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硕士人才培养问题初探 *
—— 基于武汉市数所重要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的问卷调查

2017-01-09 07:12彭茹娜
设计艺术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硕士受访者艺术设计

彭茹娜

湖北大学,武汉430062

中国艺术硕士人才培养问题初探 *
—— 基于武汉市数所重要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的问卷调查

彭茹娜

湖北大学,武汉430062

艺术硕士教育机构在量的急剧增加的同时,培养过程中质的问题则日显突出。通过对湖北省武汉市五所重要大学艺术设计专业艺术硕士的问卷以及调研,发现中国艺术硕士人才培养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不足。

艺术硕士;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自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设置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简称MFA)以来,MFA在中国发展迅猛——2008年,全国具有MFA招生资格的院校仅33所,至2010年,仅两年时间就增加到101所。如此迅猛的增长速度,一方面反映了艺术硕士教育在我国的巨大发展潜力;另一方面,在量的急剧加大的同时,艺术硕士人才培养中质的问题也日渐显露而且突出。

以艺术设计专业的艺术硕士为例,据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发布的2015年修订版《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介绍,我国设置艺术设计专业艺术硕士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知识和高水平创作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能够胜任设计单位、院校、研究以及政府等部门所需要的艺术设计实践、管理、教学、艺术设计活动策划和组织等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并具备自主创业的能力”,要求培养的研究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促进艺术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高水平的艺术创作能力和较强的艺术理解力与表现力;能够运用一门外语,在本专业领域进行对外交流”①。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MFA教育是否达到了上述培养预期?艺术硕士研究生群体作为MFA教育的受众和MFA培养的结果,对当前MFA人才培养的实际现状有着最切实的体会,他们对自己接受的MFA教育的满意程度如何?硕士阶段的学习是否能让他们成为高层次的艺术创作人才?或者成为具有文化底蕴与国际视野的艺术理论研究人才?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设计了一份调研问卷。问卷内容涵盖艺术硕士的招生、培养、评估三个环节,从湖北省武汉市五所重要大学的艺术设计专业中随机抽取50名在读艺术硕士研究生②,让其以不记名的方式完成了问卷。同时通过对问卷内容的统计分析,期望能够以点带面地揭示我国MFA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为艺术硕士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甚至是警示。

问卷结果显示,该专业全日制本科生约占我国重要大学艺术专业MFA总人数的80%,约80%的MFA在硕士入学之前就已经拥有了大学英语4级证书。这两项数据表明,绝大多数MFA在入学时就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拥有查找、阅读外文文献的基本能力,拥有满足从事艺术专业生产、科研的基本条件。但是,几乎每一位受访者对自己所接受的研究生教育都存在着这样或是那样的不满,其中突出的问题集中反映在五个方面。

一、培养计划的形式重于内容

培养计划是每一位研究生在入学之时必须填写的重要表格之一,其目的是要让导师根据研究生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制定书面的培养目标、方案与步骤,由此便于研究生明确自己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以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各个学校都是以教指委发布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2015年修订版)》为指导,并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特点和优势,来制定培养方案及实施细则的。培养计划涵盖研究方向、课程计划与科研计划三项内容。

研究生在入学之初,就被学校要求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培养)计划。但是,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研究生对培养计划的认可度并不太高:只有38%的受访者认为培养计划“很有意义”,自己的整个研究生学习阶段是“按照计划来实施”的;46%的受访者认为培养计划“较有意义”,但是“整个培养过程并不完全按照计划来实施”;16%的受访者认为培养计划“纯属搞形式”,“整个培养过程并不按计划来实施”;还有23%的受访者直言自己是根据网上下载的模版依样画出的葫芦,甚至是照抄了其他同学的培养方案。值得强调的是,尽管每一位受访者都按照规定和学校签订了培养计划书,但对研究方向感到并不明确的受访者竟然还高达调研总人数的38%,这其中不乏临近毕业的研究生,他们还在为自己开题报告中研究方向一栏的填写感到困扰。 另外,那些认为自己已有明确方向的研究生,他们对其研究方向的了解究竟有多深?调研结果显示也不乐观:仅7%的受访者能够自信地认为自己非常了解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现状;约30%的受访者承认自己根本不了解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现状。鉴于86%的受访者在调研中的表明,自己是根据研究兴趣自主选择研究方向的,但让人颇为费解的是,既是兴趣使然,为何对研究方向的情况了解甚少?不了解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现状,又如何能够确定自己的研究目标,制订研究方案和行之有效的培养计划,从而确保研究工作具有创新意义,避免低层次的重复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研究生对导师不满意

