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武汉市地图集》为例论地图的社会文化价值

2017-01-10 06:14程思聪黄思思刘亚虹曹文涛
城市勘测 2016年6期
关键词:图集武汉市武汉

程思聪,黄思思,刘亚虹,曹文涛

(武汉市测绘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22)

以《武汉市地图集》为例论地图的社会文化价值

程思聪*,黄思思,刘亚虹,曹文涛

(武汉市测绘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22)

地图作为国际三大通用语言之一,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从事社会活动的重要工具,是社会文化现象的一部分。本文以《武汉市地图集》为例,从收藏价值、历史文化、社会发展、地理认知、审美艺术等方面出发阐述地图的社会文化价值。

地图;社会文化;历史;科学艺术

1 引 言

地图是国际上三大通用语言(音乐、绘画、地图)之一,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从事社会活动的一种工具,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地图与文化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但地图是社会文化现象的一部分,是社会文化的表现形式[1]。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认识和研究地图,我们可以赋予地图更深刻的内涵和使命。

《武汉市地图集》(以下简称“图集”)是一部展示武汉市地理、交通、社会、经济、文化、规划等内容的综合性地图集,由武汉市测绘研究院组织编制,于2015年9月出版发行。地图集作为具有统一设计原则和编制体系、丰富地图内容的汇集,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完整地图系统。它具有地图文化的全部内涵,同时有其自身的特性。过去关于地图社会文化的研究多以理论描述为主,以具体实例分析其价值的不多。在地图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对图集的社会文化价值进行探讨,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意义。

2 地图社会文化价值的形成与发展

地图文化研究是一个新的领域,是以文化视野诠释地图,用地图解读文化[2]。但是,地图文化本身却有着和世界最早文化同样悠久的历史,所谓“文图同源”。人类最早的文明有5个,从西向东依次是:地中海上的克里特文明或爱琴海文明,尼罗河流域的文明,西亚的两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文明或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流域或哈拉巴文明,中国的黄河流域文明或远古中国文明。回顾地图发展史可发现,古希腊的荷马地图、爱奥尼亚地图映射着地中海上的克里特文明或爱琴海文明;埃及尼罗河的季节性泛滥诞生的原始地图映射着尼罗河流域的文明;我国黄河流域地方和灌溉工程兴建出现的汉代黄河水道图映射着黄河流域文明或远古中国文明。

图1 《长江名胜图》(清同治六年1867年)武昌、汉阳段

在地图起源到发展变化过程中,地图制法及表现形式的不同体现了其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如中国古代地图与西方古地图对比,中国绘图采用裴秀制图提出的“计里画方”的方式,西方采用地图投影的方法,中国绘图的视角是多点定位,即所谓“移步换景”;西方视角是单点定位。东西方在绘图上的差异,实际上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反应。中国作为传统农耕民族,文化属于内向型,遵循“地为平面,天似穹庐”的观点。多点定位的绘图传统同样是内向型文化的附属。如清代冯世基于同治六年(1867年)绘制的《长江名胜图》(如图1所示),以江中游为视觉定点,以两岸为视角,形成了“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地图景象。而古代欧洲文化,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罗马,都是面向海洋的文明,属于外向型文明,海上行船,船如沧海一粟,人们视角的变化变得微不足道,所以地图绘制多采用单点定位的视角[3]。因此,地图的绘制都源自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3 《武汉市地图集》的社会文化价值分析

