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篇布局论发展首都发展的155个关键词

2017-01-07 06:39本刊报道组
北京观察 2016年2期
关键词:委员北京

文 本刊报道组

谋篇布局论发展首都发展的155个关键词

文 本刊报道组

2016年,是“十三五”时期的开局之年,是推进结构性改革攻坚之年,也是北京完成疏解非首都功能阶段性目标十分关键的一年。首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赋予了政协工作新的责任和使命。

1月20日至25日,政协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隆重举行。700余位政协委员紧紧围绕供给侧、疏解非首都功能、行政副中心、冬奥会、治堵、养老等事关首都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协商讨论。

“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履行职能、建言献策,为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首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要切实发挥人民政协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重要作用,加强同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的联系与合作,广泛汇聚推进首都改革发展的正能量。”市政协主席吉林对政协工作提出了殷切期望。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展望新的一年,首都改革发展已经踏上新的征程。北京市政协必将以更加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入新一年的履职工作中,奋力谱写首都政协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摄影 迟玉洁

【协商民主】

政协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小组会

仔细阅读今年的北京市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不难发现,报告每个部分的标题都出现了“协商”一词。“协商”也是贯穿于2015年北京市政协履职全过程的关键词之一。参与了全年履职工作的政协委员们在全会上热议协商民主。

新当选的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李长友表示:“政协工作把协商民主摆在首要位置,事关民生改善,注重协商,体现了监督的责任,体现了大局意识、政治意识,体现了团结、民主的主题,为委员履职指明了方向。”

许涛、隋秀梅、冷如新、刘宝平等委员认为,市政协开展协商议政的计划性、层次性越来越强;民主监督更加制度化和组织化,但在推进协商民主过程中,既要注重协商过程,更要注重协商结果,没有解决的问题,应多次调研,加强协商工作延续性。王力丁、陈玲委员认为,协商民主要更加聚焦重点,持之以恒地推动解决;要形成社会共识,共同破解难题;要明确具体措施,在协商之前充分了解相关情况,并及时反馈给委员。

对于如何将协商民主作为主线贯穿于2016年市政协工作始终,高彦彬、阎军、李方、朱敏等委员给出了具体建议:一是通过多种协商形式,搭建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为委员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不断增强委员履职尽责的自信和能力;二是通过建立协商信息简报、信息网络沟通等制度,让委员及时了解协商的内容、进展,不断汇聚智慧和力量;三是通过促进协商成果转化和应用,提高委员履职热情;四是加强网络远程议政协商,使政协委员成为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履职建言的积极实践者。

为了做好协商工作,委员们还对一些政协基础工作提出了建议。辛燕琴、邵鹏、闫维洪等特邀界别的委员认为,加强政协委员履职制度建设是政协工作不断务实和创新的体现。建议继续探索,进一步明确履职的具体形式和内容,深入研究委员履职利益冲突回避等机制。两位区政协主席徐鸿达、谢莹建议,加强各区政协的相互交流,在制度和操作程序上互相借鉴,共同推进政协各项制度建设。北京市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主任王连洁委员认为,增加集体提案比重是提高提案质量的重要保证,“建议由专业领域相近的委员组成小组,对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或调研,提出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参考价值的集体提案。切实建立和完善双向评价机制,细化对委员提案质量和政府部门办理效果进行评价的制度规范,并公示评价结果,促进提案质量和办理实际效果的提高”。

市政协主席吉林表示,政协积极实践探索协商民主渠道的建设,要全盘研究理解市委政协工作会议精神,作为政协工作的基本遵循。年度协商工作计划与政府的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政协在协商民主大格局中的突出作用。各方面要向计划聚焦,与全市工作形成整体,加强政协协商民主建设。

【供给侧】

政协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推进供给侧改革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联组讨论会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置于空前重要的地位。“供给侧”也成为两会中政协委员讨论的高频词。

