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远行客
又是黄昏
写下: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群山呼啸
楼台倒映花湖
一个孤独症患者
在路上
擦掉了睑板腺的泪水和灰尘
走过屋顶的长尾巴
黄昏,虚构的人物
一个个复活
又在浓重的笔墨里死了
死的寂寥啊
浮云有点远
色彩的命理细腻而曲折
比浮云还要远
剩我一个人站在屋顶上
令人忧伤的是:
没有什么值得忧伤。
但是,仅仅一个人
这样落寞着
又有什么意思?
你看:诸神落幕
长尾巴的小兽从旁边走过。
修辞不能言尽之处
又是下午六点半,钟表停下来
如万物之缓慢凋零,如秋风
吹过画布,涂抹花冠上形影相吊的轮回
我,坐着不动,涂改这首无用之诗
互联网上,诸多好友蹉跎起伏
讨论星座,讨论修辞不能言尽之处
莫名其妙地熄火的中年
有口是心非,也有言不由衷
而我,正屈从于内心的衰败
屈从于,肉体困顿而软塌的过半人生
屈从于格式化的0和1
有些小喜悦,也必将被揉搓并撕毁
小范围技术交流会
构成世界的万物
0和1
滔滔不绝
从南中环402号发出指令
带来雨水,和黑龙江的墒情
青菜在温棚里长熟了
狼吃肉,牛吃草,手机吃话费
北方靠北,风,更大一些
这就是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坐在云上
一个IT工程师,我
我是胶片上的一块标签
提供数字化的视角
事实是,我也不知道我在讲什么
我突然厌倦这工作
和活着
我羞愧地藏起了我的脸和羞愧
听众们,全都糊涂了
下午6点半
下午6点半,世界还未跌入混沌
夕阳收拢嘈杂的余光,钻入计程车
向西呼啸着、呼啸着,绝尘而去
但是,为什么说嘈杂而不说安静?
又为什么向西而不向南?
小猫对世界充满好奇,并提出疑问
而夕阳是另一个符号,代表航天技术
为此,他捋了捋头发,在地平线另一侧
保持兴奋,并坚持自己的看法:
世界这样乱,乱透了,逻辑思维不值一提。
但是,所以,然而,是的,没错
没错,夕阳必须和一辆计程车发生关系
好了多多,作为一只猫,你已经学得
足够多,如果能不用太多的转折词
你可以初中毕业,可以继续看夕阳
忧伤着,抑郁地,站在窗台上
透过玻璃,人影憧憧,汾河停止流动
发动机载动夕阳,引领地球自转并公转
有关落日的再一次即景
春风浩荡千里,浮云遮蔽西天,尘世啊,尘埃
落日将落未落,杨花随柳絮飘飞
一只蚂蚁钻进春天的私处快乐得死去活来
张鹏远,1976年出生,山西人,居太原。诗人、IT行业工程师。1990年代开始写诗,有诗歌文本 《一个人的荒诞史》《老马的陶罐》《旁观者手记》《夏日九章》《南中环402诗草》等。
【小对话】
唐晋:为什么会有这一组诗?
张鹏远:随性所写,时间跨度约两年左右,成诗多是偶然。
唐晋:《忽如远行客》,这个时常被我怀想的场面经你这么一写,变得比较硬线条了,明朗固然明朗,但显然更加决绝。“远行客”的意象我们与生俱来,我感兴趣的是“忽”字。如是一个瞬间、刹那,这种动态中的静寂和注定,你是怎样理解?
