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羊
假如俩人同坐一条船过江,一人一把桨,会不会同心协力,同登彼岸呢?从实际情况看,有同心协力的,也有同船异梦,甚至同船操戈同归于尽的。试举一例:
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大清国并非只有北洋海军,还有南洋水师、广东水师等,总体上海军力量是很强大的。这些海军和水师实际上坐在同一条船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可当时的南洋水师和广东水师却不这么看,他们认为李鸿章的北洋海军坐的是一条船,自己坐的是另外的船。后来还是日本海军给他们上了一课,最后才终于明白——所有的大清军队坐的都是同一条船。
史载,甲午战争中,除了广东水师的“广甲”“广乙”“广丙”三舰因为到北洋海军参与演练,赶上了几次海战之外,南洋水师一直在南方的军港里坐山观虎斗,自始至终未曾派一舰一人参战,任凭北洋海军与强大的日本舰队单打独斗,眼睁睁地看着日本舰队吃掉北洋海军。当陆上战斗危急之时,也未见内地各省军队赶往东北、山东战场支援。一些封疆大吏甚至私下里想看李鸿章的笑话,期待借日本人之手打压李的政治势头,除去一个有力的政敌。
无可置疑,如果大清的官员和军队团结一致,万众一心,一致对外,实力仅次于北洋海军的南洋水师若与北洋海军并肩战斗,颇具实力的广东水师若能牵制或侧击日本舰队,内地各省的陆军若能全力以赴支援东北、山东战场,甲午战争可能就是另一种结局。
甲午战争的悲剧在于,南洋水师、广东水师与内地各省的陆军都在战争中做起了事实上的“中立者”,都认为自己是“局外人”,北洋海军胜也好,败也罢,与己无关。尤为可笑的是,当北洋海军在威海卫失败后,日军缴获了包括广东水师的“广丙”在内的10艘舰船,“广丙”的主事者竟以“广丙”不是北洋海军舰船,只属于广东水师,而此次战役与广东无关,要求日军归还“广丙”。此论一出,国际社会“闻者莫不笑之”,不懂中国国情的外国人实在弄不清楚这泱泱“天朝大国”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看来,外国人不懂“天朝大国”,他们永远的不明白,同一条船上的战友居然同船不同心,你往前划,他往后拽;你要向左,他要向右;你给他一拳,他踢你一脚;或是在狂风暴雨来临时,他一桨把你拍晕;或是鲨鱼咬住你的腿时,他不但不施以援手,反而将你推入水中。结果呢,胜出者将对手置于死地,一个人划到对岸,又被对方的人置于死地;或是打斗之后两败俱伤,伤痕累累,同葬鱼腹。
千百年来,南洋水师和广东水师并非个例,同船不同心者很多,同船操戈者也并非鲜见。从表面上看,船上的人精诚团结,和和气气,实际上相互利用、相互算计,他们多是“勾结”而非“团结”,谁的心里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一些人有着天生的“羡慕嫉妒恨”,见不得别人的好。你比我强,我不服气,不服气就生怨气,有怨气就生妒气,就折腾得乌烟瘴气,就开始“船里斗”,斗来斗去,船漏了、进水了,沉船的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在“同船”的生存实践中,坐船者发明了麻将,四人围桌而坐,心怀鬼胎,各自为战,盯着对家,防着上家,看着下家,总想自己和,若是自己和不了,也不能让别人和。这种拆台游戏在黄河上下、长城内外风靡多年,至今长盛不衰,因为它非常适合一些国人的拆台心理与“同船斗”的生存方式。
“和则两利,斗则两伤”。当大家坐上同一条船时,就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要么同舟共济同登彼岸,要么同船争斗同葬海底。当你把别人推下船,或是借外力将别人打入水中时,实质上是一种“自杀”,杀别人也杀自己,当对方的力量没有了,船就会失去平衡,危机便悄然而至。“以害人始,以害己终”,往往是最终的结局。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一条船翻了,船上人都要倒霉,这个道理人人明白。可一些人不明白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军队也是一条船,无论“北洋海军”还是“南洋水师”,都是“命运共同体”,如果只要“水师”利益而不要“海军”利益,悲剧便难以避免。古往今来,这种悲剧太多太多!这是近代中国多次被外国列强欺凌、宰割的重要原因,也是国家难以真正强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们应当明白这样的常识:大家都坐在同一条船上,合作才能共赢,斗则两败俱伤。“永远不要对他人的苦难无动于衷,因为谁也无法保证下一个不是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