《武汉市地图集》是以地图为主要载体,从历史文化、交通区位、地理生态、经济产业、人居生活等多个视角记录城市发展轨迹、展示建设成就、宣传城市形象的综合性地图集。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过去到未来的设计思路,图集分为五个篇章:“揽武汉风采”、“溯历史文化”、“观今日发展”、“描未来蓝图”、“绘江城全景”。不同于一般地图集侧重于采用分幅地图客观展示城市面貌,图集以专题表达为主,特别是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通过地图透视出城市的发展变迁和区域特点。下面主要从收藏价值、历史文化、社会发展、地理认知以及审美艺术等5个方面阐述图集的社会文化价值。3.1 信息碎片化时代的传承典藏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依赖于网络传媒,如搜索引擎、新闻网站、即时通信、微信公众平台等。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情况下,网络平台通过推送短小精悍的信息体量充分满足了人们利用零碎时间获取信息的需求。浩如烟海的信息为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同时这种信息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使人们越来越缺乏耐心,对于知识的获取日益流于表面,出现阅读快餐化、娱乐化和功利化等问题。而碎片化的信息不可能造就一个整体型的知识图谱,只能是浅显的认识。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重新转向了传统媒介——纸质书籍。纸质书籍除了形式上更具真实感之外,其天然具有的文化重量也使读者更能体会到阅读的氛围和趣味。因而,很多人认为:纸质书比电子书更有味道。此味道,既是书之味,更是文化之味。不同于碎片化的浅读,纸质书更适合于“深阅读”。

《武汉市地图集》装帧开本255 mm×510 mm,共计约300个页面。无论从形式体量,还是涵盖内容而言,都是一本大部头作品。图集如同一幅展示城市发展历程的长轴画卷,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向读者传递武汉的城市特色与魅力。它不仅能提供地图与文字之美,更可以通过其装帧、艺术设计及纸张的质感,甚至是印刷带来的墨香,创造一个整体的美的氛围,带给人们阅读的享受。因此,图集可作为读者的案头藏书,可参考,可研究,可欣赏,是值得传承和收藏的作品。

3.2 历史文化的梳理展示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武汉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筑城史可追溯至3500多年前的盘龙城,在岁月长河中积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图集将武汉历史分为六个发展阶段,通过古地图、历史专题地图、老照片等方式追溯历史脉络,挖掘文化内涵,彰显武汉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在组织方式及表现内容上有以下特点:

(1)打破单纯以时间为顺序的地图史论著方式

过去以地图表现历史的书籍多是按照时间顺序罗列从古到今的地图,由读者自己从古地图中获得历史变迁的特征,要求读者有较为专业的知识背景。比如《武汉市历史地图集》、《重庆历史地图集》等。图集则是结合时间变迁与文化内涵,根据《武汉通史》等权威历史著作梳理3500年城市发展脉络,将武汉历史分为远古到秦汉、三国到宋元、明清、晚清、民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六个历史阶段。为了符合图集的地理信息载体特征,突出明代汉水改道形成武汉三镇格局这一重大历史地理事件,将通常的宋元明清历史阶段以明朝为节点分段。

(2)集中多种形式的历史地图

图集中包括历代方志舆图、明清绘本地图(如图2所示)、行政建制沿革图、江河治理变迁图、历史战争形势图等多种形式的历史地图及古地图,并结合人文专题表现武汉的历史文化,通过历史地图重现历史场景,反映城市空间格局的发展变迁。

(3)突出重要历史阶段的特征

图集通过各类专题地图突出武汉“三—二—一”重要发展阶段的特征,即三次重要崛起、两次中国政治中心以及辛亥革命第一枪。三次重要崛起阶段包括明末清初、晚清及建国初。两次中国政治中心即1927年中共中央机关由上海迁至武汉以及1937年~1938年中共中央长江局在武汉成立,武汉会战成为抗战重要转折点。分别通过战争形势图、革命遗址遗迹分布图、革命人士印迹图等表现当时武汉重要的军事政治地位。如武汉会战要图(如图3所示)、武汉会战工厂内迁图、革命将帅的武汉足迹、武汉市革命遗址遗迹分布图等。辛亥革命第一枪即武昌首义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通过武昌首义形势图、全国响应武昌起义图等专题图反映辛亥革命首义时期武汉敢为人先的精神特征。

图2 《湖北武汉全图》(清光绪二年(1876年))

