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隐喻结构理论的中医水代谢分析

2017-01-09 06:28贾春华
世界中医药 2016年11期
关键词:水液水循环自然界

郭 瑨 贾春华 赵 勇

(1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100102; 2 北京中医药大学,朝阳,100029)



基于隐喻结构理论的中医水代谢分析

郭 瑨1贾春华2赵 勇1

(1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100102; 2 北京中医药大学,朝阳,100029)

应用隐喻认知的方法,使用结构映射理论,对中医水的概念进行元理论分析。结果得到了“人体水代谢就是自然界的水循环”这样一个隐喻表达。人体内的水液代谢,如吸收、输布是源于自然界水液循环的一个结构映射,中医学对人体内水液代谢的认识是以自然界的水循环为现实依据的。对中医水代谢隐喻的形成过程进行逻辑分析,明确其形成的逻辑过程以及形成之后的进一步推导,明确隐喻在中医理论体系构建中的重要作用,从自然界水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水液代谢能为中医脾之散精、肺为水之上源、肺之通调水道的概念提供更好的解释,中医脏象理论中的部分脏腑功能是通过类比推理得到的,中医有关水液循环的理论具有明显的具身认知特性。

结构映射;水代谢;隐喻;中医

历史上隐喻属语言学和修辞学的范围。直至20世纪下半叶,对隐喻的研究获得了巨大发展,使得隐喻研究成为语言学、哲学等认知科学范围内的重要内容。有学者[1]明确提出:“隐喻的本质是根据甲事物来理解和体验乙事物。”它通过人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映合到另一个概念域,进而用另一个域解释源域的事物。语言中的隐喻本质上是概念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在形成有意义的概念或者进行推理时,人类的生理构造、身体体验以及想象力成为人类隐喻和认知的基础,人类的知识来源于人类与自然界的互动,而隐喻则是这种互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人们通过隐喻将这种互动记录下来,并将隐喻作为人类的认知工具,因此,隐喻不在是随意的,也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现象,而是基于经验的认知过程。

中医语言是一种基于隐喻认知的语言[2]。中医隐喻语言的研究,已经涵盖了中医学中五行学说、脏象理论、病因理论、病机制论以及治疗等诸多方面。对中医五行学说已经有文献构建了以自然界五材为始源域的隐喻认知系统[3-8],此外还有研究使用特征赋予模型和结构映射模型对五行五脏配属进行了分析[9-10]。探讨了风邪、湿邪、火邪以及痰饮等中医病因的隐喻特征[11-15],在治疗上,亦有研究以脾胃病为例,认为脾胃病的治则、治法也来源于人类的隐喻认知[16]。

1 隐喻结构理论

隐喻结构理论是E.C.斯坦哈特提出的关于隐喻逻辑的重要理论。隐喻是自然语言生态系统中的逻辑有机体。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隐喻大多建立在类比的基础上,而类比的建立则基于2个可类比物之间的相对不可区分性,也就是一个隐喻在一个可能世界为真当且仅当在这个世界的某些部分在结构上相对不可区分[17]。类比推理从目标域(T)开始,然后寻找与T具有相同关系的更为熟知的始源域(S),利用T的已知结构与S极为相似或相同这一事实,来推导出T中也具有S的其他结构相同或相似。

斯坦哈特认为这个隐喻产生和推理是通过类比访问、类比映射以及类比迁移3个部分实现的。其中在类比映射fM产生之前属于类比访问阶段。在类比访问[17]阶段,当主体接收到一个目标域T后,会产生一个候选的始源域场(S1,S2,S3…),并搜索其中的同构关系,可以说类比访问阶段就是一个是搜寻对称的过程。在类比访问阶段之后就是一个类比映射建立的过程。为了能够进行类比推理需要对始源域(S)和目标域(T)的描述,S与T之间存在着类比映射fM,使得S中的元素与T中的元素建立类比联系。那么fM的生成被称为类比映射阶段[17]。来自可类比的不同概念一旦被组合起来,这些概念的新的意义就产生了。如概念A在始源域中有一个意义,隐喻解释在目标域中为A创造了另外一个意义。类比迁移[17]就是把始源域描述的知识转移到目标中,这样的迁移是可以扩充的,它在目标中创立了意义。类比迁移把始源描述里的命题作为模板来建构目标里的新命题。添加到目标里的命题把始源概念和目标概念结合到了一起,最典型的是始源里的谓词和目标里的论元的组合。类比迁移的最终结果是一个新的命题生成了,其中的始源概念用于描述目标概念或者同时描述目标概念和始源概念。

