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主持人:吴遵民(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术大讲堂
特约主持人:吴遵民(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语:
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形成与发展,除了国际教育机构和组织的推动以外,还与世界各国诸多教育思想家和实践者的研究活动与理论建树密不可分。而正是他们对教育本质的思考以及对制度化教育现状的反思,才促使了终身教育理念从一种空洞和理想化的思想上升成为科学而系统的理论,并在全世界受到广泛传播,最终还走向了政策实践。在这些研究与推进者中,特别需要提起的,是保罗·朗格朗、戴维、捷尔比、克罗普利等一批先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研究或成人教育推进部门担当重要职责的专家和学者,他们为现代终身教育理论的创立与完善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重大贡献。
本期学术大讲堂将重点介绍推动终身教育理论发展的重要人物及其代表性著作,我们从他们的学术思想中可以再一次地领悟终身教育的深刻内涵,同时对终身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不同问题与困惑予以深刻理解。这一重新回顾与解读的过程,将有利于我们回到终身教育理论的原点去思考当前终身教育实践所遭遇的困境,以及再次思考我们应该坚持的价值理念和实践路径。
保罗·朗格朗是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首创者。20世纪60年代,他在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计划处处长之际,即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虽然国际社会就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倡在这之前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但如此系统、如此深刻地诠释,并在重要而关键的时刻把终身教育推向世界,朗格朗的贡献极其巨大。在国际舞台提出终身教育理念之后,朗格朗又出版了他的成名作《终身教育引论》(1970年)。他在书中明确提出了终身教育推进的价值与基础,认为这一价值取向的形成“直接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和世界造成的灾难及其深刻反思有关”,同时还与大战后“西方近二十年的政治改革与经济发展,并未给社会带来明显发展与变化有关”[1]。朗格朗着眼于对教育与社会的反思,以及对教育本质,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都对后人理解终身教育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捷尔比是保罗·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部门的继任者,他的一生都以极大的热情从事终身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的推广,而他长期从事贫苦孩子教育的个人经历,又使他赋予终身教育思想更为丰富的含义。比如他认为终身教育绝不具有政治上的“中立性”;又比如他从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思考终身教育的本质,认为终身教育应以“达成作为本质的个人的自主性或文化的自律性为目的”,以及作为“社会的、政治的诸过程中的一部分”。[2]捷尔比的终身教育思想对于所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为反抗因社会不公所造成的受压迫的人们带来了鼓舞和希望。他强调终身教育不应是“锦上添花”,而应成为被压制者寻求解放、实现人的自主性的重要基础的观点,更是把终身教育与人的解放、人的权利等实践活动联系在了一起。
戴维和克罗普利均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任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研究所的研究员,戴维还曾担任该研究所所长。在他们的领导与主持下,推进和实施了多项国际性的终身教育项目。20世纪70、80年代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范围广泛推进终身教育实践的重要时期。该研究所在戴维等人的带领下,根据各国社会及教育发展的现状,推出了许多发展终身教育实践的项目,并对终身教育推进的情况进行统计、评价与分析。这些理论和实践成果亦为进一步丰富终身教育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克罗普利在终身教育研究所工作期间,主要从心理学的视角研究终身教育的实践基础,其理论研究为终身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视野。
除以上介绍的代表人物之外,对终身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还有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伊凡·伊里奇(Ivan Illich)、罗伯特·赫钦斯(Robert Hutchins)、埃德加·富尔(Edgar Faure)等人。他们均从不同的视角对二战以后的社会及教育发展进行了分析、反思与重建。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介绍与评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进一步查阅资料,理解他们精辟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