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跃江
摘 要:要培养审美能力,就得凭借语文教材,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美,学会鉴赏美,练习表达美,使审美渗透于语言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教育;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2B-0044-02
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同等重要。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音乐、美术之外,语文是与美育关系最密切而且涉及内容更广泛的课程。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语文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有滋有味,到处充满美的画面,可以感受到审美的灵魂,语文也是一门让情感受到熏陶的学科,充满魅力。语文教学没有审美的教育就不是完美的课堂,就起不到语文教学的作用,那就是有遗憾的课堂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审美教育,把教学中的审美因素串联起来,为教育教学服务。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实施美育呢?
一、叩开语文教学审美之门——授之以知展示美
要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审美境界,首先应传授审美知识,引导学生们去了解各种事物形态美。语文课堂教学显现的教学画面是一种美的熏陶,一种美的意境。充满美的魅力,色彩斑斓,融合了生活、自然、艺术的美的因素。教学中教师应营造美的情景,逐步入境,引导学生们去认识美的形态,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语文教学中表现的美的形态,都融入文字,要让学生体会文字中的美,就需要转换为美的画面,形象化。无锡影视基地的奇妙,盐城大丰的荷兰花海的迷人,庐山瀑布的壮观……都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们寻觅美。
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想象,把学生们了解的事物进行加工,形成一种崭新的意象。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对小女孩外貌特征的描写十分传神,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们对文中的词句进行转化,使眼前的文字活起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丰富的情感点燃学生们的学习情感,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尽情展示自我。正如一名教育家所说:“教师照着课本进行教学,教学就会变得呆板,如一杯白开水无味,没有生机,没有情感,缺乏交流,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要求学生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教学中,需要语文教师激情四射,精神抖擞,在语文教学中与学生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不但如此,还需要教师适时调整情感,用语言表达动人的情感,浇灌他们的心田。
六年级语文下册《烟台的海》这篇课文,介绍一年四季不同的烟台海上景观以及烟台人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在学生面前用多媒体展示一幅烟台的海美丽的画面,然后让学生们走进课文,了解课文,以他们对烟台的海热爱的这份情感朗读课文,这使他们对烟台的海有一种欣赏之美,表达了他们对烟台的海的热切之情以及对烟台人的赞美之情。
再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师引导学生们运用课本语言结合画面,让他们去感知,让学生们感受语言的魅力,就好似来到天游峰,见到了那位扫路人,并和他进行面对面的交谈,认识了扫路人,感知了扫路人,点燃了学生们思维的火花、学习的热情。教师还需借此引导学生们感悟老人的精神,知道他是一位为了游客而有奉献精神的老人,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具有豁达开朗的精神,让学生们对课文学习内容升华到人生的价值观,为自己学习、生活树立榜样。
所以,审美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基础,是语文教学一种内涵美,它传授美的知识、美的画面、美的品质……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引导他们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们入情入境,置身于课本中,与文本进行对话,成为文中的角色,体会到审美的愉悦。
二、叩开语文教学审美之门——动之以情渲染美
审美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就要培养学生们的健康审美情感。课改下的教科书中课文都是很美的,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情感。记叙类课文“事”中含情,说明类课文“知”中有情,议论类课文“理”中寓情,为语文审美情感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从课文中作者透露的情感,引申到学生们体会到的情感,需语文教师架设一座情感之桥把它们联结起来。当然,学生们能通过他们的阅读感悟文本中的情感,可是那毕竟是肤浅的、不够深入的,因为他们是发展中的人,有着年龄的差异、心灵的柔嫩,生活阅历的浅显,很难把文本内涵表达出来,甚至连作者肤浅的情感都无法体验到。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用自己的情感把文本中情感表露出来,与学生们进行情感交流,让学生们也能走进文本深处。学生们的语文审美需要我们培养,启发,引导。一般来说,教师阅读文本获得的审美情感体验,比学生深刻和丰富,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在用情境教学法教《荷花》这一课时,首先在学生面前展现一幅荷花的图画,并设计一项练习“我在池塘边()地欣赏荷花”,好像自己也变成一朵荷花,和一池的荷花一起舞蹈。让学生们完成这样的训练,学生势必要看着画,体验“我”看荷花的心情和神情,这样,学生就会说“入迷地欣赏着荷花”“入情地欣赏着荷花”“忘我地欣赏着荷花”……随即启发学生想象:仿佛自己也来到荷花池边,把画中的花看成池中的花,也那么凝神地,深情地看着,抓住课文中“一阵风吹来”“风过了”表示叙述层次的词语,有条理地展开想象。