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理连、董刚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第15期中撰文,阐述了高职院校内部资源的内涵范畴,剖析了高职院校内部资源配置的价值取向,并根据其自身特点提出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操作体系。
资源配置是指各类人力、物力、财力等有限或稀缺资源,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侧重于资源配置,微观层面侧重于资源利用。高职院校资源配置存在两个着力点:微观资源配置和宏观资源配置。高职院校内部资源可分为教学科研资源、师资资源、学训资源和校企合作资源,其资源的多寡、优劣和使用效率、效益以及分布状况,是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
高职院校内部资源配置需突出以下几点价值取向:第一,导向上以专业建设统筹资源配置,转变依赖行政决策及偏重行政管理的资源配置模式,确立以专业建设统筹资源配置的基本思路。第二,结构上以师资资源建设为重点,既要考虑师资资源的实际以及潜力发展,也要确保该类资源的匹配和“轻重缓急”。第三,方法上着眼于内部资源的匹配,依据高职教育教学的需求及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内部资源配置,保持与教育教学和环境的协调一致。第四,机制上体现资源配置的可持续性,合理开发高职院校内部资源,兼顾到资源的使用效益与可持续性两者的平衡。
高职院校内部资源配置上具有自身的类型特点,为此需构建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操作体系。第一,基于沟通与研究实现科学决策。遵循科学专业的决策组织程序,确保学校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之间的协作与沟通。第二,基于质量管理的布局整合相关资源。发挥质量管理整体布局在内部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明确内部资源配置在质量管理中的“关节”以及其配置的目标重点。第三,基于制度设计控制内部资源的配置。整合各类相关要素,使其产生最大的综合效益。第四,基于平台构建实现内部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校内或校企合作资源等资源共享的平台。第五,基于动态评价促进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对资源整合与使用进行过程控制,实现高职院校内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效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