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伟峰
在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环境下,结合学校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任务,我校在专业建设与生产进校园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教学”“高效课堂”等多种教学模式成为主流,机电类骨干专业基本完成了“基于工作岗位”的课程改革和在“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模式改革。我们选择了微型数控铣床产品开发制作,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较好地引导学生动脑和动手,控制了实习实训成本,还培养出一大批高水平的技能竞赛选手,促进了跨学科实践型教师队伍的成长,创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但是,由于学生认知能力、企业参与度、教师项目教学开发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学效率还是比较低下。
一、中职项目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些年尽管中职教学模式改革一直在进行,但存在重教育管理部门要求,轻教师培养;重教学进度完成,轻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对项目教学缺乏准备,学习效果难以显现。
(一) 学习习惯不良
部分学生既不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也不配合老师把项目教学做好,只想投机取巧,蒙混过关,该做的实习实操不想动手或大打折扣,该做的笔记、该看的教材和资料也不认真看或根本不看,一切都指望老师一手搞定。
在老师这边,原本应该严格要求的实习难度不得不降低,原本要求独立完成作业也只能改为老师讲学生抄,原本要求考取技能证才能毕业,也成为一句空话,教与学被“劫持”和被“胁迫”。
(二)师资培训不到位
由于合作企业技术保密,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大,专业建设的师资培训往往不到位,教师到企业实践成了为下企业而下企业,无法确定教师的双师素质是否有提高,专业实践和专业开发能力没能得到企业技术骨干人员深度、全面的培训,使教师在课程开发、完善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成果没有落实到教学上。
在新课的学习中,老师将要讲的知识点变为问题,由学生讨论寻找答案。比如在讲万用表的使用时,将知识点转化为:①万用表由哪几部分组成?②万用表能进行哪些项目的测量?③这些项目的测量在万用表的什么位置?小组在讨论后,将答案展示出来,对不正确或不完整的地方,由其他组补充。在实操中,先完成并正确的组,可作为小师傅分配到其他组进行指导。真正做到“兵教兵,兵强兵的作用”。
三、激励学生,评价方法多样化
教师的评价对课堂教学评价起着导向作用。师生评价过程是两者情感碰撞的过程,是激励学生学习,进行合理导向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调控,激发热情,主动投入学习活动的催化剂。在以往的评价中,一般的做法是以考试或测验为主,学生以一次考试或测验成绩评判整个学习过程。所以学生对学习过程缺失了兴趣,只关注最后的考试结果。这种思想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性是极大的打击。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评价方法。比如:①课堂测评。每次课程,根据小组完成任务或回答问题的情况,给予小组评分,对每次课,小组得分第一名进行适当物质奖励。②小组内互评,组长给组员的表现进行评分,组员给组长的组织和管理进行评分。③小组间测评。比如上完低压电器后,笔者进行的考评方法是:第一,列出考评内容:认识电路板中的低压电器;画出这些低压电器符号;讲述他们的工作原理。第二,每组选出一名“小考官”,老师先对“小考官”进行资格评定,“小考官”需掌握相关内容后才有考核资格。第三,“小考官”再对其他组成员进行考评。
四、教书育人,德育贯穿其中
每次课程,设计一个德育课题:团结、合作、分享、聆听、文明、礼仪等方面,目的是加强班风、学风的建设。每次小组有一定的德育分,比如以前在小组展示中或小组同学回答问题后,组员都不会对同学的回答给予掌声鼓励,当给出小组团结分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小组成员都会对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掌声鼓励。
目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因此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我们可以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地将这种模式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一步步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德才兼备的职业技术人才。
责任编辑陈春阳
(三)实习原材料成本高
许多中职学校都遇到了机电类专业实习耗材大,实习成本高的难题,学校财政难以支持学生按教学计划全员参与常规实训,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不允分。由于学校资源的限制,技能竞赛培训受限于选拔几名种子选手的层面上,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技能竞赛的设想难以实现,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四)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不一致