2 人体之水与自然之水

人体自身的功能是人类最想弄清楚的问题,由于人类的认知能力受到时间、空间以及自身感知器官的限制;此外,人类的经历亦是十分有限的,这些都限制了人类探寻自我的过程。但是与生俱来的证伪性是人类认识外在物与内在物、探索未知领域最有效的工具,人类通过借助已知的概念和概念系统,并将此隐喻的映射到未知的领域,获得新的知识和理解。医学研究的是人体,它是处理人体的各种疾病或病变的学科,其对人体内部变化的机制尤为关注,这些机制成为中医脏象所讨论的主要内容。中医脏象的形成一部分是通过最原始的解剖实现的,通过研究人体的具体结构,得出脏腑所具有的功能。如肾主水、肺主气司呼吸,等。但对于大多数的脏象功能,按照我们的一贯观点则是通过隐喻得到的。

在中医学中,古人也是通过隐喻的方法来实现中医水理论构建的,那么既然是使用隐喻结构理论,我们就有必要了解自然之水与人体之水的相关内容。

2.1 自然之水 自然界的水是作为农业文明的中华民族最为重视的。地面或者湖泊中的水可以被太阳蒸而减少;水在地球上有液态的水,如湖水、河水、海水等;有固态的水如冰、雪等;还有成为气态的水蒸气。此外,还可以观察到水的物理特征,如冰冷、下降、渗透以及流动性等。水是自然界对人类的馈赠,没有水就没有农作物的生长以及人类的生存。但“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古人也认识到水同时也危害着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在上古时期古人就同水患做着艰苦的斗争,《尚书·禹贡》就歌颂了了大禹导水、治水,治理上古中原黄河流域洪患的功绩。

中国人生活的中原地区属于半湿润半干燥的气候区,冬天寒冷而干燥,夏天炎热而多雨,河流主要是从西向东的方向。中国古代文献中亦记载了古人对于自然界水的变化特性的考虑及认识。如屈原在《楚辞·天问》中对于大江东流,海纳百川,海水不溢发问道:“东流不溢,孰知其故?”庄子在《庄子·杂篇·徐无鬼》发现风和日照都可以加速水分的蒸发而说“风之过河也有损焉,日之过河也有损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于自然界成云致雨的原因则给出了“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的描述,认为云是由于地面水气的蒸发得到的,云多了水气就会下降得到雨。而《吕氏春秋·圜道》给出了中原地区水循环过程一个更加清晰的描述“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圜道也。”含有水气的云向西行走,凝降成雨水向东流,一年四季日夜不停,天上的云不会减少,海里的水也不会满溢,质重的水会变成轻轻的水气,小小的水气就会汇聚成较大的云,这就是循环的过程。

可以将中原地区水循环简要表述为:地球表面的河流、湖泊、海洋以及土壤通过蒸发、植被通过蒸腾作用将水汽传送到大气中,大气中的水汽在某区域汇集,成云致雨,降水后的水一部分汇集河流中被湖泊、海洋接纳,一部分经过植物的吸收再次蒸发返回大气。

2.2 人体之水 水是生命之源。现代西医学认为,人体内水分含量可占体重的60%,对运输各种营养物质、调节体温、促进生物体内化学反应、腔隙润滑等有重要作用。水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础,是人体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物质。人体每天进出水量约维持在相对的平衡状态。每天摄入的水分由饮料、食物以及生物氧化得来,而水液的排出通过肾、皮肤、呼吸以及粪便等形式。古人不可能如现代临床医学那样观察,古人可以观察到从口中摄入的水液,可以从大小便、汗液以及呼吸排出,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人体的水代谢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水液在体内的变化是不能通过观察得到,对这样一个重要过程,古人只能通过隐喻的方法来描述、来解读。

