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
摘要: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探究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问题意识;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培养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教学中无论贯穿什么教学理念,或遵循什么教学原则,无论师生共同研究的过程,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都离不开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探究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去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营造氛围,消除障碍,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严肃有余,亲切不足,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对老师惟命是从,心里对老师有畏惧感,哪里还敢质疑问难。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和学习环境,在这样的气氛和环境中,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才敢想、敢说、敢问。这就要求教师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把微笑带进课堂,让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爱、可信,从情感上缩短与学生的距离,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紧张畏惧的心理障碍,使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勇于表达见解;其次,教师还要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大胆地发问,学生答错了允许重答,答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教师在学生提问、作答时,要认真倾听,做到表情专注,态度和蔼,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作出的每一次回答,都应尽量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保护他们的发问的热情,发掘其中可取的因素;再次,对学生提出的不够明确的问题,教师应耐心加以引导,促使学生能抓住关键之处提问,不断提升问题质量,提高问答水平。只要教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激励学生,天长日久学生就会逐渐养成敢于发问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激励学生乐于提问
好奇心是创新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学生才会想学、乐问。如果教师设计的活动能够较好地的创设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欲望,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因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人胜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去积极思考、作答。例如,在学习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呈现这样的一条信息:某纸箱厂最近要设计一种新的硬纸板纸箱。要求正好装下24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盒。问学生:“你能设计出最好的方案吗?”学生各抒己见:我想设计的纸箱轻便些;我想设计的纸箱要美观点;我想设计的纸箱用的材料要节省些……围绕设计时用的材料节省些学生们又探索出了24,1,1;12,2,1;8,3,1;6,2,2;6,4,1;4,3,2这6种方案,学生在交流中又层层透析,最后他们经过激烈交锋后认为选择4,3,2这种方案最节省材料。再如教“圆的面积计算”这一课,教师出示:用一根绳子把羊拴到草地中的木桩上,演示羊边吃草边走得情景。问学生:“看着这幅图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争相提出:羊走一圈有多长?羊最多能吃到多少草?羊能吃到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等等,虽然这节课可能无法一一解决这些问题,但这是学生自己通过积极思考提出的问题,他们很想知道答案,这样,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了,探索的欲望更加强烈了。所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引发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由需要而积极思考,进而不断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拓展空间,精心组织,引导学生善于提问
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是有限的。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讲到哪里,学生听到哪里,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没有机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给学生营造萌发问题的机会,提供产生问题的空间,让学生去品尝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2000年第27届悉尼奥运会上,我国得金牌28枚,美国得金牌39枚;在2004年的第28届雅典奥运会,我国得金牌32枚,美国得金牌35枚;在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我国得金牌51枚,美国得金牌36枚。教师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这一问题情景提出问题。这个情景蕴含了许多数学问题,很有提问的必要性,学生也容易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我国第29届奥运会得金牌数比上届多了几块?第27届奥运会上我国得金牌数比美国少了几块?……”这样教学,可以说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问题进行解决,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到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但自主不等于自觉,也不等于不要老师教,学生自主有余,似乎成为学习的主人,但作为低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还不能自主、不会自主,因此,给学生提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也要有“度”,要精心组织,恰当引导,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总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组织、参与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探索、实践、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追根问底,那么,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逐渐培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