张鹏远:汉乐府五言诗《古诗十九首》读来令人感叹,其多有羁旅漂泊之意、寂寥无奈之情、悲怆惶恐之感,当时的社会形态让这种“忽如远行客”的感觉在下层士人中间成了事实上的常态。这种感触在当下无疑弱了很多,因为这种个体生命体验的机会少了,这或是我辈的荣幸。因此这个“忽”字到了现在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其匆忙之意或有,其个人沉思之意无疑多了,站在窗前看风景、走在旅途小憩片刻,都可能瞬间心骛八极神游天外。
唐晋:还是《忽如远行客》,我个人相对喜欢这种小令式的作品,隽永,耐咀嚼。我读过你不少短诗,甚至包括你由十几首短诗部分组构的长诗。短诗的创作难点在于“删除”,除了那些意兴生发的作品,写作要求你必须剔开很多东西;这无疑是一个技术活。我想听听你对短诗的看法。
张鹏远:朋友黄沙子分享了一张个人照片,风尘仆仆的样子,眼角有眵,背后群山隐现,身边水流涓涓,想来自己也常常这样,其时正好又读到古诗十九首的《青青陵上柏》,借用了其中一句,两相结合形成了这首诗,放了几天再读,感觉挺有意思,就简单精炼了几句留了下来。短诗的创作确实是一个技术活,它需要长期的感悟在一刹那的喷发,对语言又非常挑剔,自然、凝练、集中、准确、空间感、节奏、气韵等等各种严格的基本技术要求也加大了短诗创作的难度,因此语言基本功很重要,这也是大多数诗歌写作者在持续注意的问题:将其自觉地训练成一种本能。简单来说,对于短诗,剔除其中无关的枝蔓,在内容上有支撑,在语言表达上精准化,这是当下的普遍观点;就我来说,多是即兴而写,我只需要合适地表达了我自己即可,如果写完发现恰好符合短诗的体量,那它就是短诗了。
唐晋:《走过屋顶的长尾巴》我们都很熟悉,不单单因为那个画面。事实上我们无时无处不感到寂寥、空旷、苍茫以及玄冥。目力不及的地方,每天都在发生许多奇异,它们是我们种种不足的反证。长尾巴,在画面中留下了过往痕迹,最终成为屋顶乃至空间世界的一部分。诗人如何能够在作品中消融“自我”这个痕迹,一般都是很艰难的事情。很多时候,约束笔力要比放纵笔力更容易使人困惑。怎么做才是准确的、合适的,即使对一位经过长期训练的写作者来说,都是不同程度存在着的问题;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总能够引发一系列的反诘。
张鹏远:唐晋兄的油画作品《走过屋顶的长尾巴》我非常喜欢。这首诗是以这幅油画为底本的诗歌创作,里面加了一些我个人的简单认知。就这幅画来说,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悟,但无疑都指向时空这个辽阔的话题,世界这么大,我们所见有限,生活经验又不同,感受到的细节自然会有差异,那么以这幅画为素材,结合更多的过去的、当下的、将来的多种认知,就会构成一幅更为庞大完整的作品。如果以诗的形式将这幅画进行创作,完美的做法是,以这个面为基础继续扩大,在创作上消弭日常的我,从更为庞大的时空层面构造一个新的认知、新的世界。但这太庞大了,它的可能的结局是:形成一系列像《鲛人》、《鲛典》一样的作品,而诗歌或许力有不逮。这首诗即是其中攫取的一个场景,或者一个片段。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首诗的作者还是唐晋兄,我只是一个记录者,或者说,在阅读唐晋兄作品时自己作了批注。
唐晋:作为你生活的一类写照,《修辞不能言尽之处》的格局有点儿近似古诗,景语开篇,自我切入,诸般场面营造烘托氛围,个人的感怀收束。恐怕不是有意为之,你的很多短诗都有着内敛着的古典意味。越过你擅长使用的现当代文明符号,总可以体味到那种藏于深处的悲悯或骀荡。
张鹏远:很现实的一类写照。大致可以复述下某个傍晚的写作场景:我在电脑上写着冗长的一个软件项目建设方案,已经写到200多页了,还没有完,一抬头,已经下班了,这时发现QQ群和微信群已经响成一片,选择性打开了一些对话,在某个话题面前,我恍惚了几分钟,想到很多,又无法一一言说,时间在此刻已经停顿,然后兴之所至,随手写下了这首诗。所谓能体会到悲悯,大概是里面的一些感觉他人也有之吧。“骀荡”这个词第一次见到:“舒缓荡漾的样子。常用来形容春天的景色。”原来来自南朝齐谢眺《直中书省》诗:“朋情以郁陶,春物方骀荡。”或许骀荡之感也只是开篇几句。文字中有慵懒颓废感,这样也不好,现实中我还是很乐观的。
唐晋:还有这首《小范围技术交流会》,带着你个人鲜明的烙印。主题、倾角、意象等等,一切的外形都是你的专属,然而情绪却与我们有着某种共性。因为从事的行业,对于所在这座城市,你的认知肯定要更为独特;或者就像你在诗中对世界0和1的拆分。上世纪六十年代起,西方社会便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城市规划建设中,事实上在遇到不少难题时,计算机技术并未产生预期的效果,因为很多问题是“非技术”的。计算机技术造就了虚拟现实,而诗也是一种虚拟现实,对于那些“非技术”的问题,或者说是一种“非技术”的现实窘境,城市与诗与人,最终会是什么样的回答?
