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与文学表达

2017-01-10 17:00黄宾堂
民族文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断崖大跃进底气

黄宾堂

是时候谈文化自信了。

自信,就是心有底气。其实我们曾经有过几千年的文化自信,从秦汉开始,大一统的中华帝国有足够的底气,唐代的辉煌,万国来朝,何等气派;直到清乾隆十五年,中国的GDP就占世界总量的接近三分之一,此一庞然大物想不自信自大都难。但这之后,落花无情,乾坤逆转,以后的历史我觉得经历了两次断崖式的全方位自卑:一次是1840年,大英帝国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国门,习惯于盲目自大的王朝突然发现山外有山、技不如人。气儿是被扎了,但还没绝望,以李鸿章等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但中日甲午一战,彻底埋葬了大清帝国最后的梦想。这种打击是毁灭性的,从此一泻千里,开始了积贫积弱的屈辱历史,何谈自信!第二次断崖式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始我们也曾有过短暂的“自信”,以为制度的优越就能成就一切,全体人民精神焕发,建设的热情被空前唤起,但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狂热,赶英超美“大跃进”,最终被经济规律所惩罚。到了“文化大革命”,知识越多越反动,打倒孔家店,文化都没了,何谈自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共产党人在废墟中重新站起,带领人民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一心一意搞建设,取得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辉煌成就。在这个划时代的平台上,我们才有足够的底气重塑文化自信。

但要真正树立起文化自信,任重而道远。

这里至少有两道坎:一是心态上的坎。从1840年算起,国人已有了一百多年的“病夫”心态,全盘西化,外国的月亮就比中国的圆已经成为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二是教育上的坎。改革开放后的几茬人,都是考试指挥棒下的奴隶,从幼儿园到高考,无一幸免,应试化的教育必定工具化,只能成为敲门砖,他们背诗做题,有多少能真正沉淀成文化素质呢?加上宣教上的缺陷,概念化、同质化、浮泛化严重,缺少融通中外的表达,缺少人性的光芒、细节的丰沛和具有信仰力量的呈现,不落地,不入脑,文化难以化人,又如何真正树立起文化自信?

自信不是自大,它是一种内在的底气和精神的拥有,它的强大在于更能包容互鉴,更善于学习,更能激发创造活力;文化自信需要积累,它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搞“大跃进”。我们有绵长的文明血脉和丰沃的文化土壤,经过奋斗基本实现小康的中国人,从未有过像今天这样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坚实认同及对实现伟大复兴梦的渴望和信心。

这样的时代,为文学的表达提供了崭新而富有挑战的空间。托尔斯泰说:“活着就是为了讲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让文化自信成为国人融入血液中的一种自觉,文学当有所作为。

猜你喜欢
断崖大跃进底气
才华与底气
断崖
十八大后遭“断崖式降级”的官员
底气1
底气
大跃进就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