供给侧改革,首先要注重政策的顶层设计。“因为供给侧既是一种能力的调整、重组和结构优化,又是一种基于新的供给侧开发创新的开始,所以应特别注意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同时要进行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服务业。”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系主任萧鸣政委员表示。来自长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梅凤玲委员也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要成立供给侧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供给侧改革的规划工作;二是进一步给市场放权,减少对市场的干预;三是做好基础研究、教育、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等公共产品的供给;四是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汝芳委员认为,从北京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来讲,改革主要目的就是提高质量,这就要求必须要依靠创新来提高效益,提高全要素的生产力。因此他建议,应建好各类协同创新中心,包括大中小企业、院所和居民融合创新一类的创新平台;同时可推进大企业的开放式创新,这既有利于大企业的转型升级,更是生态系统完善的要求;打造创新要素交易中心;继续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除了产业的供给侧改革、产品的供给侧改革以及服务的供给侧改革以外,政府的供给侧改革也尤为重要。北京嘉寓门窗幕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家玉委员强调,提高政府供给侧改革方面的创新和效能,在政策、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通过供给侧改革逐步提高对产品、产业以及科技的服务,这将对供给侧改革降本增效带来很大的帮助,也将对高端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形成。

在供给侧改革中,很多委员都十分关注民营企业的发展。北京恒通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志强委员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在于提高企业的供给能力和效率。目前,企业的成本包袱非常重,建议政府对实体经济要减税减费,提高企业竞争力。身为律师的皮剑龙委员也建议,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降低企业成本;同时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

萧鸣政委员还认为,推进供给侧改革,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他建议,通过人力资源开发,调整、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城市消费升级;重视高层次人才对高精尖经济结构形成与优化的驱动作用。

龙信数据有限公司首席数据分析师屈庆超委员研究建议,充分利用大数据为供给侧改革,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服务。建立北京超大规模科技产业基金和北京企业大数据融合中心,将政府、社会、互联网数据中心充分融合,服务高精尖经济结构。

【疏解】

在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大背景下,北京城区内的批发市场纷纷谢幕

“疏解”一词成为今年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委员们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所谓疏解,指的是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着力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在刚刚通过的北京市“十三五”规划中,“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成效”已被列为未来五年北京城市发展的六大目标之首。

城市功能的疏解与优化离不开规划。市政协委员、奥雅纳工程咨询公司亚太区规划及发展总监叶祖达认为,要充分认识到城市功能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规划中要注意避免中心城区的功能单一化,在“十三五”规划中要做好城市中心区存量空间规划,做全盘计划,为疏解非首都功能打下最重要基础。

来自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吴晨委员的观点跟叶祖达一样,他建议疏解非首都功能要有通盘考虑,北京市应该集合规划、交通、土地等相关部门以及设计研究机构等各方技术力量,积极与国际科研团队合作,引入国际先进的理念与技术方法,根据北京的特殊情况与需求,创新性地搭建“北京城市空间发展决策模型”基础工作平台,为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支撑。

疏解非首都功能是在为“大城市病”缠身的北京做“减法”,低端落后产能以及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自然没有“容身”之处。但中国电子进出口北京公司经理金小军委员也提出,淘汰落后产能毋庸置疑,但一定要出台统一标准,什么属于需要疏解出去的产能,这些产能疏解到哪里去,疏解地是不是欢迎这些产能的落地?怎么衔接?相关部门要能回答这些疑问,“减法”才能做得顺畅有效。

“非首都功能疏解对北京来说是产业的优化升级,是阵痛也是革命。”市政协委员、市商委副主任申金升认为,低端产业在北京发展得好说明有需求。“我们疏解掉的功能用什么替代?如果不能快速跟进,那么很快疏解的成果会反弹回来。”他说,疏解一定是和提升绑在一起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补短板,这种短板不应仅仅体现在高端业态上,还有民生服务也要提升。申金升还提出,疏解不是简单地搬走,更不是一时的短期行为,其效果如何维持也值得探讨。一部分人疏解出去后,可能生产在外地,生活仍在北京。原因也许在于承接地与北京的公共服务差距太大。目前北京的产业疏解主要承接地很多已经明朗,他建议,从政策上将其确定为北京优先合作的方向。“差距填补地越快,疏解工作就会越顺利。”

