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树平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同时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以及质量。”因此,教师要注意灵活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在热烈、高效的环境中进步。
一、视频感染,创设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将课文中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画面或者表述,课堂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方式有很多,例如挂图、实物教学等,但是最受学生喜欢的还是视频资料。视频资料直观、形象,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让学生获得情感的熏陶。
例如教学《三亚落日》这篇课文时,教师就通过视频渲染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感悟。《三亚落日》这篇课文用生动的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三亚的美丽风光,迷人的热带风情不禁让人陶醉。但在教学过程中,即便是高年级的小学生,在阅读文本中对这样的风光感悟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很难获得切身的感受。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再生动的讲解也不能起到明显的作用。于是,教师将三亚风光制成多媒体课件,以视频播放的形式展现在大家面前,同时配上优美、柔和的轻音乐,让学生从视觉上受到强烈的冲击,从听觉上享受到美景和音乐带来的轻松感受。学生们当然被深深吸引住了,在听和看的过程中产生了身临其境之感,获得了自己的真切感受,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和文本中的文字描绘进行对照,学生的体验就更加深刻了。
二、角色体验,优化情境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还可以使用角色体验的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像演戏一样扮演文本中的角色,不仅能满足他们喜欢表演的愿望,还能真实感受文本中的情境,获得第一手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掌声》这篇课文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英子的自卑心理,理解英子羞于让别人看见自己走路姿势的想法。但是,个别学生对此却有自己的想法,认为英子这样的想法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人是为自己而活的,不用在乎别人的看法;有的学生就认为这个同学不能体会英子的心理,认为他太理想化了。面对学生的争执,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为学生解决疑惑。教师让不理解英子的学生走上讲台学习小儿麻痹症患者走路的姿势,当他一瘸一拐的走路时大家都笑了,这个同学也一下子变得满脸通红。这时,教师问这个学生心里是什么感受。这个学生说:“在大家的笑声中,我突然感觉非常难为情,很不好意思,恨不得找个角落躲起来,心里很难受。我终于明白英子的想法了,同时也明白对于像英子一样身体有缺陷的人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这样,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的表演情境,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文本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适合学生表演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实现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这样,语文课堂就不仅是学生收获知识的地方,也是学生享受成功体验的地方。这样的教学,学生自然会爱上语文,爱上阅读。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境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不仅要实现有效的目标,而且要达到高效的目标。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注重课内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课外的拓展延伸,不断丰富文本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实现知识的增长,同时实现自己思想境界的提高,从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但其内容并不枯燥,文中介绍的自然现象是小学生们非常喜欢且感到好奇的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本知识,教师利用视频播放了文本中提到的几种自然现象。生动、形象的展示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与此同时他们也提出自己的问题。有的学生想了解更多大自然的奥秘,有的学生对作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知不觉就形成一种拓展学习的渴望。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搜集材料,然后和大家交流,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有的学生展示了作者的材料,非常生动:他是苏联的著名作家,很小的时候就喜欢探究大自然的奥秘,喜欢学习科学知识,他不仅亲自观察蚂蚁的生活习性,甚至还亲手制作鞋油。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提高,同时激活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有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巧妙地创设情境可以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灵动。情境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产生自主阅读的热情,享受语文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适时创设情境,让语文课堂生机勃勃、灵动高效。
责任编辑:邓 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