3 基于隐喻结构理论的人体水代谢形成过程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和四时之法成。”可见人是顺应天地之精气,四时之变化生成的,这样的观念为形成自然与人类之间的类比创造了条件。人体就是一个小天地,那么在人体之水与自然之水之间也有可能存在着这样的类比关系,就有可能形成“人体内的水代谢就是自然界的水循环”这样一个隐喻描述。

3.1 人体水代谢隐喻的形成 在这谈及中医水代谢隐喻形成之前,必须要提及语境在构建隐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任何自然语言的句子都发生在某个语境中,而这话语的语境就是对句子使用情况的描述,这个特点在隐喻语言中尤为明显,这也是理解隐喻的基础。当说出“人体的水代谢就像是自然界的水循环”这样的隐喻话语时,学习者对此话语可能存在多种理解,如人体之水与自然之水一样总量是固定的,被往复反复利用着;或者人体的水和自然界水循环的过程是类似的……等等。但当我们给出如《素问·经脉别论篇》所述的关于人体水代谢的描述:“饮入于胃,遊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我们就可以知道第2种解释更有可能是说者想真实表达的。那么其隐喻意义也是在这样的语境下提出来的,当然以整个《黄帝内经》为语境这样的隐喻话语可以有更多的意义,此处以此文本作为研究的基础。

我们可以为这样的语境构建出一个类比关系表格。见表1。表中使用了2个故事表明关于水代谢隐喻的始源语境和目标语境的情况,中医的水代谢的隐喻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才得以实现的。

中医对水液代谢的认识来源于更基础的事实,也就是可被观察到的人体水分的摄入与排出,这也就成为形成人类水代谢隐喻的逻辑出发点。人类通过观察可以知道从口中摄入到胃中的饮食物逐渐减少并被传送到肠中,也可以观察到膀胱可以储存尿液,并可将尿液排出。古人很容易的会寻找这些物质在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水。那么从胃中饮入,从膀胱排出的人体水液代谢是一个具体过程,古人也需要在自然界中为这个过程寻找到相应的类比关系,他们关注了陆地上一次的水循环的过程,并将其更简化的表示为:下渗→蒸发→降水→径流的过程。将其简化为此,在于能跟准确的将自然之水与人体之水进行对照:人体从口中饮入的水在胃中被吸收逐渐减少,也可以观察到人体主要从小便排出水液,这与自然界中的下渗与径流是相类似的,进而得到“人体内的水代谢就是自然界的水循环”这样一个隐喻。通过上文描述可以看出,古人在以水为基本物质的基础上,将人体水代谢与自然水循环进行类比,形成水隐喻的即是来源于如图1所示的人体之水与自然之水的二元对照关系。

表1 水循环的语境对比

图1 形成水隐喻的二元对照关系图

3.2 类比访问 类比的访问阶段,是在目标域(T)与始源域场(S)间搜索其中的同构关系。依照图2的对照关系,于表2给出了始源域和目标域的类比情况,根据这种对应,将可以做出进一步推理。由于《黄帝内经》已经给出了与人体水代谢相的隐喻文本,故在此阶段并未出现候选的始源域场(S1,S2,S3…),仅给出了源域与目标域最为对称的过程,因而也就将此作为类比的访问阶段。在这个阶段,作为隐喻进一步推理的基础而存在。

表2 水隐喻中始源域和目标域的类比情况及类比映射

3.3 类比的转换 类比的转换阶段,是目标域(T)与始源域场(S)间实物的对应关系。人体水循环的隐喻由医学家所构建,必定是要为医学服务的。由于中医的特点,人体内的功能均是以脏腑作为基础。可以观察到水在胃中被吸收,也可以观察到水通过膀胱被排泄出体内。因此,古人寻求了自然界水循环所涉及的自然物以及符合人体解剖特征的脏腑作为代表,将过程、功能的属性转移入实体物质中。见表3。

表3 水隐喻的类比转换关系

(图中论元Ai和Bi是类比物,命题Si和Ti类比物。下同)

