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风雪
《学记》作为我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有很多至今仍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思想。下面笔者从《学记》的三大教学原则入手,结合当下语文教学现状,来谈谈《学记》给语文教育者带来的启示,进而指导自身的专业发展。
一、教学相长
关于教学相长的原则,《学记》是这样表述的:“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思是:尽管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经过品尝就领会不到它的美味;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经过学习钻研也就领悟不到其中的奥秘。
《学记》第一次正式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语文教学原则,它明确指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要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要促进教师的教,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用我们今天的教育观点来说就是语文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师生互动中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升。
二、启发诱导
《学记》中提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里的“喻”即晓喻、启发诱导的意思。那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从哪些方面来对学生进行启发性教学呢?
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才算是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感到“有趣、有味、有奇、有惑”。教师在教学中应以丰富有趣的学习内容来吸引学生,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学习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教师要懂得设问诱答。《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新课程继承了《学记》的观点,认为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在这里,引导表现为对学生的启迪与激励。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向进行引导,还要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合理的引导。
三、豫时孙摩
《学记》指出:“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豫时孙摩这四项教学基本原则,就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基础。
1.“禁于未发”——预防在先
“禁于未发之谓豫”,豫是预防,预见的意思。就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在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和不好的品德发生之前就将他禁止。联系我们现在的教学,“预”旳范围似乎应该更加广阔。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这一因素,还要关注教材、课堂情境等其他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吃透教材,并对课堂情境进行预设,提前做到心中对学生、教材、课程进展有数,要有预见性。
当今的语文课本教材中,许多文本所表达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已经很遥远了,再加上学生的人生体验不够丰富,所以对课文的理解就比较困难,学习起来也就觉得索然无味。因而教师应对这样的文本提前做好预设,让学生提前了解有关文本的背景资料,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比如在学习《背影》时,如果不提前让学生了解作者与父亲之前的隔膜,或许学生会认为父亲的行为只是很可笑、很愚笨而已。
2.“当其可”——适时而教
“当其可之谓时”,“时”为及时、适时之义。这句话的意思是教学要取得成功,就要充分把握施教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进行及时、合乎时宜的教育。
育人之道,德字为先。当下,在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立德树人”显得尤其重要。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德育方面将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与方法的同时,对学生适时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比如在学习《我与地坛》《我的母亲》等亲情文章时,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感悟父母的爱,去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在学《出师表》《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可以适时地让学生感悟主人公那深深的爱国之情,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不陵节”——循序渐进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节”的意思是次序,它有两重涵义:一是学生要学的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逻辑顺序,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二是学生的身心发展也遵循着固有的规律,教学不能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要量力而行。
4.“相观而善”——取长补短
“相观而善之谓摩”。“摩”指观摩,即学习中要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否则就会“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仅凭个人的刻苦努力,没有交流分享,必定见闻少而知识面狭窄。
语文新课标提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就是对“摩”的一种相应的转换。对学生而言,要取得学习的成功,就要“相观而善”,学会合作学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语文文本的理解,是因人而异的,所以交流彼此的思想,才会有更广阔的收获。
总之,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我们应该更好地贯彻长善救失的思想。在了解学生的水平基础和心理特征的前提下,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使学生真正得到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二高级中学(211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