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云
内容摘要:技术创新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单个企业很难完全孤立地创新。积极构建与嵌入创新网络,充分挖掘与运用创新网络的创新资源是企业新的战略选择。然而,有关创新网络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判断尚未达成一致。本文基于网络镶嵌的视角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和梳理。研究发现,当企业的创新行为和创新活动镶嵌于企业内外部的创新网络时,创新网络在企业的创新活动中尤其是知识获取以及创新产出两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创新网络 网络镶嵌 知识获取 创新产出
随着新创技术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企业之间的技术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技术创新压力。创新网络是重要的创新源泉之一,企业可以通过构建创新网络并且充分利用创新网络的创新资源来提升技术创新绩效。然而,创新网络究竟如何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文基于网络镶嵌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回顾与展望,理清创新网络的概念及其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和作用,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创新网络的概念
“创新网络”的相关研究最早起源于1991年“Research Policy”所做的关于“创新者网络”的研究专集。在该研究专集中,“创新者网络”和“创新网络”等概念几乎等价地被交替使用(De Bresson,Amesse,1991;Freeman,1991)。同年,Freeman(1991)在引用Imai和Baba(1989)的系统创新、跨边界创新等概念的基础上,首次将“创新网络”定义为以企业间的创新合作作为连结机制的一种应付系统性创新的基本制度安排。在Freeman(1991)之后,大批学者陆续对创新网络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各自的定义。1995年,Nonaka(1995)认为创新网络是一种合并了组织内外部的各种正式与非正式联系的有助于获取知识的工具。2000年,Aken和Weggeman(2000)从创新网络的结构形式的角度将创新网络定义为存在于产品创新过程中的网络组织,这一网络组织是由一些自治的、平等的企业通过建立持久的商业联系而构成的系统。Harris 、Coles和Dickson(2000)则认为创新网络是指由企业、R&D机构和创新导向服务供应者等创新参与者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形式形成的协同创新体,在创新网络内,各类创新参与者努力建立彼此之间互惠、灵活的关系,共同研发新产品,共同实现创新成果的商业化,从而使创新网络的整体创新能力超越参与者们个体创新能力之和。
可以看出,国外学者的观点尽管众说纷纭,但基本都突出了创新网络是一种正式或者非正式的联系这一特点。我国的董一哲(2000)、吴贵生(2000)、王大洲(2001)、沈必扬和池仁勇(2005)也持类似观点。2000年,董一哲(2000)分析认为,创新网络是企业通过契约关系或在反复交易的基础上与外部组织建立的彼此信任、长期合作、互利互惠的各种合作制度安排,这一系列制度安排有利于提升企业获得创新资源的能力。王大洲(2001)认为创新网络是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正式与非正式合作关系的总体结构,这些合作关系不仅仅局限于企业间的R&D联盟或创新合作关系,而且包括企业的所有创新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王大洲(2001)将“创新网络”定义为企业创新活动发生的网络。吴贵生(2000)则从创新网络形成的必要性的角度分析指出,创新网络是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各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系形成的网络。他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企业必须与其它的组织(如供应商、客户、竞争者、大学、研究机构、投资银行、政府部门等)建立联系,来获得创新所需的各种知识、信息和其它资源。类似的,沈必扬和池仁勇(2005)也认为企业的创新网络就是在创新过程中,企业与各创新主体(如大学、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在交互过程中建立的相对稳定的、能够激发或促进创新的、具有本地根植性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总和。
此外,我国学者还从其它视角对创新网络的内涵进行了探讨。1999年,国内学者盖文启和王缉慈(1999)认为,创新网络是一个“有组织的市场”,在这一“市场”中,企业之间进行着以经济交流为基础的各种交流(包括文化、技术、制度、政治等方面),并且交易费用大大低于传统市场。2001年,王缉慈(2001)又进一步从创新网络的角度,分析总结了区域创新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他认为区域创新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产业集群内各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其它行为主体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创新网络,这一网络形式促进了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以及新知识、新技术和有价值的思想、信息在企业与企业之间顺畅地流动、扩散、创新与增值。
网络镶嵌视角下创新网络影响机制
在创新网络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方面,Ahuja(2000)分析认为,合作网络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直接联系可能为企业带来资源共享和知识溢出的机会,而间接联系只能带来获取知识溢出的机会,也就是说,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受到企业在创新网络内的镶嵌方式的影响。这便是网络镶嵌理论为我们提供的分析视角。网络镶嵌理论认为,经济主体和经济行为总是镶嵌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之中的,相应地,这些社会结构与关系又会反过来影响经济主体与经济行为(Granovetter,1985;Zukin,1990;Uzzi,1997)。
最早对镶嵌思想进行研究的是经济人类学研究领域中的“实体主义”学派代表人物Polanyi(1944)。1944年,他在其名著“The Great Transformation”中提出了镶嵌的概念(Granovetter,1985;Barber,1995;Uzzi,1997)。Polanyi(1944)认为,人类的经济行为镶嵌并联结于经济和非经济的制度之中,诸如宗教、政府等非经济因素可能会像货币政策、减轻劳动强度的工具一样在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将这些非经济因素纳入到经济研究中。然而,在古典社会学与新古典经济学被粉丝大肆追捧的那些年里,Polanyi(1944)的观点并未受到足够重视,直到Granovetter(1985)的那篇著名论文的问世。