由于认识不足,研究不深,工学结合也流于形式。为了达到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工学结合的要求,一些学校在原有的教学计划中,生硬地嵌入“工”的内容,在没有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认真研究的情况下,仓促上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与企业沟通不顺畅,管理上又存在盲点,导致了工学结合的形式大于内容。第五、六学期的顶岗实习,往往只是让学生做一些琐碎的简单劳动,学生很可能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却没有学到应当学会的技能,学生在企业能够进行岗位轮换的比例也是少之又少。
(五)教学科研风气不盛
科研创新平台老旧,多以教研组为主,每月教研活动两次,教研活动重点在宣讲和执行学校的教学考评制度,组织一些听课评课。这两次教研活动后,基本没有交集,教师教学工作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沟通,论文发表很少,课题研究更少,教科研项目难以开展。
二、 项目教学能力培养策略与机制建设
(一)用边学边做的方式重构学习习惯
微型数控铣床产品开发制作和“学做一体化”的实践,即以产品为教学活动载体,结合专业技能模块,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材,让学生在参与产品设计、加工、安装、调试、检测的一系列生产过程中,通过边学边做的方式,系统学习和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和技能指标。关键是把单个的项目与系统的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微型数控铣床产品的开发制作项目,完全符合专业教学需要。
(二) 教师在真实岗位项目教学中成长
通过微型数控铣床产品开发制作和“学做联动”教学模式的实施,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深入沟通、相互启发,在带领学生边学边做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的更新和技能的提高,保证了教学的质量,学会了设计项目教学。
(三)有效控制实习实训成本
通过微型数控铣床产品开发制作,解决机电及相关专业实操高耗材、高成本的全国性难题。把学生制作的微型数控铣床成品用于教学,让学生在微型数控铣床成品上完成产品的生产,实现对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由于生产的成品是微型化的,材料的消耗已不成为问题,这就解决了实训高耗材、高成本的难题,也解决了实训环境与真实性(不是仿真)的问题。
建设一个数控机械加工实训室需要上百万元资金,还满足不了一人一岗的教学要求。若使用我们师生开发的微型数控铣床只需要几万元,经济效益特别显著。
(四)学生在真实岗位项目教学中培养职业能力
通过微型数控铣床产品开发制作和“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实践,解决了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不一致、实际产品同专业教学相脱离的问题。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产教活动中来,使学生全员全程参与产品的生产过程,让学生在享受生产带来的成功感的同时实现技能的训练。学生在“学做联动”的教学模式下,通过自主学习、真刀真枪的实训和及时的总结实现了技能的提升,有效保证了训练的质量,也解决了竞赛的普及化问题。过去和企业合作生产加工产品,很多与专业教学不符合或是缺乏教学的系统性。通过自主开发项目,编制符合专业的项目化教程,能够很好地解决产品和专业对口衔接的问题。
(五)引导教师走上教科研道路
通过微型数控铣床产品开发制作、“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实践,培养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意识,努力由知识型向科研型转变,更多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科研中来。开展了课程结构项目化、课程内容综合化、课程形式多样化、课程体系柔性化等四个方面的改革,突出了中职课程的应用特色,培养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提升了职业素质,学会了做课题。
三、 总结与建议
中职学生的素质、知识、技能的提升是螺旋而上的,教师产学研结合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培养也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综合学校乃至社会各方力量,分析学生面临的困境、学习习惯、兴趣、知识层次等。要着力于教学有效性,大力推进真实岗位项目教学,要及时做好总结,并形成指导性文件,争取辐射相关专业和兄弟学校。近一年的微型数控铣床产品开发制作、“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实践,我们实现了课题研究的设想,创新了校企合作的模式,结合教学开发设计的“实际微型数控铣床产品开发制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结合。让学生在参与产品生产的活动中实现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升,确保竞赛训练的常态化、普及化,2015年参加省技能大赛获一等奖4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3名,在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亚龙杯”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比赛中,由我校教练和选手组建的广东省代表队,荣获团体一等奖。通过开展“产品开发制作”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在参与教学和生产活动的同时,在生产任务的驱动下,以专业的方式组建教学团队,深入开展教学课题研究和教学资源的开发,创新了师资培养方式,本课题组的“一种微型数控装置”获得国家专利。在专业教材编写过程中采用教学组织、技能训练和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不但提供了标准规范的作业,而且给出了详尽的一体化教学考核评价方法,便于职业学校进行一体化教学组织和考核,公开出版一本《机床电气线路控制与维修》教材,一本《机械综合实训》校本教材。
责任编辑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