图3 武汉会战形势图

3.3 社会发展的综合呈现

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图集整合多方面权威资料,回顾新世纪以来武汉市在社会、经济、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成就,并从城市空间布局、交通发展、文化保护等方面呈现未来的发展蓝图。主要从四个视角出发展现内容:一是区位视角,通过多角度地理空间分析,凸显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二是经济视角,通过统计数据和空间分布,重点展示武汉产业和经济的发展态势;三是生态视角,通过山水资源的直观呈现,彰显武汉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的生态优势;四是人居生活视角,通过多专题多形式贯穿图集,体现城市的宜居优势。

图集主要通过专题地图、统计数据等形式从经济、社会、城市建设三个方面直观呈现武汉2000年~2014年15年间的发展变化和建设成就,体现武汉经济繁荣、生态宜居的城市特色。内容表达上,主要突出以下特点:

(1)突出武汉的区位优势

图集通过全国城市群和城市圈分布图,“两横三纵”城镇化格局图、武汉在长江经济带中的位置图等专题图突出武汉位于全国经济地理中心的区位优势;通过全国“米”字形高铁路网分布图、以武汉为中心的铁路等时线图(如图4)及武汉国际国内通航城市分布图等突出武汉作为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

图4 以武汉为中心的铁路等时线图

(2)突出武汉的工业及科教优势

图集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类专题图表现武汉作为全国工业以及科教基地的特征,如明清汉口商业街分布、晚清武汉三镇重要工业布局、“一五”“二五”重要工业布局(如图5所示)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工业分布、产量、产值统计图等。同时通过武汉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分布,两院院士情况图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统计图等表现武汉作为全国重要科教基地的优势。

图5 “一五”、“二五”时期重大工业布局图

3.4 地理认知的实用指南

地图是人类认识地理世界最有效的工具,是空间认知和空间思维的工具。通过地图,人们得以突破视野的局限,了解更广阔的空间。文化形态是由相应的文化语言所决定,每一种语言都按照自己特有的结构划分和解译时空世界[4]。地图通过相应的符号语言对地理空间进行可视化表达,成为知识传递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图集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概况到详情的角度反映了武汉市在世界、全国、长江经济带、湖北省乃至城市圈的地理区位,同时采用不同比例尺无缝裁切的网格分幅地图详细表示武汉全市面貌。使读者能对武汉进行从点状到面状层层递进深入的地理认知,是研究武汉区位、游览武汉风景的实用指南。

(1)点状宏观地理认知

图集将武汉作为点状要素放在世界及中国版图中,通过一带一路线路图(如图6所示)、国际航空线路图、全国城市群和城市圈分布图等专题图体现武汉在世界经济体系以及航空格局中的位置。

图6 一带一路线路图

(2)面状微观地理认知

图集的第五部分“绘江城全景” 反映武汉城市面貌的现状,对武汉全市域分幅表示,为读者描绘一幅当下武汉细致、精确的“画像”。其中,武汉三环范围采用三种比例尺无缝裁切,新城区按区划范围,分区表示。内容包括1∶1万比例尺图幅(24幅),1∶2万比例尺图幅(13幅),1∶3万比例尺图幅(2幅),新城区(6幅)。其中包含了行政区划、居民地、水系、绿地、地形地貌、路网、桥隧、表面注记、政府机关、公共场所、单位、地名等城市基础地理要素和社会专题信息(如表1所示),共12大类44小类。不同比例尺的分幅地图实现了对武汉的面状微观地理认知,对读者有很好的指引作用。

分幅地图信息要素表 表1

3.5 科学人文结合的审美艺术

地图作为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以图形、符号结合的符号系统表示世界的一种方式,其本身就兼具科学的精确、人文的内涵与艺术的美感,这也是地图不同于很多科学形式的魅力所在。因此,地图文化既要讲究精准性,还要考虑艺术性能,符合受众的阅读习惯[5]。地图作为使用广泛的文化产品,其艺术品位作为社会审美因素的一部分,会对人们的审美素质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熏陶和影响人们的审美情趣。

