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磊
【摘 要】有人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教学中也是一样,巧用一把钥匙开启学生的兴趣之锁。我想这就是在课堂上的40分钟引起学生质变的主要因素。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他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进入小学后对于美术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为了顺应学生对美术的爱,采取多种上课方式。
【关键词】质变;思维;改变
如何在课堂上使学生有一个积极向上的质的改变?
首先由俭入奢,在一个学期里教师计划一下上课的内容如何递进——即根据教材给学生设置好课程内容,但是由于地区的差异课本的作用不完全一样。把对于简单的课程加以变化,例如一年级的《我身边的小动物》,本来这节课是有难易程度区分的:1.绘画小动物就显得比较普通(简笔画的形式);写实画又太难。2.做手工版的小动物——太复杂的形式的话,时间不允许学生得不到成就感。3.做简单的手工时间允许作品效果好步骤简单容易操作,十分适合一年的小学生培养信心。4.在学习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自我的认识也更加明确,使学生有一种应用自如的快感爱上美术课。
如此的一点变化美术课使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动力,打消了部分学生认为美术课难,不会,做不好,没信心……等消极的思想。学生学会了一种的制作方法接下来的绘画课教师可以张弛有度了,适当的把课程增加难度,例如《会飞的昆虫》,一课用绘画创意相结合的形式来上,把本节课的主角蜻蜓用绘画的方式教给学生,场景的问题用图片和语言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创造出来。这样学生画面变化万千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学生创造力得到了展示,背景的展示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发挥空间,所有的学生得到了一个强化的锻炼。
这里说的学生绘画的质的改变是指学生对于美术的认识,主观对于美术的理解,实际上课对美术的操作能力,这一点从上一年级时就开始培养对学生的益处更大。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于学生质的改变非常重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从而发挥其潜能,就能得到很好的收益。
创设非常好的情境模式是推动学生学习美术技巧的很好的根基,充分利用学生右脑的图像记忆,创设合理情节、有趣图示、起伏的故事内容。加强知识积累(空间积累,而不是单单是所谓的——磨时间练绘画技巧)。从而达到一个对知识、图像、主观认知的升华。
这里也依赖于教具的使用,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材料的准备非常的重要。无论是教师的材料还是学生的材料,上课前都要进行充分的准备。不管是手工课还是绘画课,都要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就能够在实践中引起质的超越。有一个这样的学生在每日的课堂上不起眼也不太说话,美术工具更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带来什么时候又不带来了,我每天都坚持一惯的兴趣教育,在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并没有发现他有什么变化,甚至通过与父母交流得知她并不喜欢美术,用母亲的话说是:“我家孩子对美术不感兴趣”。但是在第二个学期开学以后我发现在美术课堂上画面的效果产生了质的飞跃,画面饱满了,线条也是比较肯定的线条,想要画的东西都一一的变现出来。这种进步不是谁都能有的,但也不是偶然的。我想如果在课堂上只在于绘画技法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感受,这位学生也不会有这样的表现力(不仅是表达自身感受,也从画面的内容上来看)。
在美术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实事求是更要巧用学生的爱学习的潜意识力量。还要学生在小小的年纪就能得到一个很好的锻炼。这正是教师要做的事,才是以为一位引领学生学习的引路者,如果本来学生对画画是有萌动的兴趣的但是被我们教师所谓的技法教学给慢慢的磨没了,甚至由于中国式似的批量教学任务把学生的学习欲望打消了,那么对于教师而言不仅是在重复自己的每一天,对于学生而言没有任何的意义。所谓的无用功在浪费着时间甚至生命,那么何谈教学何谈教育。
(黑龙江省建三江管理局八五九农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