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涛
近几年微课大热,高职教育对微课建设的关注度和研究热情也持续高涨,各级各类的微课教学比赛更推波助澜将这股热潮引向新高峰。
一、前言
笔者曾选取本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当代艺术设计思潮与方法》课程的几个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参加了三次国家和省市级别的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并获得名次。通过参赛,掌握了一些微课制作的理论和方法,对艺术设计理论类课程的微课设计和制作有了一定的实践认识:教师“单向”的微课建设方式应改变为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参与主体的“双向”微课建设方式;让学生全程参与微课系统学习与制作以避免建设的无的放矢,使微课系统随着课程的进展而不断充实,随着课程的持续开设而不断完善,使微课建设获得可持续建设发展的源动力;教师应将专业技能训练与微课建设相联系并同步展开,多角度多层次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以提高教学效率。
二、微课建设与改革思路
在建设与制作微课的过程中,笔者采用了一些符合微课要求和高职教学实际的方法,获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也对微课建设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萌生了一些新的微课建设与改革思路。
1.从教与学的双向关系角度看微课建设
微课既应该是教师开展整体课程建设的特定手段,也应该成为学生同步提高自主学习和实践实操能力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流行的具有浓厚的教师“单向性”的课程建设方式,虽然也会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需要,但以教师想当然拍脑袋的成分居多。其比较标准化的教学过程、掌控和评价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被灌输”“被要求”,而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由兴趣、参与和收效等激发的学习热情,也就失去了学生积极学习探索新知的源动力。
此外,常见“单向” 的微课参赛作品也有不少弊端,如借助先进器材和专业手段,举院、系之力不计人、物成本完成;内容堪称完整琳琅满目,但大多只是将教材整体作“点”化处理,除了短小之外,并无明显的教学效率和多方位实操能力培养优势。其实在信息科技时代,教师早已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通过网络与社会,学生习得知识的途径已非常多元化,获得的知识素材参考资料也更趋多样化。这些资源经学生整理加工后可获得相关知识节点的诸如思维、技能、方法、释疑、结论等内容也异常丰富,必然远远超出任课教师个人的视野所及。因为好奇,学生对新知识、新材料、新想法的感受性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教师更为敏锐。可以说,微课如果再继续如传统般实行“单向”建设,将明显束缚教师、学生双向的思维发散可能性及多元创造性。如果教师能够主动“下放”微课建设的主要权限,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地、多角度地求知、探索、研讨、整理、总结并完成知识节点解答,最终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完成微课视频和相关支撑体系,这样的“双向”微课程建设,必然内容丰富,能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留下他们学习、思辨与创作的轨迹,又保存了大量学习过程中记录下来的生动丰富的、可用作微课系统使用的学习素材及制作资料,与教师“单向”建设的微课相比其收效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见图1)。
有鉴于此,高校微课建设方法确实是有必要改革的。从教师“单向”建设改变为以教师为引导,协助、启发、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自主学习,师生沟通、讨论合作,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把“学”到的东西“用”到微课建设上来。教、学双方共同完成微课建设并随着教学的循环得以持续完善充实与提高。因为学生的参与,微课将真正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载体,为其愿用,乐用。也基于此,微课才有可能做到可持续建设和发展,焕发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
2.从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看微课建设
微课建设应该是个“点”,其相应的配套系统建设则是个“面”。面的建设如果仅从过往“教”的角度出发,由教师闭门造车并发布,其性质也必然是单向的片面的,仅仅是“提供了”或“有了”,学生们会不会去“用”便不得而知。其实,“微课”体系建设应该是发散性的,是在原有课程知识“点”的基础上配套开发形成的微课程资源“面”。这里的“面”,除了常见的微课本身及所对应的各类网上资源、在线交流等内容外,笔者认为重点更应该是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留存与记录下来的大量生动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如师生对话、学生研讨、微课制作和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与解决过程等相关记录制成系统资源供后学者使用。没有各种形式共生形成的面的相互支撑,点做得再好也不会起到面作用。