3.4 类比映射 类比映射需要在概念场的背景下形成。概念场是隐喻结构理论的基础,有关类型和过程等概念在概念场中极为重要。类型和过程通过对照命题、整体—部分命题、典型属性命题等命题构成了以类型为中心的概念场。复杂系统之间的类比通常利用整体—部分关系来构造,通过整体上的类似推导出在部分上也是可以类比的。这样的过程就是一个同构的过程,同构是类比推理中最重要的结构,只有在同构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类比迁移。而这样同构的结果是导致在始源域和目标域出现对称的结构。

中医学中人体水代谢的过程就是利用了整体—部分层级命题进行构造的,而整体—部分层级命题也是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是构造中医隐喻最常见的方法。在自然界水循环是一个下渗→蒸发→降水→径流的过程,经过类比转换后是一个土壤→植被→天空→河流湖泊的位置变化,为了实现同构的目的,必须为蒸发和降水的过程构建出相应的结构,也就是说人体中必须存在一个能与蒸发和降水相匹配的过程,并存在着与自然物相对应的脏腑变化。

在人体水代谢出现的过程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类比映射过程,在存在一个隐喻性描述的前提下,这个过程包含2个子过程:

1)产生一个匹配命题元素的局部映射集。在水代谢中,这个映射集即是类比访问过程中的二元映射关系,即土壤与胃,河流湖泊与膀胱。

2)把这些局部映射整合成一个全局映射,并尽可能保持整个始源的结构。整合后其类比推理匹配假设。见图2。

图2 整合后其类比推理匹配假设

其形成的类比映射可用表4表示。

表4 水隐喻概念场中的对应关系

3.5 类比的迁移 类比迁移是产生隐喻意义的重要过程,对中医水代谢来说,类比迁移过程就是中医脏象理论中脏腑与功能的结合。

命题由始源转入目标可以分为以下3个步骤:

1)分别在始源域和目标域中为过程寻找到相关物质基础。

2)将始源域中的过程用目标域中的过程替代。

3)将始源域中的论元用目标域中的类比物替代。

最终的结果是一个新的命题生成了,其中的始源概念用于描述目标概念或者同时描述目标概念和始源概念。

下面,将用表5给出脏腑功能是如何通过类比迁移实现的,为了区分生成命题,表5中将用斜体加粗以示区分。对于水隐喻来说,由于表2至表4中已经给出了水隐喻概念场中的对应关系,可以由此首先推出T11和T12即是水在脾、肺的作用下可以改变自身形态;之后由于S13→T13与S14→T14之间的类比关系,推理出T13与T14,即脾、肺的具有升、降的功能;并最终得到的T15水在人体代谢中的作用。由于始源描述和目标描述是来源于不同域的概念,因此被增加的命题就是隐喻性的。那么,被加入的脾的升清、肺的宿降以及水在人体的功能等命题都是隐喻性的。

4 讨论

4.1 中医隐喻的作用 中医人体水代谢隐喻属于理论建构型隐喻。理论建构型隐喻是针对某一目标的隐喻性重描,并伴随着对该目标进行隐喻性重描的类比,这种隐喻性重描通过将始源域所有的隐喻概念和命题分配给关于目标域的研究来起到引导作用。这样的建构是十分困难的,是间接的,并且是偶然的。但是《黄帝内经》所提供给我们的文本则使得我们可以省略了这样一个困难的寻找过程,这一点便可以反应出《黄帝内经》时代的医学家们构建隐喻的思维能力的超前性。

表5 水隐喻迁移命题

注:*为类比迁移命题。

由于《黄帝内经》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经典地位,“人体水代谢就是自然界水循环”这样一个隐喻表述以及得到的推理结果就成为后世整个中医学科的共识,并贯穿于历代医家的论著之中。如对于“脾主升”的功能,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论述到《灵枢·口问》中:“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的原因在于“脾胃先虚,气不上行之所致也”;叶天士更直接的提出了“脾宜升则健”的观念;在疾病的治疗方面,张景岳认为亡阳、血脱、血崩都是由脾虚不升所致。此外,由于现代医学的引入,对于脏器脱垂等以下降为表现的疾病,所采用的补脾气、升脾阳的治疗法则。

