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必要性及组织优势分析

2017-01-09 21:52何述义胡红英
高教探索 2016年12期
关键词:必要性

何述义+胡红英

摘要:高校创新团队是时代发展和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必然选择。国家对创新的高度重视以及系列支持计划的出台为高校创新团队的构建与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高校创新团队以其灵活的组织管理模式打破了学校传统组织模式的局限,可以灵活地根据创新任务需要,汇聚人才,整合资源,并以其内部独特的“传、帮、带”效应和学科汇聚作用,为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好的条件,从而成为推动高校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组织形式。

关键词:创新团队;必要性;组织优势

一、创新团队的内涵

关于“创新”一词的内涵,学术界和理论界有诸多阐释。最早提出“创新”一词的美国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得(Joseph Alois Schumpeter)认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1]对于当今世界而言,“创新”已不仅是一个经济范畴的概念,它的外延已扩展到科技、文化、理论、观念、制度等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创新是人们有意识地探索有价值的新知识、新方法、新事物的创造性活动。创新具有不确定性,创新不是线性的过程,不是高效率的,创新者必须在探索的道路上,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创新最具有挑战性的因素之一,是解决从前不存在的问题。[2]关于团队的概念,美国著名管理学家乔恩·R·卡曾巴赫(Jon R.Katzenbach)曾给出最具代表性的定义:“团队是指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3]综合“创新”和“团队”的概念,创新团队可以理解为:由少数具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创新的共同目的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创新团队必须具备:创新型的团队目标、互补型的团队成员、共担型的团队责任和共享型的团队成果。

具体到高校创新团队,主要包括以下两类要素:“实体性要素和精神性要素”[4]。实体性要素主要包括团队成员、研究经费、科研设备、科研场所等实体平台;精神性要素主要包括团队的创新目标、管理制度、文化传统等精神资源。创新团队的成员包括团队带头人,研究骨干,一般成员,工程技术、实验、管理等辅助人员四类。团队带头人是团队创新方向的带头人,同时还是团队管理体系的领导者。团队带头人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团队的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因此,团队带头人不仅要具有很高的创新能力、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还应具备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团队研究骨干是团队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团队某一方面创新任务攻关的重要作用。团队一般成员是团队创新任务的具体实施者,承担着大量的微观方向创新研究的任务。团队的工程技术、实验、管理等辅助人员是团队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的团队辅助人员对于提高团队运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经费、科研设备、科研场所等实体平台是创新团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性支撑要素和基础。创新团队的创新目标、管理制度、文化传统等精神资源虽然是无形的,但却同样非常重要。团队的创新目标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方向,是团队发展的目标和动力。团队的管理制度:包括团队的管理制度、考核制度、激励制度等,是团队科学运转的重要保障。任何一个组织都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来约束其成员的行为。只有置于一定的制度框架下,团队成员的行为才能符合团队整体要求。一个科学合理制度体系对于合理规范团队成员的行为,科学评价团队成员的绩效,公平激励团队成员的成绩具有重要作用。团队的文化传统是团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理念、氛围、价值观念等精神财富。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团队文化对于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提高团队的执行力和创新绩效具有重要作用。

二、高校构建创新团队的必要性

当下,科技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各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得知识和科技创新所需求的知识总量在无限扩大。解决某一重大科学或科技问题已经不再是某一科学精英能够独立承担的任务。各学科领域的创新型人才相互合作、集智创新逐渐成为创新成功的必然选择。有统计资料表明:在诺贝尔奖设立的第一个25年中,合作研究获奖人数占获奖总数的41%,在第二个25年中合作研究获奖人数达到了65%,在第三个25年中,合作研究的比例达到了79%以上[5]。可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创新为目标,构建团队合作研究不仅是创新成功的关键所在,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具体到我国高校,构建创新团队推动创新发展还是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双一流”高校的必然要求。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并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必须“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6],进一步突出了高校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承担着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尤其是一些重点工科大学承担着大量科学前沿探索和关键领域科研攻关以及型号研制的创新任务。很多任务不是某一学院、某一学科能独立完成的,必须根据创新任务攻关的实际需求,从各学科、学院甚至全国整合配置研究人员、研究设备、研究环境等资源,组成团队集智创新,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攻关,完成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任务,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科研一体化创新团队的“传、帮、带”作用,能为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好的条件和保障,更好地落实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任务。

