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瑞强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远景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0)
肉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研究
邓瑞强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远景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0)
采取疑似患大肠杆菌病的病死肉鸡为病料,患病的鸡群为治疗对象,利用临床症状、病理剖解变化,结合细菌分离培养以及生化试验技术进行确诊,对分离细菌进行药敏试验,结合敏感药物对大肠杆菌病进行治疗研究。分离菌株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对新霉素、先锋必、氟苯尼考、环丙沙星、头孢哌酮、恩诺沙星、氯霉素、阿米卡星高敏;对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中敏;对青霉素、链霉素、氨苄青霉素、四环素低敏。采用高敏药物对该大肠杆菌病治疗效果显著。
肉鸡;大肠杆菌;诊断;细菌分离;药敏试验
1.1 鸡大肠杆菌病的总体流行特点
各种品种以及不同日龄的鸡都可感染发病,该病给养鸡业造成的损失通常与致病菌的血清型及菌株的致病力、并发或继发感染、发病后采取的措施等因素有关,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较大差异。大肠杆菌在自然环境中,饲料、饮水、鸡的体表、孵化场、孵化器等各处普遍存在,该菌在种蛋表面、鸡蛋内、孵化过程中的死胚及毛液中分离率较高。
本病在雏鸡阶段、育成期和成年产蛋鸡均可发生,雏鸡呈急性败血症,多数情况下因受各种应激因素和其他疾病的影响,本病感染更为严重。成年产蛋鸡往往在开产阶段发生,死淘率增多,影响产蛋,生产性能不能充分发挥。种鸡场发生,直接影响到种蛋孵化率、出雏率,造成孵化过程中死胚和毛蛋增多,健雏率低。
1.2 肉鸡大肠杆菌病的临床观察
整体观察病鸡的外观、精神状况。羽毛是否整齐,精神是否正常,沉郁还是兴奋,是否离群呆立,进食是否正常。再观察鸡的皮肤是否发红、水肿,粪便情况等。考虑是否伴发其他疾病。
1.3 肉鸡大肠杆菌病的病理变化
打开腹腔闻其是否有特异性气味,是否有积液。心包膜及气囊是否增厚变浑浊、肝脏是否覆盖渗出物、肾脏是否正常,腺胃、肌胃、肠道、盲肠扁桃体及肠黏膜是否出血、坏死。
2.1 材料准备
2.1.1 病料来源 小京庄养殖场鸡群收集的患典型大肠杆菌病的病死肉鸡病料。死亡时间不超过12 h。
2.1.2 仪器 光学显微镜、解剖剪、解剖盘、镊子、载玻片、盖玻片、染液、一次性手套、消毒液。
2.1.3 培养基及试剂 麦康凯培养基、普通琼脂培养基、伊红美蓝培养基、普通营养肉汤培养基、肠杆菌科细菌微量生化鉴定管。
2.1.4 药敏纸片 先锋必、氟苯尼考、环丙沙星、头孢哌酮、氨苄青霉素、氯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恩诺沙星、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14种抗生素圆形药敏纸片。
2.2 诊断方法
2.2.1 显微镜检查 将病死鸡肝脏做触片,革兰氏染色,镜检。看是否为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并散在的中等大小的杆菌。
2.2.2 分离培养 无菌取典型病鸡、死鸡的心血、肝、气囊等病料,划线接种于麦康凯培养基,37℃培养24 h,再挑取典型菌落划线接种于普通培养基、伊红美蓝培养基进行纯培养;取纯培养菌接种于普通琼脂斜面,37℃培养20 h,4℃保存备用。
2.2.3 生化试验 将分离的单个典型菌落分别接种于乳糖、麦芽糖、葡萄糖、蔗糖、甘露糖、枸橼酸盐、吲哚、MR、H2S的生化鉴定管中,置于37℃的环境条件下培养2~3 d,严格遵守试验要求,按照试验的章程操作,判定结果按照生化试验的方法对所分离的株进行常规生化指标的测定。
2.2.4 药敏试验 将保存的菌株按纸片法用接种棒挑取单个菌落均匀涂布于营养培养基上,间隔一定距离贴上各种抗生素药敏试纸,于37℃温度条件培养24 h,观察各种抗生素抑菌情况。判断标准为抑菌圈直径大于15 mm的为高敏;直径在10~14 mm的为中敏;直径小于10 mm的为低敏。
2.2.5 药物治疗 根据药敏结果再结合鸡场历来用药情况,采用合适的药物,严格按照用药规定进行治疗。
3.1 临床诊断结果