由于人类对隐喻性的语言存在理解上的差异,在《黄帝内经》提出关于水代谢隐喻后,后世医家对于“脾主升”的概念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解释,这样的解释活动一直持续到现代。如,对脾所升的具体物质就存在着不同的见解。其中包括脾对水气存在着“升”的作用,脾对营气、卫气以及元气的“升”的作用,脾升胃降为清阳之枢等观点。此外,还由于西方实验医学方法的引入,对于从脾升角度对脾胃病、肝病、发热等疾病在免疫、内分泌角度的研究,这些医学结论也成为科学探索的基本部分。可以看出“脾主升”提出之后,理论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而这些不同角度的发展和完善在本质上就是对原隐喻的科学内涵不断探索的过程。

隐喻除了发现新理论外,还被用来解释与医学相关的生理、病理以及药理。中药学是一门存在较强因果联系的学科,其因果联系表现为患者有某某症状,服用某某药之后症状减轻或消失。但是由于古人对药物产生作用机制的渴求,在解释药物产生作用的机制时亦是使用了隐喻的思维,而这样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药物本身的属性。如在《本草纲目》麻黄条下“僧继洪云:中牟有麻黄之地,冬不积雪,为泄内阳也,故过用则泄真气。观此则性热可知矣。”可以使我们清楚的看出,继洪在自然和人体之间构建了一个隐喻的联系,将自然界麻黄泄阳气类比于人服用麻黄后对阳气的影响。而我们按照这样的特点寻找到的其他药物未必具有与麻黄相类的药物功效。

科学解释的前提是任何对象都是可以简单化,但在科学实践,有些现象本质上就是复杂的。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认为得到“脾主升”的概念是涉及到人体之水与自然之水的隐喻联系的,那么西医学研究所得到的结论是否能涵盖脾主升的本质还有待进一步发掘。在科学中既有既有数学、物理、逻辑大行其道的科学解释,还有一种它们不太能涵盖的东西——隐喻。但是对中医学来说,无论哪种研究都是对中医隐喻内涵的有益探索。

4.2 中医水代谢隐喻形成及推理特点 中医的语言是一种基于隐喻认知的语言,中医的语言是一种理论建构型隐喻。在中医隐喻语言中,中医学的类比推理开始于目标(T),通过目标域到始源域的类比映射,然后找出始源(S)及类比映射fM,其后通过类比迁移产生得到归纳确证的有关T的结构的新假设,最终将始源描述的知识移到目标里,尤其重要的是将始源规则移动到目标域中。从隐喻的逻辑角度看,中医水代谢的形成经历了类比访问→类比转换→类比映射→类比迁移的过程。以水代谢为例,人体水代谢是一个由可以被人体感知到的现象或者事物开始,即可以被观察到的“饮入于胃”以及“下流膀胱”,通过始源域与目标域这2个域开始与结果的类似,形成了一个隐喻描述“人体的水代谢就是自然界的水循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逻辑推理。

隐喻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是一种普遍现象,中医隐喻性的语言绝不是单纯词的替代或转换,而是为了实现“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的目的,最终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方式。隐喻为中医学理论的构建和发展创造了一个优越的条件。相对于一般隐喻的形成及推理,中医隐喻的特色则体现在类比的替换和映射过程。

中医学以研究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为核心任务,脏腑是功能的载体,在水代谢隐喻的类比替换和映射过程中,古人将水发生状态变化所涉及的自然界的自然物与人体的脏腑进行关联,形成类比关系。在自然界中,雨水渗入地下,又经过地表与植物的蒸发变成水气,在天空中遇冷形成云雨,在降落到地面形成湖泊与河流,其过程经过了土壤→地表及附着物→天空→湖泊河流4个自然物。古人需要为这个自然的过程构建出基于脏腑解剖知识的4个脏腑作为人体水代谢的载体。人体中很容易的观察到饮入的水在胃中被吸收逐渐减少,也可以观察到人体主要从小便排出水液,因此可以将胃和膀胱作为人体水液吸收和水液排除的脏腑依托。那么蒸发与降水过程在人体中必定也存在着载体,古人选择脾,作为人体蒸发过程的起点。水气不可能无限蒸腾,它需要一个上限,古人在这里选择了肺作为蒸发过程的终点,也就是降水过程的起点。因此出现了“饮入于胃”“上输于脾”“上归于肺”以及“下输膀胱”的描述。在人体中也就形成了基于脏腑的水代谢过程:胃→脾→肺→膀胱。在这个过程中就又形成了土壤与胃、植被与脾、天空与肺、河流湖泊与膀胱的类比映射关系。在类比迁移的过程中,古人把土壤与下渗水液,植被蒸发水液,天空下降水液,河流湖泊储存排出水液进行了关联,而将这样的关联映射到脏腑之中,进而形成了新的组合,胃与下渗水液,脾与蒸发水液,天空与下降水液,膀胱与储存排出水液。