创新不仅是国家对高校提出的基本要求,还是衡量高校世界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缺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强,原创成果不多,是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必须具有世界领先的创新型大师,做出世界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培养出世界一流的创新型人才。高校通过构建高水平的创新团队,以团队的模式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完善的人才培养平台,凝聚并稳定一批优秀的创新群体,发挥优秀团队的当量效应,提升高校知识、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世界水平,才能进一步推动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实现。

三、高校构建创新团队的可行性

(一)国家对创新的高度重视为创新团队的构建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世界竞争的实质是科技与创新的竞争。创新已经成为一种竞争性的需求,为世界各国所重视。美国管理协会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在美国,“创新是他们最优先考虑的问题”,“政府必须为培育充满创新能力的新一代美国人和建立有利于培育创新精神的环境而努力工作”[7]。在我国,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作用也逐渐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创新战略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8]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又进一步强调,“要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9]。“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潜力。”[10]国家对科技创新和构建高水平创新体系的高度重视,为创新团队等创新组织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

(二)国家系列支持计划的推出,为高校创新团队的构建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物力保障

高校是国家科技和知识创新的重要生力军,国家高度重视高校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高水平创新型组织的构建。国家各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计划,推动高校创新团队的建设和发展。

为推进高等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带动高等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教育部在2004年出台了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把创新团队的建设作为高校发展战略的一个重点,以重大项目牵引、凝聚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这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的构建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和物力支持。

在这之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也于2000年设立“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用以资助国内以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的研究群体,围绕某一重要研究方向在国内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关于加强国防科技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部署,大力实施“以人为本、着力创新、高端引领、促进发展”的人才兴业战略,积极探索“大师+团队”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汇聚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以及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人才,带动国防科技人才队伍整体实力的提升,2006年,原国防科工委也出台了“国防科技创新团队计划实施办法”,支持国防科技领域的创新团队建设。

2011年,科技部又联合七部门推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在创新团队方面支持建设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建设50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通过给予持续稳定支持,确保更好地完成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任务,保持和提升我国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国家部委以及省市创新团队系列支持计划的出台,为高校创新团队构建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多部门、多渠道、多层次的支持平台,为学校创新团队的构建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物力保障。

随着创新团队在科研、教学、人才培养中重要作用的凸显,各学校尤其是工科高校也充分认识到了创新团队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在国家各类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团队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创新团队培育及建设的支持办法。以科技创新平台和社科基地等为依托,以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围绕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和高素质人才培养,通过自然形成和有机培育的方式,构建创新团队,汇聚人才,形成优秀人才集聚效应,提升学校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推动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这些高校内部支持的团队也成为培养各类部级和国家级创新团队的基础,极大促进了高校创新团队的发展。

四、高校创新团队的组织优势

同系、所、教研室、实验室等传统的组织模式相比,创新团队以其灵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在汇聚培养创新人才、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呈现出传统组织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逐渐成为推动高校各领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以创新需求为依据的团队人才组织模式,更有利于不同单位、学科和领域优秀人才的汇聚,促进创新研究目标的实现

高校传统的学院、系、所等组织结构大多以学科为依据组建,同一学科的科研人员组织在一起,开展教学科研活动,这种模式对于单一学科的教学、科研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多学科交叉融合日渐频繁的今天,显然已经不适用于创新的需要。创新团队以创新研究的需要为依据组织汇聚人才,不同单位、不同学科和领域的人才可以在同一研究目标的需求下,以团队的模式汇聚到一起共同开展研究攻关工作。这种以创新需求为依据的人才组织模式,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可根据科研任务的变化随时调整,可以不受系、所等传统组织编制的限制,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人才的合作效率和团队的科研攻关能力。

(二)以“知名专家+重要基地+重点学科”的创新团队构建模式,更有利实现强强联合,优化资源的配置

在创新团队的构建模式方面,很多高校的团队都采取了“知名专家+重要基地+重点学科”的构建模式。以院士、千人计划教授、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学科领域内的知名专家为团队带头人,以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基地等为依托,以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等为基础,以国家重大需求的重要学术问题和关键技术为创新目标,汇聚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青年教师和学生构建创新团队。

优秀的专家型团队带头人对于重要科学前沿以及国民经济建设、国防领域亟需的关键技术的敏锐把握,可以以高远的发展思路规划团队的发展方向,以敏锐的科学视角寻找团队的科研创新目标,以深厚的学术功底指导解决科研创新中的难点问题,以良好的学术声誉增加团队影响,以甘于奉献的忘我精神和敢于攻关的探索勇气引领团队文化,领导和促进创新团队快速、和谐、健康地发展。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成熟的科研基地为创新团队的构建和发展提供一个成熟、稳定的实体要素平台。依托这些基地已有的设备、场所等有利条件,创新团队可以便捷地开展创新攻关工作。重要的学科方向和深厚的学科积累则为创新团队构建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学术基础。

