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社建
摘 要:教师从过去“满堂灌”到现在的“满堂问”,真的能够激活学生学习思维吗?教学效率一定令人满意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课堂教学介入问题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我们不能为问题所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果将所有精力放在问题追寻上,势必导致课堂教学低效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问题; 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2B-0074-01
一、问题堆积,降低课堂教学实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给出一些问题进行引导、提示是非常有必要的。但问题投放不可无限制,如果将课堂教学演变成问题追踪,这样的课堂教学便脱离了语文学习大方向。语文课堂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解决文本问题属于正常学习行为,但不能贯穿于整个语文课堂。如果学生其他学习能力得不到锻炼和塑造,课堂教学效率自然要大幅度下降。因此,在课堂问题设计、投放时,需要严格控制,适可而止,不可投放过量。
如《詹天佑》教学设计,教师解题时就给出一些问题:课文是以什么命题的?我们还学习过哪些用人物姓名命题的课文?这些课文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你猜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事情?这些问题难度系数不大,学生很快就给出正确答案。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又给出一个问题:你认为课文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文章围绕这句话安排了哪些内容?你认为詹天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本文通过一件什么事写詹天佑的?詹天佑在什么情况下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如何理解“要挟”?学生展开自主阅读、讨论,课堂教学气氛开始紧张起来。
教师用问题导入,学生学习思维开始启动,随着问题不断投放,学生开始紧张起来,仿佛课堂学习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小学生思想活跃,对问题的关注时间有限,如果整节课都采用“问题轰炸”,势必给学生带来精神疲劳感。教师设计思考问题要精炼,具有极强针对性。这样的问题才具有高价值。太多随意的问题设计,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还可能造成负面影响。
二、问题穷追,弱化生本主体意识
教师设计课堂问题、投放教学问题、评价学生表现,几乎成为课堂教学的思维定势。新课程标准倡导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意识,课堂教学要围绕学生展开设计,教师课堂中心意识需要摒弃,教学问题介入太多,教师自然将课堂教学予以绑架。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时,教师要观照不同群体学生的不同基础起点,鼓励学生展开主动学习探究活动,只有适时收放、适时评价,才能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珍珠鸟》写人类与鸟的关系,学生对这个题材有探知兴趣。在问题投放时,教师需要适度把握问题。如果针对个别问题展开穷追猛打,也会弱化学生主体意识。有一位教师这样设计讨论问题:珍珠鸟在作者照顾下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展开答案搜寻,很快给出明确答复。教师继续设计问题:珍珠鸟一开始躲进吊兰丛,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它渐渐胆子大了,这说明什么?“我”又是如何做的?它有什么反应?“我”这时又做了什么?……问题给出后,学生大多显得很无奈,不知从何处说起。
教师设计讨论话题是可以的,展开必要的追问也能快速抵达问题核心,但如果穷追不舍,教学会失去价值。这些琐碎问题激发效果不强,强加给学生展开讨论,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在所难免。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讨论方法众多,为什么一定要投放系列问题呢?问题投放可以引发学生学习思维,但引导方式太过单一,其激发效果自然要大打折扣。
三、问题拖累,破坏文本认知体系
课堂导入时、阅读前,教师喜欢用悬疑问题进行引导启发,这样设计是无可非议的,但学生学习认知存在差异,如果这些问题不能成功引导学生走近文本,不能给学生带来更多启示,这样的问题投放势必成为学生的心理压力,甚至是一种精神负担。为获得问题答案,学生在阅读时,很容易产生急躁情绪,断章取义、强迫解读、装腔作势,这些都不是正常的学习行为,不仅不能获得正确的解题思路,还破坏了文本认知体系。
在《七律·长征》学习时,教师分析文本内涵时设计思考问题: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哪一幅?学生展开积极讨论,在课堂展示时,学生大多说不清究竟有哪些图画。有学生说:我认为展示了渡过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跨越雪山等图画。教师认为答案不够全面,要求学生继续搜寻,结果学生依然找不到方向。课堂教学陷入僵局,不管教师如何启发,学生就是无动于衷。
课堂教学之所以陷入被动,关键在于教师问题设计出现了问题。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对历史不是很熟悉,出现这样的认知缺陷实属正常,结果是教师抓住问题不放,导致课堂教学陷入僵局。学生不知所措,对文本认知产生动摇,当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问题设计,适当的问题投放,能够有效激活学生学习思维,提升课堂教学互动品质,如果走向极端,课堂教学自然陷入问题追究窠臼,学生学习思维被束缚,学力成长受限制。课堂教学问题设计需要改进,问题探究方式需要革新,摆脱问题纠缠,已经成为现代语文课堂教学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张梅.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及解答策略[J].读与写,2012,(8).
[2]李明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艺术[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5).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