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永萍
[摘 要] 一曲《菊花台》,铸就了一堂课的成功;一阵中国风,吹近了传统与流行的距离;一次突破,灵巧地拨动了音乐的新韵律。一位音乐老师的音乐示范课《菊花台》,通过将中国风音乐引入中学课堂教学,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独特创新,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同时体现了运用现代科技实现立体化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 中国风 教学内容 创新 民族音乐
一位中学音乐老师的示范课《菊花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谈谈我在听课中的几点思考,以期更好地向大家学习和交流。
一、 教学内容的独特创新
近几年,流行音乐渐渐垄断了音乐市场,作为社会新生血液的中学生们对其尤为钟爱。中国有五千年文化底蕴,中华民族古典音乐以其悠长温婉、激昂灵动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在世界文明的长河中画出了一条细腻的弧线。但如此珍贵的文化瑰宝,却在我国社会迅速变革和文化对外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渐渐被青少年们冷落、传承难以为继的趋势。随着弘扬传统音乐的呼声越来越高,寻求一种与时俱进的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载体已经成为每一个中国音乐人的课题和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风”的出现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中国音乐人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必然选择。
“中国风”是指,采用包容中国古典文化内涵的歌词和现代流行音乐的旋律、唱法及编曲技巧,使中国背景与现代节奏完美结合,产生出含蓄、优雅等氛围的歌曲风格。它是由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结合的中国独特乐种。一经推出,中国风歌曲便在近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受到巨大的欢迎并广为流行。这样独特的方式,不仅极大推动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创造出了一种新的音乐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其价值难以估量。
过去在课堂上单纯地教授戏曲、民乐,往往是老师热情洋溢地备课,慷慨激昂地讲授,却换来学生们的哈欠连天、课堂纪律的失控以及教师最终的失望。现在的中学生多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材内容以严肃高雅音乐为主,有时难免曲高和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拓展教学内容,在课堂中引入新的形式和载体来实现教学目标,特别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中国风无疑可能成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李老师将上述可能变为了现实。她在敏锐洞察中国风歌曲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创造新的音乐文化的巨大价值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通过系统的音乐教学研究创造性地将其引入课堂,带来了音乐教学内容和理念的重要创新,为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这是我对整堂课的闪光点的最深感受。
李老师的示范课程贯穿始终的《菊花台》是周杰伦中国风的颠峰之作。歌曲用古代韵脚诗,把将军的侠骨柔肠和有情人对离别的无奈悲伤表现得淋漓尽致。旋律为民族宫调式,有江南小调风格,伴奏用了大小提琴、吉他、古筝、琵琶、葫芦丝等各种中西乐器。这首歌问世以后,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李娅老师遴选了《菊花台》这首具有代表性的流行歌曲,带学生感受中国韵味的音乐,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程内容创新的理念和效果产生了巨大的示范和辐射效应。
教学内容中中国风歌曲的创新性引入,让音乐老师惊奇地发现了音乐课教学过程和效果中开始发生的重要转变:学生们能在课后积极主动地请教歌中的中国元素,用心了解和体会乐曲所用乐器和地方戏剧的分类,这不得不说是教学内容创新带来的“奇迹”。
二、 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一)注重从课程开始部分就完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李老师的课程开始部分,钢琴旁放着古筝,教师手上拿着葫芦丝,突出了课程内容的中国民族音乐内涵。同时以师生合奏《菊花台》拉开了课堂教学序幕,全场几百师生陶醉在优美婉约的音乐旋律中。这既展示了师生的才艺,又让学生初听了歌曲,精彩的导入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让所有的学生自然而言随着旋律在心里默唱着歌词。
(二)注重乐理知识的传授
通常音乐教师在教授民族音乐内容时,会介绍五声调式。但由于学生对乐曲缺乏了解,理解起来难度很大。中学生的一个特点是只有喜爱,才愿意了解,李老师正是抓住了这一点,让学生唱自己喜欢的歌曲,并进一步解析歌曲,使学生在享受和陶醉之中了解和掌握了民族五声调式中宫调式的较为复杂的内涵。
三、 运用现代科技实现立体化的新颖教学
过去上中学音乐欣赏课,一般要求学生安静地听,然后由教师讲解。教师教法单一,学生感觉无味,课堂纪律也不好组织,学习效果差。示范课中教师使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让学生能主动从多角度感受歌曲,体会音乐的魅力。
《菊花台》是导演张艺谋所导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主题曲,电影场面宏大,色彩绚丽。示范课中教师让学生观看电影片段,领略中国古代建筑服饰人文之美,从而了解音乐的背景,把视听艺术和视觉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通过运用现代科技实现了立体化的新颖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教学内容和课程细节的建议
(一)教学内容的拓展
近几年,中国风的作品层出不穷,整节课中,只有一首《菊花台》,我认为稍显单一。建议可在课堂教学最后环节请学生推荐几首中国风作品,通过播放音乐选段,带动他们一起分析歌曲中的中国元素。如《霍元甲》用了中国打击乐器锣鼓,并加入戏曲唱腔。刚柔并济,体现了中国民乐阴阳相容的和谐大气。《东风破》中二胡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既悠长,又具歌唱性。如果教师能够多播放几首歌的片段,会更紧扣中国风的风格,增强厚重感以及普及面,给人一种准备充分的自信感。
(二)课程细节的两点探讨
1.学生模仿演奏
教学过程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模仿乐器演奏动作(包括大、小提琴、吉他、古筝、琵琶、葫芦丝等乐器的动作),目的是用肢体语言表达歌曲感情,让课堂更加活跃。
我认为,模仿乐器演奏动作可能更适合小学生,中学生做起来比较勉强也略显幼稚。既然是中国风,就应抓住重点,让学生辨听配器中的乐器音色,让学生看民族乐器实物,可忽略西洋乐器。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用竖笛吹奏旋律,让他们参与到音乐中。在演奏中体会音乐的古典韵味,提高识谱能力和吹奏能力。
2.朗诵歌词
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朗诵歌词,让人略感单调。为了达到让学生体会歌曲意境的教学目的,单单用嘴读诵歌词仍显不足,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用心唱诵。教师可以对歌词中所包含的中国古诗词进行简略分析。如:月弯弯、阁楼、漫长的夜等简单但极富表达力的短句(只几句就勾勒出一位柔弱的女子形象)。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相见欢》中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勾,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凄苦意境,这恰与歌词后面的“你的影子剪不断”相照应。歌曲最后唱到“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也是应了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古诗词名句,通过白话更直白的解释,会带来更强的冲击力与画面感。这既能凸显了国学文化,又能达到了衬托民族音乐的初衷。
中国风引入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承、发展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责任和教学目标与新时代中学生偏爱流行音乐的兴趣特征相结合迸射出的绚烂火花。它打开了一扇广括民俗文化的彩窗,是学生们学习古典音乐、戏曲的调味剂、敲门砖和创新性载体。中国风引入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的大胆、重要创新,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学习热情;显著提升了学习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其有助于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感到音乐课不再是老师的独角戏,而是大家一同享受艺术、展现个性和传承文明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