3.1.1 临床观察结果 临床表现为精神沉郁,离群呆立,羽毛松乱,少吃或不吃,腹部大,嗦囊内充满食物,脐孔及其周围皮肤发红、呼吸困难等。雏鸡精神不振,闭眼嗜睡,个别鸡扇动翅膀,尖叫不安,有的鸡张口呼吸,排稀便或水样便,呈灰白色、黄色,多数腿干燥、脱水。若肉仔鸡继发感染传染性支气管炎、霉形体病时,死亡率更高。
图1 肉鸡大肠杆菌病的解剖特征(附肝脏)
3.1.2 病理剖检结果 多数病例其胸肌和腿肌无变化。打开腹腔有一种特异性恶臭味,腹腔有浅黄色积液,肝脏覆盖一层黄白色的渗出物(见图1),肾脏肿大,法氏囊充满黏液,肠道出血,盲肠扁桃体出血、坏死,气管环状出血,腺胃、肌胃无明显变化。少数病例还可见气囊和心包膜严重浑浊,且心包膜上披覆黄白色渗出物,心冠脂肪有针尖大的出血点,肠黏膜出血。根据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病理变化特征,结合发病特点初诊该病为鸡大肠杆菌病。
3.2 实验室诊断结果
3.2.1 病原体的形态 对所采集的病料肝脏组织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可以看到红色、短小、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多数为单个散在,有的成对出现,且无芽胞,符合大肠杆菌的典型形态特征。
图2 大肠杆菌分离培养结果
3.2.2 分离菌培养结果 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形成中等大小、圆形、稍隆起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红色小菌落(见图2)。伊红美蓝培养基上产生黑色带金属光泽的菌落。将分离菌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生长24 h后,形成圆形凸起、光滑、湿润、边缘整齐、半透明、灰白色菌落,直径约2~3 mm;分离菌的培养结果符合典型大肠杆菌的培养特性。
3.2.3 生化试验结果 将典型菌落分别接种不同的生化鉴定管进行生化试验,经过培养后反应情况如表1。试验结果与大肠杆菌相应的生化特性一致,因此将分离的菌判定为大肠杆菌。
表1 生化鉴定结果
3.2.4 药敏试验结果 将分离的菌株划线接种于营养培养基,并使药敏试纸均匀分布于培养基表面。结果发现本菌对新霉素、先锋必、氟苯尼考、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头孢哌酮、氯霉素、阿米卡星高敏;对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中敏;对青霉素、链霉素、氨苄青霉素、四环素低敏(见表2)。
表2 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
3.3 药物治疗结果
雏鸡药物预防,一般可在雏鸡出壳后开食时,在饮水中投0.02%~0.03%氯霉素或0.03%~0.04%庆大霉素。早期投药可控制早期感染的病鸡,促使痊愈,同时可防止新发病例的出现;在大肠杆菌病发病后期,若出现了气囊炎、肝周炎、卵黄性腹膜炎等较为严重的病理变化时,使用抗生素疗效往往不显著甚至没有效果。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药物,并结合该鸡场以前曾经长期应用过氨苄青霉素的用药史,采用了氟苯尼考和黄芪多糖联合用药。氟苯尼考是针对大肠杆菌,而黄芪多糖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用药1 d后鸡群死亡率下降,采食量逐渐增加,腹泻逐渐减轻,羽毛恢复光泽,3 d后基本恢复正常。
3.4 分析
临床诊断方法对于病情严重的鸡能快速确诊,但是对于发病初期临床症状还不明显的鸡来确诊就存在一定困难性,因此只依靠临床方法是不利于早期的预防和治疗。而利用实验室方法则能准确确诊,对治疗方案能给予正确指导,但实验室方法也有其弊端就是诊断所需时间长且费用高。
4.1 导致大肠杆菌病发生的原因
不能全进全出:养鸡场刚刚新建,一次可接雏20 000~50 000羽,但孵化场没有能力一次供足如此大量的雏鸡,使综合防制措施中的全进全出的措施得不到落实,影响了免疫程序的实施,同时不同日龄的鸡成了鸡病传播的易感动物,构成了多重性的传播。
种鸡质量不保证:在防病灭病中,对种鸡场的控制是关键,但现在种鸡场和孵化场没有采取严格的综合管理,种鸡场一般管理较差,通过种蛋污染大肠杆菌,加上有些孵化场消毒不严,使出壳雏鸡感染,导致雏鸡大量死亡,生长缓慢。
病死鸡的环境污染:部分病死鸡由走村串户的小贩来收购,这种形式也是导致细菌性疾病四处传播的重要途径。
饲料:饲料原料和成品都不能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动物性饲料成为鸡感染大肠杆菌病的重要途径。
