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艳云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低年级学生入学不久,原来大多是看绘本,听别人讲故事,现在要学会自己阅读,并且要逐步过渡为文字阅读,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飞跃。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怎样让其尽快爱上阅读、学会阅读呢?
一、兴趣,开启阅读之门
1.听读结合,播撒阅读之种。在低年级教学中,学生接触到的第一本大部头的书(相对于绘本而言)是《小猪唏哩呼噜》,这是一本连贯而又章节独立的童话故事。这时的学生刚学完拼音不久,有的孩子拼读还不是太流畅,读起来难免吃力。但他们从小都乐于听故事,笔者就先下载《小猪唏哩呼噜》听读故事播放,阅读课上放给孩子们听,再组织自主阅读。倾听,使学生迅速而又准确掌握了故事内容,夸张而富有表演力的语言激起了学生的兴趣,降低了学生读书的难度,他们迫不及待的投入书中进行阅读。一段时间后,笔者发现学生的阅读进度超越了老师播放录音的内容,再听故事时,有的孩子居然能跟着讲下来了。这时适当减少了播放录音的次数,让表达能力强的孩子先讲故事,再组织阅读,学生的表现欲望得到了满足,同学们之间争先恐后,比赛谁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
2.内容广泛,经典和现代碰撞。孩子们喜欢的读物包罗万象,老师推荐的读物就应该有男生喜欢的军事、科普、历史书籍,也有女生喜欢的童话、神话、寓言故事;有文有诗,有长有短,满足不同孩子的喜好。除了童话、寓言、故事外,《三字经》《弟子规》和古诗词等经典诵读不可或缺,经典诵读既能增进学生的文化底蕴又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学生产生全面而又深远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把诵读经典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在放学站队时,在每节课的课前两分钟,在排演经典短剧时……当学生摇头晃脑地吟诵经典时,也许只是感觉“有意思”,却不知这是成长中的“一宝”。根据制订的计划,坚持积累,古典文学的启蒙在阅读中悄然生根发芽。每周一次的古典文学擂台赛更是让孩子们摩拳擦掌。
3.形式多样,曲径通幽。每天晨会时“天南海北阔谈二分钟”,一方面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以说促读,学生“对感兴趣的人物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外显的是侃侃而谈,落落大方,内化的是从书中从生活中汲取知识。晚读30分,是亲子阅读时间。学生可以和家长共同读书、交流。亲子阅读既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快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每周一次的阅读课是孩子的世界。第一节课便把他们带进图书室参观,从认识图书的摆放和种类开始,笔者就发现孩子们眼中的新奇和渴望,徜徉在书海中的自由和心灵碰撞让他们情难自禁。
二、方法,指引阅读之路
为了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结合学生年龄小、识字少、注意力不持久的特点,笔者从赏析人物、品味插图、积累词句、续编故事、畅谈感受等几个方面设计读书报告单。
设计读书报告单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笔者从易到难设计了6份读书报告单,其中书名和作者、插图、图书类别是每张上都有的,目的是从小培养学生在读书时关注多方面的知识,要全面系统地了解一本书,而不是只看自己喜欢的情节等。
还以《小猪唏哩呼噜》为例,学生们的表现让人刮目相看:
1.故事中的人物很多,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小猪唏哩呼噜,悄悄告诉你我最喜欢他的善良,因为他被大灰狼欺负了,看到大灰狼的孩子——三个可怜的小家伙,他还拱蚯蚓喂他们。我也想像他那样勇敢救人。(王雨晴)
2.我最不喜欢大灰狼,我想对他说:大狼你太坏了,你想吃掉小猪,那你想过你吃了他,唏哩呼噜的爸爸妈妈有多伤心吗?我从故事中知道我们要做好人,不要做坏人,做好人可以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王诗琪)
3.我会续编故事:
小猪唏哩呼噜把腰带缠在身上,他走着走着,感觉这腰带怎么有点凉啊!为什么这么长时间还没暖热呢?小猪自言自语:“咦,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一直那么凉?”他边说边抚摸着腰带。“我不是腰带。我是一条蛇。”腰带突然说话了。小猪急忙松开了蛇,连连说:“对不起!对不起!”蛇慢悠悠的爬走了。(李梦真)
读书报告单让学生的阅读有迹可循,阅读“可视化”,促进了学生读书的思考,也利于教师把握学生读书状况,为正确引导指明方向。
三、评价,推进阅读之巅
为了更深入推进阅读,笔者在教学中制定了阅读评价方法,其中以自评和小组评为主,家长和教师评为辅,每个孩子的点滴变化随时被赏识和指正,每月一次的阶段总评既有等第也有评语。最让学生高兴的是阅读成果的展示,优异的阅读报告单在学习园地中展示,对学生来说无比自豪。不管哪一种评价体系都是以欣赏和激励为主,在肯定学生的优点时适当指出一两点不足,有利于学生提高发展目标。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阅读档案,里面有他(她)的读书报告单,还有其他同学推荐的书籍和别人向他推荐的书籍,以及现在正在看的书和打算看的书。老师同学的评价也收录在里面。
时间久了,习惯成自然,学生兴趣固定化,方法内隐化,阅读逐渐可视化,于是课内课外阅读能力都得到提升。希望我们能够让更多的孩子手捧书籍,开卷盈香。
责任编辑:王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