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趣味性为载体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活力

2017-01-11 00:04温红珊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载体语文课堂教学

温红珊

教育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激发学生无限的兴趣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基础,而课堂载体就成为推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载体,顾名思义,是指能够承载的物体。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定义,在教学中,课堂发挥着双边互动的作用,教与学要发生信息传递,能量互动,就需要某些载体,我们常把这些称为教学载体或课堂载体。它是一种贮存、携带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师针对一定的教学目标,在相应的教学策略指导下为传递教学内容而设计编制的教学内容的组合形式和形态。

(三)后“茶馆式”教学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这里以广教版技工院校教材语文第四单元感受亲情十一课《我的母亲》为例来设计:

1.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①播放音频:阎维文的《母亲》。②观看有关母亲形象的图片,让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③介绍作者的生活年代和生活背景,便于学生走进文本从而更好地理解文中母亲的坚强和不软弱,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所付出的艰辛。

环节二:(学生自主学习)①先由学生汇报课前预习,提出疑难的字、词、音。②再让学生自行解答,教师进行补充说明。

环节三:(学生朗读、思考)①学生朗读课文,如遇到疑难的问题可用纸条的形式上交老师。②教师提出相关的朗读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增强阅读的目的性。

环节四:(注意力提升,增强兴趣)观看视频短片《母亲的谎言》,完后由学生自由讨论有关对母亲的回忆并发言。此外,教师结合自身的实际谈谈自己对母亲的回忆和情感。让学生引起共鸣,从而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环节五:(课堂总结)伴着优美动听的歌曲(《烛光里的妈妈》)由教师进行相对应的课堂总结。

环节六:(课后延伸)布置课后作业:①回家主动为父母做一件事,写出感受,在班级群空间里分享。②根据文章的写作方法,请以“母亲”或“母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教学设计要点

(1)以“听”“看”“读”“议”“讲”和“练”五种方法为主进行教学各环节的设计。教师讲的目的是为了不讲,不能讲得泛滥,不能讲得太多,把握住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克服教师讲得多,学生学得差的弊端。

(2)关注问题的设计。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按学生需求去设计教学问题,以便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教学要从实际问题出发,让问题引导学习,通过问题设置来推进教学。

(3)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根据课堂反应来深入浅出地讲授知识点,和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有所成。

3.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设计应该多元化,除讨论外还可以采用播放视频、音频,展示图像和实物甚至实地参观等方式,以贴近中职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而后“茶馆式”教学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为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和敏锐的课堂反应能力,真正做到精熟文本,才能让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才能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

四、后“茶馆式”教学中教师转变角色,提高课堂效能

“茶馆式”教学中最大的弊病在于一个“闲”字,虽表面上看,教师较“闲”,实际上是教师角色的转换,让学生不“闲”,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而教师只是起到一个衔接和主导的作用,但备受指责最多之处是致使学习者浪费时光。这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深刻的剖析和反思,做到每次教学活动都能进行恰到好处的调控,围绕主题设计问题。我们只有让教学变成教学艺术,才能真正提高教学实效性。

后“茶馆式” 教学能做到“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学堂,而不应该是教师的讲堂”,能在本质上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让学生在“书中学”“做中学”。可见,后“茶馆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以人为本”理念,根植在每一个从教者的心中,更为关注学生的成长。

责任编辑何丽华

课堂教学载体形式多样,或以活动,或以实践,不管是哪些,终究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此,在中小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在知识传授中融入更多的趣味性,倡导以“趣味性”为载体的课堂,避免单一的知识传授,彰显语文课堂的魅力。