迁移的过程中,被赋予功能的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构建出的脏腑,也就是脾和肺。对于胃和膀胱,在类比迁移时,并未将始源域的命题转移到目标域中。如,中原地区的气候存在着枯水期和丰水期变化,而反映在河流流量上尤为明显,但在中医脏象中并未将水流的大小变化转移作为膀胱的功能,仅将可观察到的储存、排尿作为膀胱的功能保存下来。出现这样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可能在于膀胱和胃作为推理的前提不能被随意变动,另一方面则在于功能的可验证性方面,也就是胃和膀胱本身的功能是容易被观察到的。

新的命题一旦建立,就需要对其进行检查,看它是否应该加到目标中。一个隐喻的有意义的实现是通过相关实验或理论语境的选择性和规定性来保证的。对于中医学来讲,这些新命题应当受到人体实际的检验。在中医脏象学说中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及膀胱储尿和排尿功能是可以被事实验证的,因此在功能构建方面并未加入不能被事实所验证的功能。而脾主升清、肺主降则仅仅是在语义上为真,我们仅能从理论语境的角度对其进行验证,一个隐喻为真,只需要在可能世界中结构的相似,虽然这些结构是我们构建的。在人体中我们并不能找到脾向下,肺向上的证据,那么此句“人体的水代谢就像是自然界的水循环”的隐喻就是为真,自然界和人体之间是可以类比的,我们就会接受这样的隐喻意义。对于中医的脏腑功能而言,中医脏腑功能一部分是可被观察到的脏腑本身的作用,如肺主气司呼吸、胃主受纳等。此外,中医脏腑还存在着通过推理得来的功能,其中存在着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最为明显的表现在中医五行学说理论中,通过中医五脏和哲学的五行中的关联,形成了肝、心、脾、肺、肾五脏与木、火、土、金、水五行对应关系,并将五脏归纳在五行之下,而后将五行属性以及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赋予给了五脏,形成了心火、肾水以及五脏之间生克制化、亢制乘害等一系列理论。演绎推理大部分是在一个隐喻之下,经过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过程得来的。如脾主升清、肺主肃降就是在“人体的水代谢就像是自然界的水循环”根隐喻指导下经过演绎推理得来的。通过整体上的相似,推导出过程的相似,再由过程的相似,推导出都具有所关联的物质基础,最终将过程转移给物质,形成了中医学所独具的特点,由脏腑位置的变化(胃→脾→肺→膀胱)代指了水代谢过程。

最后就得到了在中医学中的表述“饮入于胃,遊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可以看出,脾主升清、肺主肃降的功能就是将蒸腾的作于复制给了脾,将天降水的特性复制给了肺。

4.3 构建隐喻时选择脾、肺的原因 在类比转化与类比映射的过程中,中医水代谢隐喻存在一个独特的现象,就是将脏腑与自然物相对应,而进行这样的选择是以相似性为基础进行的。在类比转换过程中,胃与膀胱是依靠解剖特点与土壤和湖泊河流的相似性联系在一起的,而在类比映射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全局映射,古人选取了脾、肺作为上升过程的起点与终点,这样的选择,亦是来源于人体内的脾、肺与始源域相应类比物之间的相似性。

首先在解剖位置上,古人选择了与胃相近的脾,作为人体蒸发过程的起点。在身体构造上,脾与胃具有解剖构造上的联系。在功能上,脾与胃也具有密切的联系,《释名·释形体第八》又说“脾,裨也。在胃下。脾助胃气,主化谷也。”“裨,益也。”也就是脾可以帮助胃运化水谷。因此,选择了与胃最为密切的脾作为水气上升的起点。水气升已而降,必须选择一个最高点作为升已而降的转折点,在自然界中,这个转折点是天,水气上升到天上,雨又从天上降下。在人体之中,肺处于人体五脏六腑的最高处,人体的水也有可能上升到肺,而后从肺下降。因此将肺与天相对应。虽然脾、肺功能是被构建的,但在构建隐喻时,还是尊重了人体内的实际情况,从“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可以看出脾的位置处于肺之下。此外,虽然正常状态下,在人体中脾的位置并不高于胃,但从解剖图可以看出脾处于胃的水平中上部。因此有“饮入于胃…上输于脾”的描述。