投药方式:每当鸡群发病后,经常习惯使用大量抗生素,并且连续投服几个疗程。大量投药易造成鸡体内正常菌群失调、免疫机能下降,易导致条件性致病菌如大肠杆菌的感染发病[1]。另外,长时间使用抗生素,细菌产生耐药性,使投药效果不佳。
饲养管理不善:在养鸡业的饲养管理中,由于忽视转舍、扩栏、饲料改变、温度变化等多种应激后,使鸡的机体抵抗力降低,使之成为多种疾病的易感鸡。
其他病的影响:由于新城疫、传支等病毒病的发生,使鸡群的抗病能力减弱,对细菌特别是大肠杆菌的易感性提高。
4.2 对大肠杆菌病的防治
4.2.1 提高鸡体免疫力和抗病力 疫苗免疫:由于本病发生普遍,各种年龄的鸡均可发病,药物预防和治疗效果逐渐降低而且又增加了养鸡的成本。近年来已试制成功了大肠杆菌死疫苗(大肠杆菌多价氢氧化铝苗和多价油佐剂苗),但由于大肠杆菌血清型较多,制苗菌株应该采自本地区发病鸡群的多个毒株或本场分离菌株联合制苗,效果最好。
4.2.2 微生态学防制 和其他动物一样,鸡肠道中大肠杆菌的数量是相对稳定,与其他需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处于微生物平衡状态。若机体受到外界刺激或滥用抗生素,则这种平衡状态被破坏,并有利于致病菌入侵而引起疾病。因此,保护鸡肠道的微生态平衡,对预防大肠杆菌病至关重要,为了控制大肠杆菌的过度生长,可用促酶生、调痢生等微生态制剂以促进拟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厌氧菌的生长,间接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同时可采用在饲料中加入乳糖和有机酸的办法,抑制致病菌或其他优势菌。
4.2.3 药物预防 同时期分离到的大肠杆菌菌株,对同一种药物的耐药性差异很大。诊断出鸡群发生大肠杆菌弊病后,最好先做药敏试验,选出最经济有效的药物治疗预防,凭经验用药效果是不会理想的。由于大肠杆菌易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这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必须通过药敏试验,筛选敏感药物进行治疗,才能达到较好效果。如果养殖场或养殖专业户有时不具备做药敏试验的条件,当通过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怀疑是大肠杆菌病时,可选用过去很少用过的高敏感药物进行全群治疗,并交替用药,防止产生耐药性,一般也可有效控制疫情,使鸡痊愈。
大肠杆菌对药物敏感性不尽相同,以致同一药物同一方法而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的使用效果不一样。不同肉鸡场分离的菌株对同一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有较大的差异,甚至在同一肉鸡场的分离株对药物的敏感性也参差不一,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必须经常进行细菌分离和药敏试验,筛选有效药物进行防治,方能做到“药到病除”,以免药物浪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药敏试验方法简单易行,特别适宜于大中型集约化鸡场应推广应用。
根据临诊症状和剖检变化以及生化试验可以确诊该病为大肠杆菌病,药敏试验结果可以看出,肉鸡大肠杆菌病对新霉素、先锋必、氟苯尼考、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头孢哌酮、氯霉素、阿米卡星高敏;对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中敏;对青霉素、链霉素、氨苄青霉素、四环素低敏。
肉鸡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症状明显,利用临诊症状和剖检变化基本可以确诊。由于药物的长期使用,产生严重的耐药性,再加上大肠杆菌的血清型众多,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因此在应用药物治疗时结合药敏试验,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性高的药物进行治疗。
[1]孙艳明,赵德明.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J].中国畜牧兽医,2006,(33).
(编辑:晏兵兵)
S858.31
B
1006-799X(2016)21-0096-04
邓瑞强(1983-),男,山西榆次人,主要从事兽医流行病学相关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