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制造企业军民融合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7-01-10 07:36北京卫星制造厂李枫马前进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16年23期
关键词:民品航天技术军民

北京卫星制造厂 李枫 马前进

航天制造企业军民融合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

北京卫星制造厂 李枫 马前进

当今世界主要军事强国大都经历了军民分离、以军带民,以及军民融合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当前一个时期,军民融合发展已成为国际发展趋势,并呈现出加速推进的态势,这种趋势与世界安全形势、国家安全、经济和科技发展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航天器制造处于装备制造业的高端地位,具有技术密集度高、产业关联范围广、辐射带动效应大等特点,是国家工业基础能力、科技水平、综合国力、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和综合体现。将国防工业基础与民用科技工业基础相融合,可达到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两大类资源的目的,实现国防工业和民用产业的协调发展。

航天制造企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的现状

当前,我国军用和民用领域在技术、能力、人才、管理、文化等方面尚未实现真正融合,甚至在某些方面,军民分割、分离、分立的现象还较为严重,军民各自的比较优势和资源互补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军工任务对民用产业发展的牵引、拉动、辐射作用还不够,军工技术转化亟待进一步加强;民用产业发展的业务方向呈现出非相关多元化态势,军民融合项目成长机制还存在诸多问题;传统管理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一元管理、二元结构”的现状,也越来越难以满足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所提出的“保成功、保增长”的双重要求。

对于航天制造企业而言,社会经济形势由计划走向市场,行业、业务由垄断到面临竞争,宇航产品生产周期被压缩且生产分布不均,能力短板严重,由此导致企业成本高、利润低、周转慢;在民品生产及市场开拓方面,面向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不足,现有民用产业项目呈现“小、散、弱”等特点,产品结构单一,市场占有率低,且与军品生产难以实现资源共享。

如何提升能力,兼顾两大产业协调发展的需求,使航天制造企业拥有快速响应、批量制造能力;如何在创新型、开放型、融合型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企业向现代化制造模式转变,加速推进战略转型升级,成为航天制造企业当前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航天制造企业商业模式、管理模式变革,以及产业链延伸的分析,提出了适应我国航天制造企业的军民融合发展思路。

航天制造企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航天制造企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简称“航天科技集团”)的军民融合从2003年至今已进入战略发展阶段,实现了由发展民品到发展航天民用产业的转变、发展方式由粗放到集约的转变、由计划经济的传统管理方式到市场经济规范化管理模式的转变等三个转变。航天科技集团的民用产业涵盖卫星应用、信息技术、新材料与先进能源、航天特种技术应用、汽车零部件与特种车辆等五大重点领域。从航天民用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与航天技术联系不紧密的民品市场竞争力较弱,很快就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与航天技术联系紧密、可充分利用航天能力与优势的民品获得了较快发展。因此,针对航天科技集团的民品发展战略,提出以下总体思路:

必须紧抓我国经济发展的时代脉搏,把握大势,加速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航天军民结合产业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与我国经济发展基本呈正相关关系。

必须发展技术共生同源的、与航天技术关联度大的民品。根据对1989年航天科技集团开发的199种主要民品的统计,“生存”至今的仅占15%。总体来看,其成功发展主要归结为两个原因:一是进行了体制机制变革;二是有航天技术源源不断地进行支持。

建立紧密的军民联系机制是开展技术转移孵化和项目健康成长的前提。如果没有紧密的、长期的军工技术支持,航天技术转移、孵化就失去了基本的竞争优势,更难以持久,很多项目发展缓慢或中途夭折,其根本原因往往在于切断了军民之间的技术互动。

内源式与外延式发展并重。

在好的项目上不能各阶段始终固守“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小农经济发展思想,要善于利用产融结合等途径快速形成规模化发展的良好局面;在发展方向上要突出自身优势并量力而行,避免机会主义、盲目入市和非相关多元化。实现航天技术应用产业能力扩张,发展下属公司或企业,需要走“断奶”、“输血”、“反哺”的途径。通过完善航天制造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在明确上下级企业间合同额、现金流和利润的基础上,确定给予下属企业支持的内容及其必须上缴的生产利润,必要时,“输血”与“反哺”要同时进行。

合理“分线”,做好动态融合。必须认识到现有模式依然是“以军养民”或“以军促民”,因此,“共线”不可避免。但是,在销售体系和售后服务体系方面,军品和民品可以分开,军品和民品的生产要根据产品的特点,明确分割界面与相关流程;而在所有阶段都实现军民分离或分离方式僵化,都容易引起混乱。

二、航天制造企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的对策

转变“成本”、“服务”和“销售”的意识。以北京卫星制造厂为例,其原先以国家计划为主,按照国家计划体制,依据军品价格,报价、核算等环节成本概念较为薄弱,重经济规模、轻经济质量。在企业走向市场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内,面向民品用户,没有市场化的成本意识,就不能生产符合民用市场需求的产品。企业要建立现代服务意识。高水平的服务可以让客户认同企业的观点,认可企业的品牌,引导客户把需求、愿望、欲望转化成订单。航天制造企业要学会推销自己,让客户接受、信任和喜欢,还要建立销售和市场的概念,现代企业没有完善的销售系统,就无法实现企业从生产到利润的完整流通。