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一盘大棋,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委员们认为,疏解本身并不是目的,不能单纯为了疏解而疏解,而应着眼于借此契机,从人口调控、产业结构调整和历史文化传承上更加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应该说,做好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减法”,最终将换取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优化的“加法”;用严控产业增量、划定发展边界的“除法”,将换来创新活力持续释放、资源环境不断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的“乘法”。

【行政副中心】

北京通州行政副中心正在积极建设中

北京市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明确了2016年度协商工作计划,“高水平规划建设市行政副中心”赫然在列,成为政协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市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认为,行政副中心建设如何定位,如何确定规模,如何规划建设交通体系,如何避免从内向外“摊大饼”变成从外向内“摊大饼”,如何确定建设主体、融资模式和运行管理,如何协调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等问题,都需要纳入法治轨道,用立法的方式引领和保证行政副中心的建设。为此他建议:一是尽快将行政副中心建设的立法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决策议事日程和市全面深化改革重点领域立法范围;二是尽快启动研究制订和出台《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建设管理条例》;三是注重发挥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立法协商工作。“行政副中心的建设需尊重城市发展规律,避免急于求成。东京副中心、巴黎拉德芳斯副中心的建设都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因此,要科学确定行政副中心的建设周期,把握好时序和节奏。”连玉明表示。

长期从事规划设计的郑实委员对行政副中心的建设强调三点。“首先我认为行政副中心发展最理想的状态是职住一体,人们工作和生活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减少交通成本。”为达到这一目标,郑实认为,行政副中心的建筑设计在规模和体量上都不该求大,而应遵循小而碎的原则设计,这样才更方便人们到达和离开;路网设计应追求“窄而密”,而不是“宽而稀”,这样才能避免交通拥堵。此外,郑实强调,行政副中心的建筑切勿盲目追求标志性。“建筑要注重人性化和功能性,追求亲和宜人、绿色环保。”

“行政副中心的建设应交通先行,尤其是轨道交通。”身为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画家的安云霁委员建议,加快推进八通线南延、7号线东延、平谷线和17号线前期工作,尽快开工建设;加快进行S6号线(两个机场)、R1线或R1支线(门头沟经通州核心区到宋庄或环球影城)的规划研究,争取“十三五”期间率先启动建设。同时,加快实施通州新城有轨电车的规划建设,增强核心区内部的联系,优化站点覆盖率,将彩虹之门、高端商务带、会展中心有机地衔接起来,弥补轨道覆盖的空白。

北京教育学院院长李方委员建议建立行政副中心公共服务优质资源供给体系。“一方面要营造与行政副中心相适应的教育、医疗和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要防止公共服务提高后可能出现的再聚集。”

通州区副区长李亚兰委员则表示,目前行政副中心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还在于审批,为此,她提交了《关于在市行政副中心重大项目、工程领域提高审批效能的提案》,希望在审批上有绿色通道,加快审批速度。

【创新】

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东风正劲,受这样氛围的影响,今年北京两会期间, “创新”也成为了委员们会内会外交流讨论中最为流行的词汇。

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高级工程师丛巍认为,科技创新政策要法制化,出台的政策要有可持续性,好的政策需要得到法律的保障,同时要不断梳理政策,淘汰不再适合科技发展的政策。

“在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和科技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技术转移服务人才始终发挥着支撑服务作用。但目前,技术转移服务人才体系建设仍是较薄弱环节。”丛巍说。

他特别指出,技术转移服务人才应该得到重视,建议北京市组织人事部门梳理全市近几年已经实行的各类人才政策,为技术转移从业人员评定职称提供支撑。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也得到了市政协委员、北大行政管理学系主任萧鸣政的认同,他说:“我觉得北京供给侧改革与高精尖结构优化的关键本质在于人才开发的乘法,扩大高层次人才这个乘数对于新旧产业发展被乘数的驱动与引领作用。”