调研发现,导师的学术成就和研究方向与个人研究兴趣的吻合度是大多数研究生选择导师的主要依据。研究生与导师的见面与交流频次也基本能够保障——尽管有15%的受访者抱怨自己每学期才见导师一面,大多数受访者与导师的见面频次维持在每周或者每月一次(约占70%),还有15%的受访者每天都能够见到导师。那么,研究生在与导师的见面交流中,从学业上、科研上获得了哪些指导与帮助?4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曾经在导师的建议下阅读了有关的专业文献和学术专著,46%的受访者曾经参与过导师的科研项目。但是,还有54%的受访者却认为,他们在研究生阶段学习技能、收获知识的主要途径却是自学,或是通过校内外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或者讲座,以及与校友、同行之间的交流,而不是来自导师的教诲、指导。

在随后的深入访谈中,笔者发现,许多受访者对自己的导师怀有不满情绪。从表面上看,他们和导师的关系似乎相当融洽——他们会比较热心地完成导师布置的各项任务,比较虚心地向导师求教,但是,在比较轻松的谈话中却明显地流露出对导师的不满、不屑,甚至是反感。归结这些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五个方面的影响:第一,有些导师对研究生的“放养”政策让研究生觉得导师“很不负责任”,他们认为自己读研没有得到预期的收获,而这种现实与理想的落差,在他们看来主要是由这样一种因果关系造成——因为导师“不管”,所以自己没有从导师那里学到东西;第二,有些导师让研究生低回报、甚至无偿地为导师自己做其不愿意做的教学、科研工作,让研究生觉得自己和导师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雇佣关系——导师是“老板”,自己只是导师的“廉价劳动力”;第三,有些导师习惯性地使唤研究生做一些与学术无关的“杂事”,让研究生觉得自己宝贵的时间被用来“跑腿”、“打杂”而分外反感;第四,有些导师对“请吃饭”、“送礼”等应酬交往来者不拒,让研究生在经济上感到压力,从而腐蚀了单纯的师生关系;第五,不得不承认,还有些导师是由于自身学术水平不高而让研究生不满甚至不屑的。

三、研究生课程重复了本科课程的内容

根据教指委发布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2015年修订版)》,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公共课“应着重于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专业必修课“应着重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创意、设计的综合能力”,选修课“应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为其个性发展提供空间”①。但在实际上,却有5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研究生阶段有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是被用来重复学习本科阶段早就熟悉了的课程内容,他们认为没有必要,也不愿意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毫无新意的重复学习之中。在此,必须指出的是,这些受访者的选课动机是理想大于功利的,他们期望通过研究生课程的学习来提升自我、学有所获。然而受访者选课的主要依据,则是非功利性选课动机的有力证明——93%的受访者主要依据自己的专业方向、个人的研究兴趣,以及授课教师的学术地位来选修课程的,而不是功利地将课程的难易程度、所占学分的多少和授课教师给分高低作为自己选择课程的主要依据的。

此外,尽管目前大多数院校已经在打通艺术硕士选课的专业壁垒、促进艺术硕士的全面发展方面达成共识,允许艺术硕士选修艺术学院、艺术专业以外的课程,但仍然有大约15%的受访者因为各种原因而不能够选修艺术学院以外的课程,约8%的受访者不能够选修艺术专业以外的课程,尽管所占比重不大,却反映了目前艺术硕士人才培养中亟待改进的一个重要内容。

四、文史哲知识的缺失

从受访者的选课情况可以看出,通过不断研究积累理论知识依然是艺术类研究生学习的薄弱环节。85%的受访者对艺术技能类课程的学习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只有约1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对艺术理论类基础课程持有同样的兴趣。此外,尽管约有77%的受访者主动选修了艺术学科以外的课程,并期望通过这些非艺术学科课程的学习以开拓视野、启发创造性思维、提高艺术综合素养,但他们却一般都会忽略与艺术学科密切关联的文史哲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在受访对象中,选修文学、史学和哲学类课程的人数分别占受访总人数的15%、14%和46%。

表1是受访者阅读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专业理论和艺术专业技能类书籍所占的人数比重。从中可以发现,目前艺术硕士的阅读关注点仍然停留在艺术专业类书籍,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受访者会去阅读艺术专业以外的文学和哲学类书籍,而几乎没有受访者主动去关注历史类书籍(艺术史也只是被少数研究生所关注)。这些数据能让人即刻明白,为何在历届艺术硕士学位论文中,无论是做哪个方向的研究,研究对象的历史与时代背景探讨始终是论文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的原因。

表1 受访者阅读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专业理论和艺术专业技能类书籍情况

此外,艺术硕士的自主阅读习惯也不容乐观。85%的受访者每周用于阅读的时间在10小时以下(平均每天不到1.5小时),约24%的受访者每周用于阅读的时间甚至在5小时以下;只有3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经常在图书馆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

五、不合理的科研评价标准与众多无价值的“成果”

