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美术教学的现状与改进措施

2017-01-11 18:36饶文辉
学周刊·中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美术教育改进高校

饶文辉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今时代要求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要培养出兼具专业性与创新性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从而为各行各业不断输出专业知识过硬、实践能力强的美术设计人员。但是纵观当今各个高校的美术教育专业,其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缺乏个性、课程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为此,高校要勇于举起改革的大旗,积极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迎合时代的发展,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现状;问题;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22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5.143

一、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问题

一般来说,高校美术专业的学生都是以艺术生的身份通过高考考取进来的,其成绩由艺术学科成绩和高考成绩两部分组成。这里容易出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不高,很多都是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自身的文化底蕴严重匮乏,导致大学阶段的学习后继乏力。虽然从成绩上看,很多考生的文化课分数都超过了标准线,但是实际的文化底蕴却是缺失的。一个人的文化底蕴需要长期不断的积累、学习,试图通过几个月的突击达到目标是不能够长久的。二是就美术专业成绩而言,很多学生进入大学时的入学成绩也是利用考前集训的方式获得的。不得不承认,考前集训的方式对于艺术生应试而言似乎很受用,但是这种方式只能够帮助学生取得一时的成功,而不能带来长远的益处。考前集训注重的不是学生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训练和提高,它只是为了让学生应付考试。比如,在高考中可能会遇到头像默写题,那么考前集训就会专门训练学生画头像这一块,并且把答案范式化了。如学生在考前会记住三个头像类别:一个老人头、一个青年头、一个妇女头,画出的每一类头像几乎千篇一律——标准的眼睛、标准的鼻子、标准的神态,甚至在明暗关系的处理上都如出一辙。这样集训出来的学生无法发挥出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思维方式被应试模式固定住了,很难通过四年的大学学习实现一个质的转变。那么他们在大学阶段很可能也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拿到大学文凭而“中规中矩”的学习,这样是不符合我们高等美术教育的教学宗旨的。三是有一部分学生是“半路出家”,艺术功底较差。前面我们讲到了,艺术生的高考成绩是由文化课成绩和专业课成绩两部分组成,且艺术生的文化课成绩要比普通高中生低得多,由于文化课成绩不好,从而中途改学美术,这部分学生学习美术不是兴趣所致,而是把学习美术当成了考取大学的一条捷径。这样的学生进入到高校美术专业后,常常会非常痛苦,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对未来的职业选择也是忧心忡忡,十分茫然。因为他们的专业基础知识非常不扎实,而高校美术教师讲的内容都比较高深,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感到比较吃力,缺乏自信与成就感,有的甚至自暴自弃干脆放弃了学习,白白虚度了四年光阴。这样的学生即便拿到毕业文凭,步入社会,也不是行业所需要的人才,反而会成为社会的负担。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行,各个学校的生源数量都在大幅度增加,而质量却没有相应的提高,尤其是美术专业,学美术的学生越来越多,高校的美术专业划分越来越细,发展方向越来越多,但是教育质量显然没有达到预期水平,这是高校美术教育专业非常突出的一个普遍问题,需要我们加以重视,认真反思。

(二)高校美术教师的资源配置问题

当今,高校教师最低学历要求基本是硕士,美术专业也如此。众所周知,这些高校教师在本科求学阶段,学习的科目都比较广泛,还包括很多公共科目,对于一些专业的学习大多是浅尝辄止,不会很深入,再加上本科阶段的专业划分虽然越来越细了,但是相比较研究生阶段,还是显得过于宽泛,这样就更加剧了学习的“不专”。在步入研究生或者博士阶段,每个学生会选择某一专业的某一方向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例如,国画专业中的写意山水就是一个研究方向,而不再像本科时称为“国画”专业,本科时国画专业可以学习山水、人物、花鸟,也学习工笔、写意、白描等很多相关专业内容,而研究生期间只学习其中的山水这个方向,真正做到了“术业有专攻”,把专业知识学得更深入、更具有高度了。但是,当他们回到本科院校当教师时,其授课科目并不限于其专业研究,也有可能因学校安排,会教授一门与自己研究方向不一致的学科,这就使得美术专业教师的所教与所学不能够实现完美的对接,不能完全契合。很多教师在工作后都是边学习边授课,因为他在研究生、博士生阶段学的东西不一定能用到本科教学中,这样就加大了教学的难度,同时也对实际的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事实上,博士生研究的课题更加细化和深入,应对本科教学时以点对面也显得力不从心。博士毕业的教师事实上更适合做硕士研究生导师,或继续搞科研,相对比较浅而涉猎面宽的本科教学就不太适合了。

(三)对高校艺术课程设置的几点质疑

为了迎合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高校艺术专业和艺术课程设置都有变动和调整,总体趋势是没有专业分化和课程的丰富。虽然高校仍然分专业,但课程设置已经互相渗透,绘画专业的学生要学一些设计类的课,设计专业的学生也要上国画、水彩等课。四年中的前两年一般是基础课,第三年学本专业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最后一年以毕业创作、毕业论文、实习为主。这样看来学生的综合能力都得到了培养,达到了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如此,问题便呼之欲出了。学的科目增加了、广泛了、杂了,学生毕业后好就业吗?基础不好的学生能从事美术的基础工作吗?种种质疑接踵而来。

二、解决当前高校美术教育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美术生高考招生方式的改进

上文分析了高校美术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高校美术教育的招生考试已经到了不得不想办法应对的时机。笔者认为艺术高考应以写生为主,减少默写。写生作品应该更注重学生对客观物象的感受,不是理性写生,不是画自己心中已有的模特,而是画自己眼中再到心中再到手中的模特。另外,可以考虑增加艺术理论考试,这样至少能够了解考生的学习心态和艺术天分的多少,有望选拔出真正热爱艺术的考生。

(二)高校美术教师“人尽其才”

众所周知,高校必须以科研为支撑,艺术也需要科研,理论研究或技法研究等,所以博士毕业的教师更适合在高校搞科研或做硕士研究生导师,这样他们的精深研究会有用武之地,博士毕业的教师可以科研为主,教学为辅。目前各大高校都招聘博士为教师,不妨改变一下策略,招聘双硕士学位或双学士学位的教师从事教学,这些教师的知识面既宽又精,更适合本科教学。另外,在教师的资源分配上,应当尽量按照教师的专业分配教学课程,做到高校艺术教师“人尽其才”。

(三)对高校美术课程设置的建议

高校美术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范畴,它是一种美的教育,因此要以“美育”为核心。那什么叫做美的教育?当然不是教学生程式化的创作,或者从教师自身的主观认知告诉学生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而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包括对美的鉴赏力、对生活的观察力、自我表达的创造力,以及独特的美术思维等。基于这个目标,我们的高校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不仅仅限于专业基础课程,还包括美术以外的文学、历史、哲学等科目的设置。任何出彩的艺术创作都是基于深厚的文化内涵作为支撑的,而综合文化内涵正是当今大学生所缺乏的,因此我们要利用教学体系的每一个环节去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美术教育改进高校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