要生成以“趣味性”为载体,形成有活力又有内涵的语文课堂,我们要做到:以知识为导向,把握课堂随机细节,以趣味为载体,将人文与活力贯穿于其中。

一、以知识为导向,向知识更深处漫溯

语文课教什么?这是一个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简称)对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这样描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学就应该教会学生使用这个工具,语文教学应该传承人类文化,促进青少年健康地成长。基于这一点,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使学生能运用好这个工具,更应该以知识为导向,传承知识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例如在教学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时,笔者围绕教学目标讲授知识点,下半部分所讨论的“文字的联想意义”,笔者没有采纳教师用书中的建议,而是引导学生走进一场古文字盛宴。在教学中,陪同学生从象形字走到甲骨文,再到今天的汉字的艺术,教学生写象形字,指导学生进行汉字的艺术创作,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感悟汉字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实用思维、审美追求及人文思想。

《咬文嚼字》相对于其它文章来说比较枯燥乏味,教师很容易和学生一起陷入机械性的输灌学习,而忽略了这是一篇集知识、科学、历史、艺术与审美等于一身的好文章。我们都知道,语文课是母语学习,因此决不可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和语文课本,我们在学习语文时,时刻都要记住,中国语文有他独特的地方。正如陶行知先生说:“中国的思想符号主要是汉字。”语文的每一个汉字,每一句话,每一篇文章,有着着它的思想内涵,我们无法也不能忽略这些字、词、句后面的思想文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努力让孩子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因此,在教学中,语文老师应该以知识为导向,在课内课外对学生进行足够的智力训练,逐渐使学生具有自己鲜明的思想和独特见解的同时,向知识更深处漫溯。

二、以课堂细节为契机,轻松将知识融于生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节有活力、有质量的课堂靠的不是有活动的环节,而是教师善于以课堂细节为契机,敏睿地引导学生的语言丰富起来,思维活跃起来,兴趣激发起来。教学不是教师思想的橱窗,而是学生思维的王国,好的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发展思维,张扬个性,让源头活水滚滚而来,走一条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之路。

例如在一节以“名诗名句”为主题的知识复习中,笔者以小组为单位开始下达任务,并给予他们五分钟的预热时间,在巡视过程中,笔者无意听到名叫“明月”的同学欣喜地与小组成员分享她名字里的诗。她这不经意的言语触发了笔者的灵感:每个人的名字里都可以有首诗蕴藏其中,“教无定法”,学亦无定术,“我的名字我的诗”可以成为一项活动,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就这样,一场别开生面的名字与诗的活动在课堂上轰轰烈烈地进行着。

我们很多时候会认为,优质的课堂需要精心地预设才能有精彩的生成,不过,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中的细节或亮点,将这些细节化作知识传授的载体,充分利用这些载体拓展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空间,给学生发挥想像、创造和表达的机会,使知识在思考中“悟”出来的,通过活动“生产”出来。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绝知此事要躬行”。

三、以趣味为载体,提升课堂活力与人文因素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古今中外教育家都强调“兴趣”的重要性,以便使学生乐学。学习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内驱力,是学好语文的诱因。要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迷恋上它,教师就要努力教出趣味。

语文恰如一个“聚宝盆”,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科学技术,风俗人情,无所不有,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切入,都能找到其中的趣味性,关键是老师要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善于捕捉趣味点并将之优化为有积极效应的课堂载体,从而生成一堂有价值的课堂。

语文课堂的趣味点随处可见:知识里的一个信息,教师的一个动作,学生的一个表情,无不蕴含着趣味,教师善于以这些为载体,“遇物则诲、相机而教”,以自己的课堂“课感”及时引领、发现、点燃动态生成的火花和引子,以适应千变万化的课堂情况。

课堂只是一个语文知识传递的空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引领学生感受课外的大语文世界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语文,感悟生活中的语文,这样学生才能把语文学习应用到每个领域,真正喜欢上语文,这就需要教师有广博的文化素养。用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1866~1944)的话来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教师既要有丰富的学识水平,又具备充足的人文知识储量,兼收并蓄,吐故纳新,这样才有足够的资本让学生喜之爱之观之聆之掬之饮之。

责任编辑陈春阳

猜你喜欢
载体语文课堂教学
以多媒体信息为载体,展数学课堂魅力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以学习故事为载体 提升教师察析幼儿学习行为的能力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我的语文书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