同时放一段和课文内容相应的音乐,让学生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感受荷花之美,被荷花之美陶醉的心境,感悟文本语言内涵,了解文本语言的丰富,鲁迅先生说:“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音乐声起,学生凝神视之,细细地观察,美滋滋地细品。这就会学生们的所有感官得到感受,有想象画面、有欣赏美景、有动听曲调,让他们品味到那份美妙。学生会说:“我仿佛觉得荷花突然长高了”,“我自己也摇摆起来”,“我好像闻到荷花的清香”。显然,学生感到了画中的情,听到了画外的音,深深感受到白色的荷花色彩的淡雅、静态的庄重、动态的轻柔。他们也会欣赏到荷花的美,对它们产生喜爱之情,激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热情。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情感,是一个动态的渐进的过程,贵在一个“动”字。老师阅读课文时受到感动,心情激动,才能有效地触动、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内心的美好情感得到唤起,得到激发,同时内心得到升华,渐渐形成高尚的审美情感。它始终和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贯穿在语文教学审美活动的全过程。
三、叩开语文教学审美之门——晓之以理领悟美
语文教学中对审美是这样理解的:通过感性认识,从而整体把握、领悟文本审美的意蕴。语文教学审美理解与科学认识活动中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理解始终洋溢着认识活动中的理解;它始终伴随着形象的感受伴随着对文本的体验,不需要过多深入、探究、分析,而是审美因素的积累。
例如,《雪儿》中的雪儿是一种温驯可爱的小动物,它雪白雪白,惹人喜爱。还可以帮人传递信息。信鸽本来就具有美的形体,文本的叙述具有简约之美
审美理解的实质,是要经过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滤过程”(《黄山记》),谈到人体美的,如“东家之子的美,真是恰到好处。稍为多一点,或稍为少一点,就不美”。(《恰到好处》)……文本中很多的词句,都蕴含着美的因素,只要我们语文教师用心引导他们注意前后的联系感悟文本,他们的审美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在课本中文本都是文质优美的,渗透着情感,词语都是跳动的音符,篇篇都是五彩斑斓的画卷。有人这样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要做多才多艺的人,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案,很快就能把他们带入文本的情境,与文本进行心灵交流,感悟作者内心情感。这样他们情感才会被点燃,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会调动起来,在这种情感的陶醉下,学生们再去学习课文,就会非常轻巧自如。同时也会让学生们的情感与文本进行共鸣,文本内涵的情感也会得到升华。学生们就会学得轻松,教师也会教得轻松。
四、叩开语文教学审美之门——品之以读感悟美
语文阅读教学有着不同层次的品味,例如,动情性的阅读、娱乐性的阅读、理解性的阅读、运用性的阅读等等。语文课本的文本是经专家筛选出来的,符合学生们生理心理特点,具有启发性和感染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多引导学生们进行理解性品读,从而提升阅读审美欣赏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激发学生们的兴趣,逐步让学生们的阅读水平得到提高。
天然的美在于它呈现出来的形成之美,是大自然的赋予之美和人类的欣赏之美。《桂林山水》这一课文中,“桂林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段描写水的句子是美的,从其句子中流露出来的自然美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生活的美是一种内涵的美,具有生活性、社会性、劳动性等,科学之美就不一样,它包含了研究、实践、结论、运用。这就需要结合实际,依据一些规律评断。
五、叩开语文教学审美之门——观之以写创造美
作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反映整个语文教学的审美的提升阶段。作文就是通过语言文字呈现美、创造美。要进行创造美的写作就要细心观察我们的生活。生活中到处都是美的事物,就需要我们有慧眼发现。善于用审美的眼睛观察,闪亮的露珠,明媚的阳光,轻纱般的晨雾都是美的;满星的夜空,诗意的夜晚是美的;鲜艳的花朵,嫩绿的叶子是美的;广阔的大海,湛蓝的天空是美的;童年的可爱,少年的健壮也是美的。关键是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到多彩的生活中、美妙的大自然中去,亲近它们,感受它们的气息,零距离接触,深入感受,捕捉那美的瞬间,发现它们的独特之处,让写出来的作文充满灵性和活力,表现出新颖的一面。
写文章是美的创造,但文章很难尽善尽美。所以,老师应对学生加以适当指导:写作需要一定的词汇积累,还要能紧密联系生活。要让学生们观察生活中独特的事物、独特的美,并能运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表达出来,为作文教学的审美创造奠定基础,让学生们倾诉出自己的情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写出来的文章不是无情的,它们也都渗透着各种各样的情感因素,通过情感抒发自己的人生体验。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们多走进生活、大自然,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经历活动中的艰辛、困难,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把握生活的本质特征,从而让学生们感悟到人生的真谛,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是充满真情实感的,充满诗情画意的。
入境,动情,明理,导引(阅读欣赏和写作创造),这就是语文教学中文章审美教育的大致过程。
审美的课堂,就是让学生们倾吐心声、真情流露的课堂,让学生们张开理想的翅膀自由飞翔。审美的课堂,就是心与心交流的课堂,就是充分展示自我,让情感到处流露的课堂。因此,要培养审美能力,就得凭借语文教材;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美,学会鉴赏美,练习表达美,从而使审美渗透于语言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晓艳.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浅析《江南春》中的意境美[J].小学语文教学,2013,(23).
[2]严兰芳.让学生浸润于古诗文化的芳泽[J].小学教学参考,2010,(34).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