科研评价标准的制订与执行在综合性大学艺术硕士人才培养中问题特别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综合性大学,艺术硕士培养方案与制度的制订者不懂艺术创作规律和艺术学科的特殊性,因而很难制订出一套符合艺术学科特色的科研标准。由此出现了将文科类甚至理科类硕士的科研评价标准稍作调整,作为艺术硕士的科研评价标准,或者简单地将艺术类划归入文学类中,直接照搬文学硕士的科研评价标准。例如77%的受访者被要求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类科研成果,其中,要求发表论文数在3篇以上的就高达62%。

在短短的2-3年时间内,艺术硕士除了要进行艺术创作,还得发表如此数量的论文,可以发问,这些论文的质量如何?46%的受访者坦言,发表论文只是为了完成学校制订的科研标准,而不是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及见解;53%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发表的论文通常没有明确的观点,只是用自己的话在重复他人的思想与见解;40%的受访者还有“花钱”找“论文代理”发表论文的经历;64%的受访者在研究生阶段用于发表论文的经费在500元以上,18%的受访者发表论文的花费高达2000多元。这些数据让人不能不质疑要求艺术硕士发表多篇科研论文标准的合理性。但同时,另一个让人费解的现象是,尽管有相当一部分艺术硕士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发表了一些几乎没有任何学术价值的论文,也只是为了完成不以艺术学科特点为考量的科研任务,但大部分受访者(约占总人数的77%)认为,要求艺术硕士发表一定数量的科研论文合理且必要。

艺术作品参展与发表是艺术硕士必须完成的另一项科研任务。85%以上的受访者被要求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必须有艺术作品发表或者参展,这项要求与艺术硕士的培养目标——培养“高水平创作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是相一致的①。但是,实际的培养效果并不理想:只有不到15%的受访者在研究生阶段创作的作品入选过省级或省级以上的展览;有约23%的受访者在研究生阶段创作的作品参加过省级以上比赛并获奖。就在这些为数不多的入选和获奖中,还有大约50%的展览和比赛是一些学术性不太强、非选拔性质的商业性比赛,因此约27%的受访者在研究生学习期间为参加展览和比赛所花费的“参展费”、“参赛费”等金额在500元以上或者更高。对于研究生艺术成果质量不太理想的现状,或许能够从艺术硕士在艺术创作及研究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上寻找到一部分原因:54%的受访者平均每周花费在艺术创作上的时间在5小时以下,只有约15%的受访者平均每周花费在艺术创作上的时间在20小时以上。

六、结语

自2005年我国首次创建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以来,经过短短11年的发展,艺术硕士培养单位由最初的32个增加到200多个。在培养单位数量急剧膨胀的同时,培养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也日渐加多。上述五项内容是本次调研中发现的目前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另外,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现象与不足,因文章篇幅的限制,在此并未成为讨论的对象。在调研结束之前,当我们向受访者询问当初选择读研缘由时,93%的人回答是“希望通过艺术硕士阶段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然而,当继续追问目前所接受的艺术硕士教育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时,约54%的受访者则给予了否定的回答。在这些曾经踌躇满志,如今却有些迷茫失望的受访者中,有39%的人认为读研并没有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有46%的人认为自己并没有从导师那里学到做科研的本事,有54%的人认为当前的艺术硕士教育存在很多不合情理的地方,有77%的人认为如果排除经济因素,而更倾向于赴欧美等国家攻读艺术硕士……

调研获得的数据,对艺术硕士狂热的规模扩张现状无疑是一剂清凉剂或者镇静剂,这种理想与现实的较大反差,促使艺术硕士培养机构和艺术硕士培养者追问问题发生的原因,将发展的重心由培养规模的扩大转移到对艺术硕士培养质量认真、全面地反思、重视与提高上,从而让艺术硕士教育能够在中国健康、可持续地成长与发展。

注释

① 参见2016年6月中国艺术硕士网上发布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② 调研的5所高校分别是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和湖北工业大学.

A Brief Study on Talent-Training of Master of Arts(MA) in China:Based on Questionnaire Surveys from Some Colleges' Major of Art and Design in Wuhan

PENG Runa

(Hubei University,430062 Wuhan)

The number of training organization of MA is surging rapidly,while the problem of their training quality gets prominent increasingly.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s on five comprehensive colleges’ masters major in art and design in Wuhan,Hubei province,numerous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in the process of talent-training of MA in China have been revealed.

Master of Arts; art and design;talent-training; talent-training model

J023

A

10.3963/j.issn.2095-0705.2016.06.014(0078-05)

2016-07-23

2013年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3B085)。

彭茹娜,博士,湖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硕士受访者艺术设计
今天,你休闲了吗?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星.云.海》
《花月夜》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