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莲
(广东省中山市南区医院,广东 中山 528455)
疏风解毒胶囊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123例疗效观察
杨梅莲
(广东省中山市南区医院,广东 中山 528455)
目的观察疏风解毒胶囊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46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123例,两组均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观察组加口服疏风解毒胶囊,用药5 d。观察两组患儿发热变化情况、患儿进食变化情况、疱疹或溃疡改善情况,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74%,对照组的90.2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退热时间、开始进食时间、疱疹或溃疡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均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疏风解毒胶囊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临床安全有效,能显著改善患儿发热等症状。
疱疹性咽峡炎 小儿 疏风解毒胶囊 临床观察
疱疹性咽峡炎是小儿常见的发热性疾病,多数由柯萨奇病毒引起,少数由其他肠道病毒引起,表现为高热、咽峡部疱疹及溃疡,口腔粘膜亦可同时发生疱疹,患儿常伴烦躁哭闹、食欲下降、流涎等表现。疏风解毒胶囊对柯萨奇病毒、肠道病毒71型有一定抑制作用[1],临床广泛用来治疗小儿手足口病[2-3];同时疏风解毒胶囊能够有效抑制炎症反应,缓解局部的肿痛症状[4-6];能通过抑制内源性致热源,有效退热[7]。根据疏风解毒胶囊药理机制,我们将123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给予疏风解毒胶囊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病例选择 纳入标准:1)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关于疱疹性咽峡炎的诊断标准[8];2)年龄 2~6岁,病程<48 h;3)有典型临床表现;4)患儿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体温者>39℃者;2)伴有细菌感染 者;3)伴发其他急性感染病症;4)恶性肿瘤病史;5)肝肾功能、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等异常。
1.2 临床资料 将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来我院就诊246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纳入研究,年龄为2~ 6岁,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随机分配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性59例,女性64例;平均年龄(4.1±1.3)岁;平均病程(1.7±0.8)d。观察组男性61例,女性62例;平均年龄(4.2±1.3)岁;平均病程(1.9±0.7)d。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性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入液静脉滴注15 mg/(kg·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疏风解毒胶囊 (安徽济人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90047,批号100533,规格为0.52 g/粒),口服或温水冲服,2~3岁予2粒/次,每日3次,3~6岁予3粒/次。疗程5 d。对于发热患儿根据临床情况予以退热治疗。
1.4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期间患儿体温、进食时间、疱疹及溃疡消退变化情况,记录治疗期间的药物反应情况,同时检测治疗前后患儿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情况。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9]。治愈:用药2~5 d,体温降至正常,食欲好转,无流涎,咽部疱疹及溃疡完全消失。好转:用药5 d后,体温正常,食欲好转,无流涎,咽峡部疱疹及溃疡大部分消失。无效:用药5 d,体温仍有反复,拒食、流涎改变不明显。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体征变化时间比较 见表2。观察组退热时间、进食时间、疱疹及溃疡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表2 两组退热时间、恢复进食时间、疱疹及溃疡消失时间比较(h,s)
表2 两组退热时间、恢复进食时间、疱疹及溃疡消失时间比较(h,s)
疱疹性咽峡炎是小儿常见急性传染病,1~7岁小儿容易发病[10],主要由柯萨奇A组病毒感染引起,肠道病毒71型也可感染发病[11-13],以咽部疱疹为主要表现,好发于夏秋季,多见于幼儿园和家庭,具有强传染性和流行趋势。西医缺乏有效抗病毒药物,主要以改善症状为主,目前中医中药在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具体良好疗效,尤其清热解毒类药物临床应用广泛[14-17]。
