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葛剑平
让创新创业教育为梦想助航
文 葛剑平
高校作为创新的策源地,应主动承担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责任,深度参与、强力助推,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中,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处处洋溢着青春的热情和活力。为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和各级政府面向大学生创业推出了多项优惠政策,极大激发了大学生投身创业的激情。据抽样调查,怀揣梦想的大学生创业意愿呈逐步增长态势。以北京为例,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从2011年的21%,上升到2015年的77%。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觉醒与提高,表明了当前社会创业氛围浓厚,国家有关鼓励、提倡创业的政策取得了初步成效。欣喜之余,我们也应看到,在“心动”创业热情高涨的背后,选择“行动”创业的大学生却是寥寥无几,可谓凤毛麟角,情况不容乐观。
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创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创业辅导课程。特别是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将创新创业教育放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据民盟中央“大学生就业、创业环境优化”课题组针对17所高校近6000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教育对创业有帮助”的评分仅为2.96分(满分10分),在所有考察项中排在最低。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满意度不高,充分表明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亟待加强和深化。在调查走访中,学生们突出反映的问题是,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不给力”,仅停留在技巧、政策、形势分析等方面的指导上,缺乏综合和系统性。创业教育形式化,缺少针对性、操作性、指导性,不能完全提供借鉴。
大学生参加创业教育
综合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的“短板”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认识有偏差。在调查访谈中,高校“重就业轻创业”现象仍较为突出,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上存在误区。由于认识存在偏差,导致一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设置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二是创业师资薄弱。各高校由于本身编制限制和对创业教育重视程度的不一,对于创业教育师资的配备数量有限,普遍缺少既懂理论又懂生产、既懂生产又懂创业的“双师型”教师。三是创业实践缺乏。目前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多以“创业人物进高校”的方式进行,创业人物访谈、创业沙龙和创业论坛等形式的合作,合作形式过于单一,校企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业基金设立、技术创新与转化、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合作不多,缺乏长效机制。四是创业资源分散。当前,高校在教务部门、团委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创业园区等相关创业教育部门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促进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以及创业技能的提高,但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各自为战,没有形成互相协助、整体推进的局面。
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
人才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核心要素。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是对社会活力最有力的激发。在创新创业的新时代,高校也要在教育教学观念上创新,克服就业导向的成才思维惯性,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实现学校发展目标为驱动,转变观念、创新模式、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开拓创新、释放活力、彰显特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敢创业、能创业、创成业”的创新创业人才。真正从根本上补齐教育短板,切实让创新创业教育为实现大学生创业梦想助力护航,重点应采取以下措施:
要重塑创业教育内涵,正确定位创业教育目标。高校要加深对创业教育内涵的认识与理解。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绝不是应对经济发展放缓、就业压力增大的权宜之计,而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使命,培育整个民族的创业信念和创业精神,努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社会的现实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价值。因此,要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案设计、制度安排上加强顶层设计,将创业课程融入专业课程教育体系,将创业实践纳入专业实践拓展体系。在创业教育中强化专业教育,在专业教育中突出创业教育,促进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互相渗透、协同发展。并通过一系列激励措施和制度引导,大力支持广大师生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勇于创新。
要有务实重行,构建特色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往往没有固定的模式,是一种充满个性的教育方式。创业教育成功实践可以借鉴,切忌不能盲目地进行模式的复制。高校要以理性务实的心态,结合学科特色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和创新创业知识需求出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创新创业元素有效植入教学过程,进行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探讨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如高校充分发挥特色专业在区域行业中的背景优势,发挥其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独特优势,以特色专业教育带动创业教育。既要有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创业通识教育,加强创新创业意识、精神、理念、素养等培养,又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兴趣学生的创业需求,因材施教,进行分类指导。特别是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精准”创业辅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效融通。
创业教育不可闭门造车
要重建师资队伍, 打造“双师型”创业导师团队。国家和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创业教育不能闭门造车,应本着“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打造专兼结合的创业导师团队。各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养计划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完善创业导师的准入、培训、评价、奖惩制度。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创业教育师资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增强教师对市场前沿的掌控能力及实践能力。同时,引进相关社会培训机构,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创业成功校友作为兼职创业导师,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在分享中使大学生去感受创业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起创业的热情。
要加强产学研“无缝”合作,重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应倡导“开门”办学,与社会各界主动建立多方位、多渠道的联系,尽可能地给予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和帮助。政府部门是学校的管理者及各项政策的制定者,高校在推行创新创业教育时,应主动将问题、难点及政策诉求反映给地方政府,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高校也要本着“双赢互惠”的原则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积极打造“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实用型人才培养平台,有益于学生去了解企业运作过程中涉及的生产设备、技术、供应链、财务、管理等各方面知识,激发大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热情,提高实践能力。
要重组内外创新资源,形成创业教育服务组织。在校内,对教务部门、团委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创业园区等资源进行科学配置、优化重组,在高校支撑服务力量之间形成有效合力。在校外,有效整合高校的办学资源、智力资源与企业的市场、技术、资金等资源,完善校企合作的资源整合机制。同时通过设立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来指导和推动国内创业教育服务组织的发展。
总之,高校作为创新的策源地,应主动承担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责任,深度参与、强力助推,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同时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树立人人都是创业环境,人人都要支持创业、关心创业、服务创业的创业风气,让大学生们加深对创业精神内涵的理解,增强创业的信心,激发创业的热情,提升创业的能力,真正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引领者。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民盟北京市主委、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 张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