value and responsibility of music education, briefly reviews the history of piano music composi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two surveys and analyse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major problems and the obstacles to the localization practice for the piano music in Shanxi province: the number of compositions and works that can be played is relatively small; the piano playing genre has not yet been formed; the teaching system is not complete; the textbooks and monographs on Chinese piano works are scarce; the piano teachers’ abilities are at different levels, and so on. The paper further gives specific advices in terms of the setting of curriculum system, the syllabus for piano majors, and the evaluation system for students and teachers training.

Piano; music education; composition; localization practice

1673-1646(2017)06-0109-04

2017-09-12

张瑞蓉(1956-), 女, 教授, 硕士生导师, 从事专业: 钢琴教学与演奏。

J624.1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7.06.022

声明

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 汇编、 发行、 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社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编辑部上述声明。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钢琴创作
“校团”协同背景下推进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高职音乐教育发展与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研究
新时期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策略探究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一墙之隔》创作谈
纸钢琴
钢琴
创作随笔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