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静
语文是基础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爱的教育尤为重要。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学习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如果说不热爱学生就不配当一名教师有点过分的话,那么说不热爱学生就算不上好教师,就没有不合适的了。
一、做平等的合作者,打通师生之间的隔阂
在语文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是极其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不仅是身体走下来,心灵也要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学生中,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一起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语文课堂氛围。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要学生做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事、共学、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一校之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
一次语文课上,学习口语交际时,我想请几位学生上台表演,学生踊跃举手,强烈地想表现自己,这时我突然看见坐在靠窗的一位学生,一言不发,默默地低着头,我走到他身边说:“我们就请这位学生上台来表演,好吗?”这是一位沉默寡言的学生,平时不愿与教师交流,当我叫他的名字时,他十分害怕,扭扭捏捏地站起来,我说:“你愿意和老师一起表演吗?”他还是一言不发。我拉着他的小手,走回讲台,开始表演,他还是一语不发,最后在老师和同学的共同鼓励下,他终于发出微弱的声音,那细小的声音中还是充满着不好意思和害怕。不过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它打通了我与这位学生之间的隔阂,从此在语文课堂上我常常见到他的小手高高举起。
二、做谦虚的倾听者,聆听学生的心灵之声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但是这一桶水到底有多少碗?即使再大的桶也是有限量的,绝不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师只有转变观念,转变态度,转变角色,从教人者转变为学习者,在和学生的共同研究中共同发展,做学生虚心的倾听者。
记得听过一位老师上《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孩子们收集到大量资料,了解关于西沙群岛的由来、过去和现状,饶有兴趣地介绍成千上万种的贝壳、鸟,还振振有词地分析海水为什么呈现五颜六色的多种原因,一个比一个精彩,毫无疑问,他们占有的资料远远比教师多得多。这位教师也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虚心地融入学生中:“哦,你说得真好!”“你找的资料真全啊。”“你懂得比老师还要多呢。”课堂上谈笑风生,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成就感油然而生。
教师在课堂上绝对地位的时代已经过去,教师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课堂的引导者,与学生共同探究,做学生谦虚的倾听者,与学生一同成长。
三、做真诚的赏识者,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深处。”现代语文教学要重视赏识孩子,应千方百计地不失时机地寻找和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如何挖掘孩子们的闪光点呢?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就是做孩子的赏识者。教师要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赏识者,就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件“小事”,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还要关注和赏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地赏识学生,才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例如,我在一节语文练习课上,特地准备了许多“小红星”,这是为了赏识孩子们而准备的。在课堂上,哪个孩子有了好的表现,我就会把“小红星”贴在该生的额头上。孩子们十分喜欢我的这种赏识方法,课上专心听讲,坐得端端正正,这种方法不但激发了孩子的进取心,而且强化了其优良行为,使孩子们表现得更积极主动,课堂不断出现精彩的场面。
四、做个性张扬的促进者,发现学生个性特色
教育本质上应该是民主的,只有民主的教育,才会有个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只有自我意识的觉醒,才能有个性潜能的释放。所以,教师要重视营造民主氛围,做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师调整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不再是知识的转变者、传递者,而应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张扬学生的学习个性,教师在课堂中应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课堂应当变成充满生趣的师生交流场所。
如在《三个小伙伴》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每个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分角色演练小野猪、小袋鼠和小象的对话,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反复揣摩小动物的特点,小野猪的嘴巴硬硬的,就用嘴巴拱出一个树坑;小袋鼠有一个皮口袋,运来一堆肥料;大象有长长的鼻子,用来吸足了水,把树坑浇得湿湿的。学生根据小动物们的内心世界,并把握故事中小动物的性格特点,根据自己的表演技巧选择角色,有的还大胆邀请老师加入。他们在学习小组里互教互学、互演互评,结果上台表演的小组一组比一组出色,把文中的小动物演得活灵活现。
五、做无私的奉献者,寻找教学的精神
有人曾说:“在教育的百花园里,百花吐艳离不开园丁爱的奉献;在金秋的硕果园里,硕果累累离不开耕耘者的浇灌。”的确,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他们面对一群特殊的群体,这些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明天的希望,这就要求教师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语文教师,我时刻不忘作为一名教师的使命,把每一个学生的利益放在最前卫。
如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学习毛主席的奉献精神,他来到沙洲坝,看见村子里没有水,乡亲们吃水困难,于是他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学生学得十分认真,不时发出感叹声赞扬毛主席的这种无私奉献精神。利用这篇课文,学生不但真真切切地学到毛主席这种精神,而且受到感染。
总之,爱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热爱学生,是语文教学取得最佳效果的无形力量。我们要真诚爱心倾注给每一个学生,把教师工作看成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工作的信念。从现在起,用心用爱做每一件事情,让爱到处传递。
参考文献:
[1]林淑云.爱,无处不在[J].福建陶研,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