把握“样品”、“产品”和“商品”之间的关系。北京卫星制造厂原先的生产方式是按照用户的需求研制样品,小批量生产,获得研制费用;而研制费用仅仅是产业链条上极小的一部分,更大的利润在销售和服务链上。航天制造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是空间技术产业,不仅限于将产品转化为商品,更要建立完善的销售和服务体系。销售体系是由市场培育和构建的,服务体系是由用户和潜在用户培育的。只有形成商品才能建立售后服务体系、培育用户、反哺生产系统,才能向技术创新系统提出更新换代需求,向产品定制系统提出改进要求,这也是航天制造企业在产业链上的未来发展方向。

明确组织模式,延伸产业链条。北京卫星制造厂拥有强大的技术开发和试制系统(产品试验、生产、检测),但尚未形成以核心能力为中心的产业链,或者说产业链不完整,当前企业的主要力量和资源都集中在产业中间的研发、生产和试验环节,而销售和售后服务链条尚不完善,现有的服务系统成本高、效率低、规模小。产业链的问题不解决,就无法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现代企业不仅要建立现代的生产和制造系统,还要建立现代的物流、销售系统,更要厘清各系统之间的关系,使企业的发展贴近市场需求。

把脉企业定位,准确切入市场。北京卫星制造厂作为传统军工制造企业,一直以来在产品权、设计权开发和保护,产品开发及规模化生产方面缺乏经验。面向市场化和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需求,需要将北京卫星制造厂由纯生产型企业改造为拥有开发、试制、生产和服务功能的现代型企业。当航天制造企业进入宇航产品和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简称“两大产业”)并行发展状态时,要注重分析企业的资源能力和客户,从而适应身份的转换,以前是面向军队服务,现在是更多地贴近民用领域需求。当面向国民经济发展时,切入点就要紧贴国家新型战略产业需求。

ALL ABOUT军民融合不一样的角度和观点

李枫,现任职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卫星制造厂办公室,主要从事企业政策与战略研究,以及改革论证等相关工作。

马前进,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卫星制造厂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企业战略研究、规章制度体系与流程制定,以及部门绩效考核等工作。

航天制造企业军民融合发展模式实践及成效

一、梳理企业产品体系与技术体系,支撑企业核心能力发展

图1 军民融合体系下的企业能力结构分析

通过梳理、明确航天制造企业“两大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及产品目标,使产业结构融入用户全过程的参与(如图1所示)。一方面,分析事物变化前后本质的共性问题,使生产能力在支撑宇航产品的同时,也能提升与释放航天技术应用产业能力,集中解决生产中的共性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对变化事物进行分析、仿真、优化、分解,把握本质化差异,针对用户需求,突出产品、商品的特点,并予以重点关注、集中解决。

通过对技术与产品体系的分解,形成批量化的技术和能力,由研制转向批产,由产品转向商品,由专用技术转向通用技术。通过生产能力的提高,以及产品、商品系列的丰富,在引导用户的同时,进一步丰富企业的系列产品、拓展研发方向,形成现代企业的完整商业模式(如图2所示)。技术与产品体系的梳理改进了产品研制、生产流程,使企业有力量去抓创新、抓市场、抓利润、抓竞争。

图2 航天企业商业模式发展流程

二、增强对上游设计的服务能力,扩大企业产品权

航天制造企业实现两大产业的产业化升级,就要具备越来越完善的设计能力和面向设计的服务能力。要对产品进行基于制造特性的分类梳理,向设计单位提供菜单式半成品选择方案,提高自主组批能力;开发面向设计人员的产品生产类型数据库,通过改变设计方式、固化定型工艺,达到以最快的速度向用户提供优质货架式产品的目的;尽量明确用户需求,提前解决物料流转、管控和生产准备工作,将用户需求及时转化为输入条件、订单和现金流;依靠自动化、数字化设备提高企业的研制、生产水平,扩大产品权,提高产品的完整性和生产效率并降低成本;通过产业链向上游的延伸,更好地支持自身的技术开发与市场队伍建设。

三、调整下游制造系统,实现商品化生产

航天制造企业要将商品生产与产品研制分开,要由传统的研制体系向市场化生产体系转化。

一是通过打造金属结构、复合材料、电子产品等厂级自动化主生产线和多条子生产线,推进管理过程信息化、科研生产数字化、生产设备自动化、作业标准化。生产线的建立保证了各类商品生产的规模化与一致性,为民品的低成本、高质量、批量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二是强化研发阶段的样品、产品试制能力,以及产业化发展的商品生产能力,建立军民融合的工业化能力。一方面,保证宇航产品试验、研制的绝对能力,支持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多模式、交叉并行、难于均衡生产的高端定制模式;另一方面,通过建设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生产线,保证航天产品的技术与质量优势;此外,通过民用市场的规模化发展,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更有力地支撑研发投入。