张鹏远:近100年前,叶赛宁出于对乡村文明的深刻眷恋而反抗城市文明的推进,继而死于这种巨大的城乡文明冲突中,他的灵魂在城市这个巨大的迷宫中迷失了,他不得不死,这是一个悲剧,因为他始终在用自己的眼光阅读这个世界,他用自己的行动表明了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到了现在,这种冲突更加明显,抛弃类似叶赛宁所面临的社会意识形态之类问题,单从应用科学发展来说,如果说图灵和冯诺依曼打开了计算机的大门,把世界的描述用0和1来表示,进而引发了这种技术与非技术的困惑,不如说近现代文学、哲学、应用科学的边界进一步明确并细化拆分和发展后,新的技术应用面对不同人群造成了新的困惑,比如说当下流行的云计算大数据等IT领域技术应用、比如说现在的自媒体服务微信等工具的应用,不同的人当然有不同的看法,而虚拟现实领域,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在未来几年或十几年内快速发展并投入现实应用,并给人们带来各种便利,而应用科学领域之外的其他人,无论你搞文学的搞哲学的搞社会科学的,对于这种“非技术”的现实窘境,坦然面对并享受这种福利既可,举个保守的例子:我作为一个从事IT行业的工程师,在研究软件编写二进制代码的同时,也在写着诗,再过十几年,未必不会有个机器人在替我做饭,而我坐在院子里闲看云卷云舒。
唐晋:《下午6点半》,非常棒的一首诗。所有不经意的铺陈在结尾处获得了光芒。我把它视为一位诗人连同他的猫对所在城市的一次成功逃离:“忧伤着,抑郁地,站在窗台上/透过玻璃,人影憧憧,汾河停止流动/发动机载动夕阳,引领地球自转并公转”……
张鹏远:多多是一只三色猫,领回家的时候还不足月,晚上躲在角落里凄迷地乱叫,我们无能为力。第二天晚上多多终于吃了点食物,喝了点水,活了下来。然后我们买了猫房、猫粮、猫的系列用品,并带他去宠物店打疫苗。一个多月后,巴掌大的多多长大了近一倍,并且适应了这个房间,白天时坐在窗台上,晚上回家,能看到他坐在阳台上独自看夕阳。有时会我会陪他看一会,但夕阳很快下坠。多多太孤独了。两个月后,我们准备送多多回乡下。到了老家,先是把他养在封闭的楼上,再两天慢慢地开了楼门,多多能自由地在房顶上跑,第五天我们要走了,多多在我脚下欢快地打着滚。后来听说,多多在我们离开的第二天也离开了。事实是,多多可以逃离这个城市,我只能在精神上一次次地出走。
唐晋:我想也许与你的视角有关,在某些固定的地方,你总能看到落日。你喜欢眺望,被落日照耀,被落日抹黑,其间你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无法获知,然而我相信,这就是你诗作饱满、深刻、令人回味无穷的源泉。看落日在两个人是浪漫的事,在一个人则是我们不可轻慢的事。希望读到你更多的作品。
张鹏远:对我来说,有两处经常能看到和落日相关的地方。一个是办公室,落日的光反射在东面楼房的玻璃上,刺眼。一个是南中环桥上,落日慢慢地落下去,感觉世界就要进入混沌状态,感觉地球的转动缓慢下来,甚至某个瞬间静止了。但城市的灯火很快就亮了起来。最后,感谢唐晋兄的深入阅读和耐心交流,受益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