其次,选择脾、肺的原因在于有关水循环的自然物与脏腑之间,即脾与地表及附着物,肺与天之间存在着属性上的相似性,而这样的联系与脏腑的五行分属有关。在五脏与五行的配属中存在着两类不同的配属方法。其一是被熟知的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的配属方法,另一种则来源于《吕氏春秋·十二纪户》《礼记·月令》和《淮南子·时则训》的等古籍所记载的脾属木、肺属火、心属土、肝属金、肾属水的配属方法,这样相配依据的是祭祀中牺牲五脏的可见部分的位置来确定的,这样的配属方法在东汉之前是被广泛接受的。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有汉文帝陪葬的三幅地图,其方位的表示法为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则样的方位描述代表了秦汉时期主流的方位表示法。按照《吕氏春秋·十二纪户》《礼记·月令》和《淮南子·时则训》等古籍的记述,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配属关系。见图3。

图3 马王堆汉墓方位与五行、脏腑、季节配位图

可以看出肺在南方,是居于上的,可以据此将肺与天空相对应。由于人体中水气是由胃“上输于脾”的,那么在自然界中应当确实存在位于土壤之上的与脾相对自然物,由于脾属木,而植物在水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植被茂盛的地方水气较重,那么脾与自然物相对应的应当是地表植物。

在构建人体水代谢隐喻的过程中,选择脾、肺2个脏作为功能的依托不仅来源于结构上的相似,更是来源于属性上的相似性,体现了古人在建构隐喻的过程中功能与实体并重的思想。

4.4 水代谢隐喻的其他相关问题 使用隐喻结构理论对“人体的水代谢就是自然界的水循环”进行分析,除可以得到“脾气散精”“肺主降”的脏象功能外,还可以对于脾、肺的一系列与水液代谢相关的脏象功能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释。《黄帝内经》中除了“脾气散精”外,还存在很多脾与水的论述。如《素问·厥论》说:“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那么脾“为胃行其津液”指的是对水液具有向上、向外散发的作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是由于脾将水液化成水气的功能障碍,不能将积聚的水液消散的缘故。地上的河流是天上的降雨汇聚而成,雨从天上降下来,那么肺就是人体内的天,因此得出“肺为水之上源”的论断。肺的“通调水道”,则是来源于由天而降的雨水对地表河流水量的调节作用,雨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河水的流速,因此人体的水液排出也需要肺的作用。

古人是观察不到人体内水的代谢过程的,因此水在人体的功能也多是通过隐喻推理得到的,从水代谢隐喻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关水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2个方面。首先是水的滋润性,反映在文本中就是“水精四布”。自然界中,动植物都需要水的滋养,那么人体也就需要水的滋养。如《灵枢·五癃津液别》中就有“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就说明了水对皮肤肌肉的滋润、濡养作用。其次就是水的流动循环性,反映在文本中就是“五经并行”。水的流动性在人体中体现最为突出的体现就在于经脉中的气血的流动,因此将经脉类比于河流,而河流最终注入海中,那么人体的经水也“皆注于海”(《灵枢·海论》)。自然界中的水是循环往复的,那么人体之水也存在着相应的循环。如《灵枢·经水》中就有“凡此五脏六腑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