(三)“金字塔式”的人员梯队结构更有利于团队成员的协作创新以及人才队伍的良性发展

在创新团队的人员结构方面,团队带头人、团队研究骨干、团队一般研究成员和工程技术实验管理等辅助人员从上而下构成一个金字塔式的人员结构。团队带头人是金字塔的塔尖,由知名专家担任的团队带头人在整个团队中起着核心的领导作用和模范示范作用。他不仅是团队学术科研方向的带头人,还是团队管理层面的最高领导者和文化层面的模范旗帜。团队带头人在学术界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声誉,引领团队的学术方向;团队带头人还具有较好的组织领导能力,能够有效地领导团队成员高效地开展科研工作;同时团队带头人还应具有忘我的奉献精神和敢于攻关的创新勇气,模范引领团队的文化建设。创新团队的研究骨干由部分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教授、副教授组成,他们构成了创新团队金字塔式人才队伍的中间层,同时也是中坚层。他们是创新团队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团队带头人在科研和团队领导方面的得力助手,在创新团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的青年教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及部分工程、实验、管理人员构成了创新团队金字塔式人才队伍的基础层,是创新团队具体工作任务的实施者,是团队发展的基础和后备力量。

在创新团队中,“老、中、青”三代合理搭配,构成了团队的三级学术梯队。这样的学术梯队不仅充分发挥了创新团队在科研工作中的经验效应,更将创新团队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传、帮、带”作用发挥到极致,使创新团队不仅成为一个科研攻关的创新研究型机构,更是一个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机构。

(四)以人的价值和产出为主要依据的考核激励和分配机制,更有利于激励人才的创新激情

在创新团队的考核激励和分配机制方面,以人的价值和产出为主要依据的考核激励和分配机制,打破了传统的以级别为依据的考核激励和分配机制。团队成员无论级别高低,只要对团队发展的贡献大,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和回报。在考核中根据成员对团队发展贡献的大小,及其在科技攻关创新工作中作用大小,分享创新成果。这种考核激励和分配机制极大地促进了团队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的主动性,使团队成员始终从团队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始终从科技创新的角度开展工作,有利于促进创新团队的发展和创新任务的实现。

(五)团队内丰富的学科交叉背景、前沿的创新研究成果和面向应用的工程实践更有利于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对于高校来说,团队不仅承担着创新攻关的科研任务,还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大量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使命。创新团队所汇聚的不同学科和领域的优秀人才,为团队内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交叉学科学习的机会,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层次;团队面向前沿的研究成果为培养学生的原始创新能力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同时团队创新研究工程中,大量的国家重大重点工程研究项目,为培养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工程实践机会,从而使得创新团队在进行团队科研创新工作的同时,实现团队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高校创新团队是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应对新时期科技发展机遇和挑战的有效形式。创新团队以其灵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打破了学校系、所、实验室、教研室等传统组织模式的学科限制、编制限制和管理模式限制,可以灵活地根据创新任务需要,汇聚人才,整合资源,开展科研、教学、管理等各领域的创新攻关工作。同时,创新团队内部独特的“传、帮、带”效应和学科汇聚作用,更是适应了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高校应该紧紧抓住国家鼓励创新的重要机遇期,充分利用国家各类支持政策,推动学校创新团队的建设和发展,向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目标积极迈进。

参考文献:

[1]唐五湘.创新论[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1999:2.

[2][7][美]克里斯.哈里斯(Chris Harris).构建创新团队——培养与整合高绩效创新团队的战略及方法[M].陈兹勇,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6,1.

[3][美]乔恩·R·卡曾巴赫(Jon R.Katzenbach).团队的智慧:创建绩优组织[M].侯玲,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41.

[4]王怡然,陈士俊,张海燕,柳洲,王梅.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8):195.

[5]沈建新.高等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80.

[6]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J].国务院公报,2015(32):110.

[8]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10(2).

[9][10]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J].科协论坛,2016(6):4,8.

(责任编辑刘第红)

猜你喜欢
必要性
实施天顶湖水环境容量总量控制必要性的分析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高校开展散打运动教学的可行性及对策研究
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措施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论智能油田的发展趋势及必要性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