对于图集而言,其目的为展现武汉的城市魅力,因此其人文性旨在体现武汉的历史文化及城市精神内涵,其艺术性与审美性旨在体现武汉的山水风光与繁华都市融合之美,同时对于每一幅地图、每一张照片、每一个符号在保持其意义的基础上,都要给予人美感,达到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统一的效果。

(1)古地图的素图彩描。

不同于以往直接使用历史地图,在保持内容准确性和原有历史风格的基础上,对古地图进行重新着色、渲染、修饰等再创作行为,使单一色调的历史地图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层次和多样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图集的艺术价值,如图7所示。

(2)封面的艺术与科学融合。

将武汉市航拍地图与抽象绘画结合起来,采用不同的色调代表武汉的水域、路网、山体、居民地等地理区域,同时通过绘画的方式模拟航拍夜景、水面色泽纹路、山体明暗起伏等的效果。既体现了大江大湖大武汉的地理特征,又呈现出都市的繁华与发展。航拍的精准与绘画的抽象相融合,彰显了图集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如图8所示。

图7 古地图的艺术再创作

图8 地图集封面

(3)间隔页的虚实结合

篇章之间的间隔页以与篇章主题相符的大场景照片为基础,采用抽象白描的单色线条对场景照片进行艺术加工。通过不同明度和饱和度的色彩渲染叠加,实景照片与艺术手绘相结合的方式延续了封面虚实一体的风格。同时根据篇章特点采用五种不同的主题色,使读者感受到不同主题的变换,增强了阅读的节奏感和趣味性,如图9所示。

图9 间隔页

4 结 语

地图作为文化的一部分,适用于多个层面,大到登堂入殿,供人指点江山;小到按图索骥,为人指点迷津。对于《武汉市地图集》而言,其权威准确的数据信息、丰富全面的专题内容、艺术精准的表现形式,使其成为满足各类需求的文化产品,它可作为成为政府机关、职能部门的决策依据,专家学者研究城市的权威资料,史料和地图收藏爱好者的典藏之作,广大市民和游客认识武汉、了解武汉的工具指南。同时,图集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梳理、社会经济的展示,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精神文脉的延续以及形态构建的规划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充分体现了图集的社会文化价值。

[1] 俞连笙. 地图的文化内涵与社会文化价值[J]. 测绘通报,1998(1).

[2] 地图文化及其价值观——王家耀院士专访[J]. 测绘科学,2014(12).

[3] 任佚霏. 咫尺天下——解开国图馆馆藏地图的神秘面纱[J]. 地图,2015(1).

[4] 钟业勋,童新华. 地图的非物质文化内涵[J]. 北京测绘,2011(4).

[5] 孙冬冬. 地图的魅力探讨[J]. 测绘通报,2012(6).

[6] 彭清涛,王娜. 浅谈地图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联[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7).

[7] 张祖群. 从历史地图到城市文化地图的跨越——北京文化地图绘制的对比分析.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1).

Discussing the Social Cultural Value of the Map Taking the 《Atlas of Wuhan》 as Example

Cheng Sicong,Huang Sisi,Liu Yahong,Cao Wentao

(Wuhan Geomatics Institute,Wuhan 430022,China)

As one of the three kinds of universal language,the map is an important instrument for seeing the world,changing the world and engaging in social activities as part of social culture phenomenon.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social cultural value of the map by the points of inheriting collection,history culture,social development,geographical cognition and aesthetic art taking the 《Atlas of Wuhan》 as an example.

map;social culture;history;science and art

1672-8262(2016)06-111-07

P285

A

2016—06—26

程思聪(1983—),女,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图编研与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生产与研究。

精密工程与工业测量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资助(PF2015-6)

猜你喜欢
图集武汉市武汉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武汉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成功举办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世界抗疫图集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现场图集
动物打呵欠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