自然之水有干旱和水患,那么人体之水也存在着太过与不及。若人体内水液匮乏,则出现燥病,如津伤便秘,临床中可以采用增水行舟的方法进行治疗;若人体内水液太过,则出现水病,如水肿,临床中可以采用通利小便等方法促进水液的排出。除了对水量的重视,对于水的循环性古人亦十分重视。自然之水蓄积停聚,农作物就不能生长甚至死亡,那么人体之水蓄积也会为病。表现在古人对痰饮病的认识上,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积水成饮,饮凝成痰。《金匮要略·咳嗽痰饮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就根据水液流走停蓄的部位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4部分,并提出以苓桂剂为代表的“当以温药和之”的治法,形成这样治法的观念来源于对自然界水循环的观察。阳光强烈可以使积聚的水液快速消散,因此,在人体中,使用温药能使阳气发越,使停蓄的水液进入水代谢中,从这样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张仲景对痰饮病的治疗并不是仅将着眼点放在如何排出上,更重视的是如何使身体内的停蓄的水液顺利运行起来,达到减少水液积聚的目的,从而实现“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状态。

[1]刘大椿.隐喻何以成为科学工具[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6(4):1-5.

[2]贾春华.中医理论思辨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7),441-443.

[3]权五赫,贾春华.一个以“金”为始源域的中医概念隐喻认知系统[J].世界中医药,2014,9(11):1443-1446.

[4]庄享静,贾春华.一个以“木”为始源域的中医概念隐喻认知系统[J].世界中医药,2014,9(11):1447-1450.

[5]刘惠金,贾春华.一个以“火”为始源域的中医概念隐喻认知系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11):3158-3161.

[6]刘惠金,贾春华.从隐喻认知角度探究中医之“火”的概念内涵[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5):2087-2091.

[7]贾春华.一个以水为始源域的中医概念隐喻认知系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3):164-168.

[8]Xiaoyuan Yang,Chunhua Jia.Understanding association of spleen system with earth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J].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3,33(1):134-136.

[9]林佑益,谢菁,贾春华.基于隐喻结构映射模型的中医“五脏生克关系”概念隐喻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4,42(2):1-3.

[10]林佑益,谢菁,贾春华.基于隐喻特征赋予模型的中医“五行—五脏”配属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4,42(1):1-4.

[11]谢菁,谷浩荣,贾春华.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中医六淫概念隐喻—以湿邪概念为例[J].中医药学报,2012,40(3):3-6.

[12]谷浩荣,贾春华.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中医“六淫”概念隐喻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6):1091-1094.

[13]刘惠金,贾春华.一个以火为始源域的中医概念隐喻认知系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11):3158-3161.

[14]马子密,贾春华.对中医学“痰饮”的认知语言学探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5):914-918.

[15]贾春华.一种以身体经验感知为基础形成的理论—以“六淫”中的风为例分析中医病因的隐喻特征[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1):47-51.

[16]杨晓媛,贾春华.基于隐喻认知的中医脾胃治则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5):2096-2099.

[17]E.C.斯坦哈特.隐喻的逻辑——可能世界中的类比[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93-94,102-103,123-124.

(2016-03-06收稿 责任编辑:徐颖)

Analysis of Body Fluid Metabolism Based on Metaphor Structure Mapping Theory

Guo Jin1, Jia Chunhua2, Zhao Yong1

(1WangjingHospital,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102,China; 2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029,China)

Structure mapping theory is used in this article to analyze water by meta-theory. Through this theory, it is found a metaphorical expression that body fluid metabolism is the circulation of nature water, which means the water metabolism in TCM is metaphorically derived through analogism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ructure of circulation of nature water. From the view of water stage in nature, this could better explain function of spleen and lung in TCM. Functions of some organs are summarized through analogical reasoning by which the theory related to circulation of nature water in TCM has feature of embodied cognition.

Structure mapping theory; Body fluid metabolism; Metaphor; TCM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373770)——具身心智视域下的中医五行概念隐喻的认知心理语言逻辑研究

郭瑨(1981.10—),男,医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基于技术哲学的骨折治疗技术研究;基于认知科学的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研究,E-mail:zian811024@163.com

贾春华(1961.10—),男,医学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认知科学视域下的张仲景方证理论研究,E-mail:Jiachunhua125@163.com

R277.7

A

10.3969/j.issn.1673-7202.2016.11.009

猜你喜欢
水液水循环自然界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背后七颠百病消
硫酸法钛白粉水洗及水循环膜处理工艺
自然界的一秒钟
翠鸟博士的科学指南:水循环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例说“自然界的水”
饮水
中医脾主运化水液理论与水通道蛋白的关系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