此外,微课及其系统确实没必要做得那么完整美观技巧高超。从实用和成本的角度看,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习问题就可以了。学习过程中需要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以及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只有学生自身最清楚,让学生全程参与微课系统学习与制作才能避免建设无的放矢,教师也不应越俎代庖。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如果有机会将获得的相关知识和素材、讨论研究与理解的结论、作业与实操成果都有计划有目的地主动地融合在微课系统中,那么微课系统将会随着课程的进展而不断充实;随着课程的持续开设而不断完善;随着学生的学习、参与能力发展进步而愈发布局合理、多元与实用(见图2)。同时学生们也会因为自身是微课建设的主角,可以方便地把自己的学习成果持续地发布在网络上,融汇在教学过程中而获得心理满足,激发其荣誉感和好胜心,从而进一步获得提高微课程学习与制作水平的新动力。学在用中,用在学中,确实是最有效的学习激励方法之一。显而易见,开发具有持续生命力的微课系统同样需要学生作为主体的全程参与。
3.从知识习得与技能培养的关系看微课建设
高职教育应该尽可能多方位地增加学生的技能培训时间和力度。如果教师有机地将各专业的技能训练与微课建设相联系并尽可能同步起来,应该能够明显多角度多层次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与此相联系的是,学生学习、思辨和制作能力提高了,微课体系本身的建设与制作水平也会同步提高。其他兄弟专业课程笔者不敢断言,但从艺术设计专业与课程的关系看,微课建设所需技能与艺术设计类专业岗位技能具有众多的相似与共同点,只要稍加处理,两者肯定有很多互助与“兼容”空间。教师掌控好了,都是拓单纯“知识点”为“知识与能力面”的可着力点。
笔者在《当代艺术设计思潮与方法》微课建设中,从提出话题(知识点)——课前学习(素材和资料收集)——思考——提问——讨论——解答——微课方案(构思、资源、设计)——微课制作(录编视频、配文配音)——实现(微课资源发布)到评价及总结,均由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并完成微课的开发制作,还获得了许多实用的第一手微课学习与制作过程资料,可用于后续的课程支撑系统建设。因微课建设需具有包括对图文、视音频等材料的基本处理技能,学生们还自学掌握了诸如网页技术、图文处理、视频制作、录配音等相关制作等初步技能,使微课得以顺利制作完成。现在看来,学生自主学习的这些技能恰恰与许多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一一对应,既兼顾了微课知识点的深入学习,又丰富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战学习、技能训练手段(见图3)。
可以说,设置得当的艺术设计类微课建设与教学过程非常适合拓展学生相关设计专业实操能力,在单位时间里能同时提高课程知识及专业技能学习效率。如果在较大范围内将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微课建设进行整合,应该能够行之有效地提高教师授课与实操指导水平,提升学生相应设计思维、制作技术等实践能力,成为新的教学效益增长点。此外,还可以在微课建设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协助,组织学生参与针对艺术设计行业岗位技能建设相应的微课系统,参与相关课程的知识更新、网络发布及管理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环境与综合能力表现舞台,并同步获得持续的微课系统建设新成果。
三、结语
不论是从课程、教改还是提升教学效益的角度看,微课建设都有必要在建设思路及方法上,相比传统课程建设流程有较明显创新,否则将可能如以往众多的课改方案一样流于形式。
微课建设的过程应该是教与学双方互动的过程。将微课从教师制作变为师生共同制作,将微课教学从“单向”变为“多向”,将制作技巧从繁复华丽变为简单实用多元,应该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与途径。微课应该建设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在知识学习与技能提高各方面收效明显的教学形式。是否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建设,课程资源是否有效地被使用,应该是检验微课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全程参与微课学习与制作,从中获得相应成绩并同时支撑微课系统不断循环建设、更新、完善与应用,是微课系统能否真正起“作用”和“值得”建设的关键。
此外,在微课建设过程中,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留有部分课时由学生针对感兴趣的知识节点或问题提出研讨及微课制作要点,进而形成教材未涵盖的知识补给,使微课系统不断融入新鲜内容和不同话题,既持续拓展微课知识涵盖面,又使微课系统本身因不断输入相关新知识新材料新方法新技巧等新内容,得以吸引更多学习者和资源提供者加入,使之保持旺盛的建设和学习生命力。
[基金项目: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组织和引导学生全程参与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创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3A208);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ADDIE模型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微课教学设计探究”。]
参考文献:
[1]林秀瑜.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学习模式与效果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6):18-22.
[2]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3]张新祥,杨舒.信息化背景下大学微课建设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J].职教论坛,2015(23):82-85.
[4]石耀华,余宏亮.论微课程的时空属性及其教学意蕴[J].远程教育杂志,2015(3):49-55.
责任编辑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