在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过程中,清热解毒类中成药已证实有很好的临床疗效[18],此病主要是风热毒邪侵犯肺卫,郁于肌表则见发热,邪热循经搏结于咽喉,热盛肉腐而生疱疹,治法主要予以清热解毒。但是由于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清热解毒药物主要为苦寒之药,易耗损阳气,损伤阴精,清热解毒药物使用不当有加重病症的风险。疏风解毒胶囊方中君药虎杖祛风除湿、攻诸肿毒,《药性论》关于虎杖论述为“治大热烦躁,压一切热毒”;连翘、板蓝根二者合为臣药,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清热逐风之效;柴胡能和解表里,退热行气,败酱草清热解毒,排脓破瘀,清除痛肿结热,马鞭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芦根能清降肺胃、消滞郁烦,生津止渴,治喉痛,四药共为佐药;甘草善调和诸药,为使药。疏风解毒胶囊全方质地清轻,无苦寒之弊,具疏风清热,解毒利咽功效,适用于小儿的疱疹性咽峡炎。相关研究报道疏风解毒胶囊有抗EV71、柯萨奇病毒作用,同时有效抑制炎症反应,能减轻局部红肿渗出,针对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病因,能够抑制病毒,缓解咽喉部部位红肿疼痛症状。
本研究结果表明,联合疏风解毒胶囊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患儿退热时间、恢复进食时间、疱疹及溃疡消失时间均明显缩短,与疏风解毒胶囊通过抑制内热性致热源产生,从而有效降低患儿体温,并且疏风解毒胶囊能可抑制局部组织炎症反应,缓解局部肿痛症状,从而改善患儿咽喉部位疼痛,改善患儿哭闹、拒食情况。疏风解毒胶囊除了能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并且可以通过抗病毒作用,截断病毒感染源头,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综上,疏风解毒胶囊用来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疗效确切,能有效促进患儿体温等症状恢复。
[1] 郭姗姗,金亚宏,王意忠,等.疏风解毒颗粒防治手足口病的体内外药效学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206-209.
[2] 黄敬之,林楚.疏风解毒胶囊与蓝芩口服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比较[J].福建中医药,2015,46(5):70-71.
[3] 李裕昌,吕波,吴赞开,等.疏风解毒胶囊外泡内服治疗肠道病毒71型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7):1430-1432.
[4] 刘颖,时瀚,金亚宏,等.疏风解毒胶囊防治流感体内药效学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2):107-109.
[5] 张亚平,陶振刚,宋振举,等.疏风解毒胶囊对小鼠病毒性心肌炎模型的影响[J].中草药,2016,47(1):110-113.
[6] 何子龙,方文娟,张方博,等.疏风解毒胶囊肠吸收液对LPS诱导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现代中药,2015,17(4):345-348.
[7] 刘静,马莉,陆洁,等.疏风解毒胶囊解热作用机制研究[J].中草药,2016,47(12):2040-2043.
[8]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901-902.
[9]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29.
[10]Pichichero MES,Mclinn HA,Rotbart MA,et al.Clinical and economic impact of enterovirus illness in private pediatric practice[J].Pediatrics,1998,102(5):1126-1134.
[11]Chen KT,Chang HL,Wang ST,et al.Epidemiologic features of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 and Herpangina caused by Enterovirus 71 in Taiwan,1998-2005[J].Pediatrics,2007,120(2):244-252.
[12]Ruan F,Yang T,Ma HL,et al.Risk factors for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 and Herpangina and the preventive effect of hand-washing[J].Pediatrics,2011,127(4):898-904.
[13]许爽,刘金香,吴东林,等.长春地区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病原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6,26(3):391-393.
[14]王秀坤,田力,刘殿玉.吴茱萸涌泉穴贴敷佐治小儿疱疹性咽峡炎50例临床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5,11(5):57-60.
[15]原丹,李君君,施志强.加味清胃散煎剂直肠滴注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观察[J].福建中医药,2015,46(1):14-15.
[16]杨昆,陈燕子,周富雍,等.清营利咽汤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6,32(7):647-648.
[17]刘新.小儿热速请颗粒联合清开灵注射液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4,29(3):442-443.
[18]李慧竹,兰秀聪,郑桂爱.金银花软胶囊联合康复新液治疗疱疹性咽峡炎105例疗效观察[J].中医杂志,2012,53(9):758-760.
R766.12
B
1004-745X(2016)12-2364-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6.12.049
2016-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