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锦丽
一、后“茶馆式”教学产生的来源
后“茶馆式”教学源于上世纪80年代,由上海育才中学段力佩校长提出,是一种关注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方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效能的教学方式。它以效能为主导,通过颠覆过去课堂教学按次序、按计划定时间讲解的方式,由学生自己阅读概念性、认识性的内容,教师仅对难点等原理性内容进行点拨,从而使课堂教学精致化。简单地说就是:读读、练练、议议、讲讲、做做!现今,结合自身多年的语文教学在语文的优化课堂教学中巧妙地结合课程的创新理念,把“读、练、议、做”更新为“听、看、议、读、讲、练”,再以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为基础,来探索这一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二、后“茶馆式”教学在中职语文课堂上的适用性
后“茶馆式”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适用范围不仅限于中小学,而且可广泛运用于中职学校。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中职学生缺乏学习动机
调查表明,不少中职学生对学习都有“被逼无奈”的感觉,他们迫于家长的压力上学,没有学习目标,没有学习压力,没有学习动力,不能回答“我为什么来学习?”“我为什么要学习这个专业?”或学习动机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不知不觉成了专业学习、基础文化课学习都困难的学生。
(二)缺乏学习兴趣
大部分中职学生年龄偏小,知识结构偏低,接受能力不强,缺乏对现有专业和将来岗位性质的明确认识,大多数都不能正常接受基础文化课素养再教育,在文化课学习方面普遍存在智力或心理障碍。
(三)文化课基础薄弱
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现象:错字连篇、词不达意,甚至连最基本的请假条都不会写……此类现象在中职学生中相当普遍。学校又为保证生源,客观上进一步造成生源质量差,文化层次低的现状。他们对文化基础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直到很反感。由于生源质量偏低,大多数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学习没有热情,文化基础课几乎成了“大酱碟”,需要了就沾一口,否则就弃之一旁。
此外,中职语文教学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问、学生答,多数采取注入式,满堂问、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会产生“冷落感”。学生极少有机会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这样的教学有许多弊端,课堂教学效率较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后“茶馆式”教学强调教学的平等,也确定了教学的顺序:先学后教。而且这个先学,可以是先读,先练,也可以是先议,把学生也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教师的讲解放在之后。尤为可贵的是“茶馆式”教学突出了教学的核心——“议”,这个“议”,从对象来看是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学生与自己对话;从形式来看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对话。“议”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的主要方式,看似“闲”其实不“闲”,而能更好地促使教育走向对话,可以说是教育发展的总趋势。“茶馆式”教学的这些精髓值得传承。只有继承才能更快地发展,只有发展才能使优秀的教学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三、运用后“茶馆式”教学,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效能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课文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靠老师的善于运用。我国有一种至今还相当普遍的观念,认为教就是老师讲课给学生听,学就是学生听老师讲课文。”叶老的话,说明了教学不能照本宣科,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程度、课文重点、特点,决定取舍。
现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以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为基础,探索这一教学方法的在中职语文课堂中的发展。
(一)后“茶馆式”教学要求教师改进备课
教材是死的,学生是活的。首先教师备课时要精确解读文本内涵,对课本的解读不仅要在广度上增加,也要在深度上增加。要有教材的结构化分析,同时教师不能根据教材中认识到的知识重点难点来固化学生的思维。不要一味认准参考书,参考书的重难点并不一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每一课的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
(二)后“茶馆式”教学要全面分析学生基础
分析学生基础重点要分析预测哪些(包括知识、方法等)学生自己可能学会,哪些学生不可能自己学会?是部分,还是全部?还要分析学生在哪些关键点上会出现“相异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