1985年,Granovetter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发表了著名论文《经济行为和社会结构:镶嵌性问题》,这篇论文为当时正纠结于新古典经济学的“社会化不足”与古典社会学中的“过度社会化”的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Granovetter(1985)在继承和发展Polanyi(1944)关于镶嵌的观点的基础上,冷静地分析指出,在现实的经济社会中,经济主体和经济行为既不可能完全受制于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也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环境,而是应该适度地镶嵌于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中(Granovetter,1985;Uzzi,1997;Dacin,Ventresca et al.,1999)。Granovetter(1985)的这一观点使沉寂了40余年的镶嵌理论重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并且成为网络理论中最重要的研究视角之一。
在阐述了网络镶嵌的现实存在性后,Granovetter(1985)又进一步将网络镶嵌区分为结构性镶嵌和关系性镶嵌两个类别。结构性镶嵌主要分析经济主体在网络中的位置对其经济行为和经济绩效产生何种影响以及如何产生影响(Burt,1992;Granovetter,1992)。而关系性镶嵌则主要分析社会网络内各经济主体之间相互连接的关系特征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其经济行为和经济绩效(Granovetter,1992;Uzzi,1997;Rowley,Behrens et al.,2000)。此外,网络镶嵌的维度还有多种划分,如将网络镶嵌划分为结构镶嵌、认知镶嵌、文化镶嵌与政治镶嵌(Zukin等,1990),或者划分为技术镶嵌和业务镶嵌(Andersson et al.,2002),以及划分为环境镶嵌、组织间镶嵌和二元镶嵌(Hagedoorn,2006)。
创新网络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
(一)知识获取
学者们研究发现,组织之间的合作网络是企业从外部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有限的时间与资源约束下,组织间的合作网络是企业高效快速获取外部知识的有效渠道(Gulati,2000)。企业可以借助外部合作网络获取组织内部短缺的知识与信息,而企业间的合作活动与合作网络对知识的传输、转移和运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Stuart,2000)。这一观点得到了来自Dyer和Nobcoka(2000)的实证支持。2000年,Dyer 和Nobcoka通过对Toyota集团中知识流动的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发现,Toyota及其供应商组成的企业网络存在着丰富的可以共享的知识与信息,协作规则制度化的这一网络具有促进知识在成员间共享的有效机制,可以说,这一网络本质上是一个“知识共享网络”。进一步,Ahuja(2000)认为企业之间的合作网络不仅能够促进网络中的知识共享,还能够促进新知识的创造。
(二)创新产出
Ahuja(2000)认为,企业的外部技术合作网络有利于企业间共享资源,整合网络内的技术知识和物质资产,加快新技术的开发过程,从而促进企业的创新产出。这些观点与一些来自实证研究的结论具有异曲同工之妙。1997年,Hargadon 和 Sutton (1997)对一家产品设计企业展开深度案例研究,研究发现该企业通过扮演组织间网络中技术中介(technology broker)的角色,能够整合其它产业的技术知识,获取多个产业的技术知识,大大扩充了企业的知识库,提升了企业的技术产出。此外,Powell et al.和Whittington et al.分别于1996年和2009年以生物技术企业为背景,实证检验了知识密集型产业中组织间网络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研究证实了企业外部的创新网络对企业获取外部的技术知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绩效的提升(Powell et al.,1996;Whittington et al.,2009)。
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在回顾了创新网络诞生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本文基于网络镶嵌的视角,梳理了创新网络的概念及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和影响作用。未来的相关研究方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在研究层面方面,国家层面、产业层面、地区层面的创新网络可能是未来相关研究的有趣的研究方向。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企业层面,事实上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和技术创新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创新网络都在快速形成和发展,因此未来的相关研究可以尝试从国家层面、地区层面、产业层面等视角展开。
第二,在研究视角方面,本文从网络镶嵌的视角分析了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和影响作用。显而易见,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作用很可能还有其它影响原理和影响机制,因此未来的相关研究可以尝试探索其它的研究视角,多角度地分析创新网络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黑匣子”。
第三,在研究内容方面,未来的相关研究可以进一步结合具体的产业背景、制度背景等情境分析创新网络的内涵、特征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为企业的创新网络建设工作和相关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参考文献:
1.董一哲.企业创新网络.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
2.盖文启,王缉慈.论区域创新网络对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中国软科学,1999(9)
3.吴贵生,李纪珍,孙议政.技术创新网络和技术外包.科研管理,2000(4)
4.王大洲.企业创新网络的进化与治理:一个文献综述.科研管理,2001(5)
5.沈必扬,池仁勇.企业创新网络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的一个新范式.科研管理,2005(3)
6.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