三是积极加强基于产品制造特性的单元化、数字化、自动化建设,提升宇航、航天技术应用的组批生产能力。基于生产的共性特点,提前抓好自主组批投产的产品;同时,强调基于产品个性的生产组织,突出产品对用户特殊要求的满足能力。航天制造企业制定了以单元构建生产线提升数字化制造能力的发展框架,一些典型产品的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不仅能够满足所有型号生产需求,还有余量承接外部市场任务。

四、向内发掘,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航天制造企业通过完善创新机制和建设创新平台两项重要措施,增强了企业创新能力。创新机制的完善包括建立健全市场需求分析机制、投入机制、分配与激励机制、样品开发和质量控制机制、队伍培养机制、产学研联合机制、转化应用机制,以及公司孵化推广等一系列机制。创新平台的建设包括建立并完善专业和技术学科平台、产学研联盟(联合研发中心)、专业实验室、试制生产线、需求分析和发展战略研究等一系列平台。通过上述措施,航天制造企业在新产品开发、军用和民用技术转化、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与储备,以及样品快速原型开发方面的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成为航天制造企业自身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的技术源头。

五、向外辐射,形成产业链联盟

航天制造企业针对样品、产品、商品的不同特性,对制造体系、试制体系、创新体系和验证体系进行了适应性调整,体现了宇航技术优势,找准转化点,成功拓展了民品市场。例如,北京卫星制造厂以神舟学院制造分院为平台,联合国内10余家高校,在高端装备制造、自动化焊接等多个领域实现了突破;以武汉联合研发中心为平台,在建筑节能产品领域寻求突破,推进产业化落地,促进了技术开发与产业的集聚发展。

六、积极拓展渠道,建立营销网络

航天制造企业建立了完成市场任务的保障机制和多元化的销售模式。采取专业化推广、展会及媒体宣传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业务交流及网络平台等多种途径,向设计方、用户方推广了航天技术应用的转化技术与产品。加强了技术与市场的结合,形成了销售人员、技术开发人员与企业领导共同参与销售工作的新模式。利用航天制造企业的品牌、资质、技术和能力,加强

与总包单位、兄弟单位和供货商的合作,建立了显性和隐性销售渠道,形成了共赢、多赢的盈利模式(如图3所示)。

图3 企业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品牌市场分布

航天制造企业军民融合发展的实施效果

生产能力显著提高,有效支撑了两大产业任务需求。近几年,在人员无显著增加的情况下,北京卫星制造厂依托军民融合体系,一方面,高质量地完成了大幅增长的宇航科研生产任务;另一方面,面向民用市场需求,有效支持了民用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在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市场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成为企业发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强大动力。通过不断创新,北京卫星制造厂提高了基础研究能力,一批关键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并实现了工程应用;产品设计能力显著提升,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借助航天高端制造技术进入了新的设计制造领域,实现了厂相关产品业务领域向上游产业链的重要拓展;新技术和产品研发的转化与应用率逐步提高,创新成果中40%的技术已在宇航产业中得到应用,60%转化到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或作为技术储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幅提升,设计类项目比纯加工类项目多20%;新增技术研发项目多项,1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百余项专利获得了授权,获得国家、军队等省部级荣誉多项。

经济结构改善,经济效益实现跨越式发展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重构企业发展模式,走“动态保军”的军民融合道路,近年来,航天制造企业的军民融合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例如,北京卫星制造厂的经济规模实现了快速增长,企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实现了从“型号任务驱动型”向“型号任务与企业自我发展双驱动”的新格局,企业自身造血功能不断增强。同时,北京卫星制造厂充分发挥了航天高端制造技术带动力较强、产品质量可靠的特点和企业品牌优势,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提升了企业形象,并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结束语

当前,通过一系列商业模式、管理模式变革,以及产业链延伸等手段,航天制造企业开展了军民融合模式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为后续企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也要看到,目前航天制造企业的综合特长优势发挥和军民体系的相互借力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兼并收购、重组、联合等资源配置方式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军民基础能力的共享和发展,且对外部环境变化反应迟钝、行动缓慢。因此,后续要努力做好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即:坚持军品核心能力建设;注重技术资源的统筹共享;善于利用外部资源和资本市场;坚持利用核心优势发展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项目,从而形成良性态势,助力航天制造企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猜你喜欢
民品航天技术军民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在新时期加强航天技术转化应用的思考
航天企业民品文件归档工作的思考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43项最新成果震撼亮相
湖北省民宗委组织召开全省贯彻落实民贸民品优惠政策视频会议
政府投资、军民工业标准差异与民品企业进入军品市场的困境
稀奇古怪的航天技术小创意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