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可冀
中国传统医学 切入国际视野
—— 八十六年流光印迹
文/陈可冀
真诚地感谢朋辈、学生和家人,为我八十六年的人生。六十多年的习医和行走在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之间,我拥有一个中西医结合的情缘和理想。
我出生在八闽首府福州,福州的文化积淀,给了我很丰盛的滋养,使我这个并不聪明的人,经过勤奋劳作,有所醒悟。中国近代史开篇人物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和“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是多么足以励志和激荡豪情的警句。福州“三坊七巷”里的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天演论》《原富》及《法意》译者严复,小仲马名著《茶花女遗事》译者林纾,以及陈宝琛、林觉民、高士其、冰心、邓拓等对中国社会有重大影响和贡献的人物,都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古时明月照今人”,都对我的人生有过不同程度的教益。
时不我留,不意已流年八十六周岁,到了古称“杖朝之年”或“耄耋之年”的时分。我反躬自省,尽管多少事可能有如烟如梦之惑,但我国儒家孔门之学还是首重“修己”之学,需要证明它并非如梦如烟。这也正如我在大学读书时看的小说里苏联保尔说的一句很诚挚的话:“每当回首往事时,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正如宋代滕岑《次韵乐天目昏》所云:“百年今已八十五”。我却把八十余岁当作青春来看的,忠诚地继承发展传统医药学,促进中西医结合,不懈地努力着。我的黄昏是明亮的。
我曾经先后参加过北京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的季羡林先生米寿,张岱年、启功先生等的九十华诞活动庆典,以及我国著名医学家吴英恺院士、吴阶平院士和牟善初教授的八十华诞活动,我曾深深地为他们的执着爱国情操和对全社会及我国医学科学的进步所做出的贡献而感动。叶剑英元帅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发表的《八十书怀》中最后有过两句话:“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其“酣醇劲爽,律对精严”,也十分感人。当年叶帅临危,我应邀作医疗会诊时,联想到其诗句,不由得产生一种肃敬之感。
诚心自有天知 摄影/朱水根
当代科学与文化的发展,通常都是多元交叉、共生、共存和共赢的。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前进更不例外。中医药有悠久的历史和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现代医学日新月异,且信息如潮,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更应取二者之长,在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共同进步中,谋求创新和进步。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应当不仅体现中国医学品牌和民族情怀,也应体现有国际视野,吸取当代医学科学进步的精华和研究方法,为中医药学的腾飞插上翅膀,为提高疗效,阐明机理,加强人文关爱,做出新的贡献。
我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人生,是充满曲折的人生,是艰苦的但却是真实的。苏东坡有“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的名句,说得多么有哲理啊!不要要求立刻就那么圆满,身边总有现实的纠缠,并非都是短途,要实事求是,一步一步地走,走向目标,为中国传统医药学的传承、创新、发展做出一己的贡献,力求与国际标准接轨。
老了,但不颓废,让我们永远胸怀大志,挥洒激情,待过春华看秋实。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