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土
鄙人曾写《高考工厂》(《杂文报》2012年5月18日)一文,将现在的学校比作工厂,其流水线上源源不断生产的产品,合格者进入大学。那么,这些“合格产品”在大学的象牙塔里待上四年,出来后又会是副什么模样呢?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应试教育类似古时女人裹小脚,用又臭又长的裹脚布(应试),将天生的大足裹成七寸金莲,等到学生们进入大学时,这双小脚已经裹得差不多了,其思维、视野已然基本定型。而大学四年的过程,又颇类一个放脚的过程,把应试教育的裹脚布解下扔掉,尝试着让七寸金莲在大地上自自然然地行走。四年期满,这些“小脚”虽放开了束缚,但无论如何,不及天生的大脚健康,而个别受害严重者,是怎样放也放不开脚步了。
我曾遇到过一名某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实习生,该生阅读任何东西,无论是一篇文章,还是一本书,首先做的,便是去分析它的主题思想、篇章结构、段落大意,凡不符合他脑子中事先划定的条条框框者,均表示怀疑,不认为它是好东西。比如有个初中生来稿,写他收养小区里的一只流浪猫之种种喜怒哀乐,写得十分生动,但他看后,却觉得丝毫没有表现出任何严肃的主题来,不好。我不得不告诉他,该生用生动的笔触,写出了他收养流浪猫时的种种,这就足够了,干嘛任何文章都非得表达重大、严肃的主题才行呢?又如他读周作人的散文,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在他的眼中,是没有一只活蹦乱跳的兔子的,有的只是被解剖开来的一堆肉和骨头。
他何以会形成这种奇特的阅读习惯呢?这一切,全拜应试教育所赐。众所周知,我们现在的中学语文阅读课本,便都是一篇篇零碎文章的组合,五六位不同作者的文章组成一个单元,六七个单元组成一册语文书,就像是用竹签串起的羊肉串。反观欧美的英文阅读教学,多是让学生阅读整本的经典著作,一学期不过三两本书。与我们的吃羊肉串不同,他们是在大块大块地吃肉!语文书本来就是些零碎阅读材料的组合,而考试又多侧重对篇章结构与文章主旨的分析上,如此碎片化的阅读、理解与考核,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学生视野的狭窄与思维的浅化,所谓裹小脚是也。对于视野狭窄、思维浅化的学生来说,欲让其具有创新精神,就像是让一个小脚妇女与那些天足妇女去争夺奥运长跑的金牌,不亦难乎?
不止是应试的语文阅读教育结恶果,我相信,其他学科的应试教育情况恐怕也差不多。欲改变将学生的视野与思维用应试的裹脚布紧紧包裹起来的现状,当务之急,便是拿掉这块裹脚布,让学生的“大脚”自由自在地成长。而去掉应试教育这个又臭又长的裹脚布,说说容易,真正做起来却难,非得从改变整个社会的用人标准、高校的招生标准,及修改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模式做起不可。
【小黑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