萧鸣政还主张在京津冀高校与科研院所建立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各地高校与科研院所可通过项目式、合作式、兼职式、聘用式等引智方式,对人才做到不求所有,只求所用,最大限度地发挥首都北京高层次人才服务津冀两地的作用。

随着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大数据时代给我们带来了空前便利,拉近了我们与世界的距离。仿佛所有人所有事物都触手可及,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洞察天下。

市政协委员、龙信数据首席数据科学家屈庆超就建议,要运用大数据服务供给侧改革。屈庆超觉得,未来的数据将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数据,还需和社会、互联网、大数据企业共建数据,使所研究的区域更有系统性。因此,他建议,政府部门应协同大数据企业一起,把数据共建、共享起来,建立北京市的企业大数据融合中心,服务首都经济的精准治理。

“大数据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应用。下一轮的信息革命将是内容的互联、数据的互联。相应地,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未来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与管理的手段都将会继续优化和改进。”屈庆超说。

北京的创新创业看海淀,海淀的创新看中关村,据了解,在中关村,新创办企业从2010年的3000多家增长到现在的20000多家。2015年,中关村企业总收入预计超过4万亿元。

“中关村创新创业氛围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和精神。”市政协委员、清控科创董事长秦君说。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创新创业的“疲劳”却逐渐感染了这里,越来越多的人慨叹创新不易。

对此,秦君表示,无论是创新也好、创业也好,都需要静下心来,这是一个很理性的事情,不是想当然或是脑袋发热的事情。而对于投资人来说,好的项目没有冬天。所谓的资本寒冬其实是资本回归到理性,这也是资本对行业公共秩序的责任和义务:推动它们更加平稳和理性。对于资本来说,有好的技术应该努力去支持。

“真正的创新根本在于技术创新,资本不是万能的,创业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和团队,要做到比别人快想三步的同时,还要快走一步。” 秦君这样说。

秦君的观点得到了市政协委员、海淀区知识产权局局长王英的认同。他表示,创业的温度要看内在内容,特别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创业,这样的创新创业有强大的生命力。创业不在于一时一刻,而在于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我注意到,现在中关村很多的创业者都有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我认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创业更是国家需要的‘双创’,而不是表面上热热闹闹、喧嚣的繁华景象。”王英说。

王英还表示,北京打造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不仅是科技方面的创新,而是要引领打造多元化的创新,包括社会的各个方面,如创新型的文化、创新型的商业氛围、创新型的生活、创新型的生态以及创新型的社会治理体制和机制。在这其中,更要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让创新创业者敢为天下先,勇于创新,而且在创新后能得到肯定和有效保护,形成有机的、闭合的创新文化。

市政协委员、当当网董事长俞渝则呼吁政府应该把创业留给企业家个体。她指出,中关村之所以成为一个创新的地方,是因为这里聚集了大量的高校、工程师。但中关村现在却越来越不适合小微企业创业了。中关村几乎变成了全世界最昂贵的地方——工资、房租,甚至盒饭的成本都非常高。

“创业一定是从洼地开始,从便宜的地方开始。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够用1毛钱干出10元钱的事,形成四两拨千金,做出有价值创造的事情。”俞渝说。

为此她建议,在创业这个问题上,政府应把创业交给市场,交给企业家个体,留给那些有企图心、对技术有追求的极客和个体。政府的角色要定位在把创业者扶上马开始创业上,同时致力于建设一个健康公平的环境。

【雾霾】

在本次市政协全会上,雾霾再次成了委员们热议的一个话题。

针对空气污染和雾霾防治,市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和北京工业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崔铁宁不约而同地提出能源结构调整的问题。

崔铁宁提出,北京除城六区以外的占总面积92%的各区县都以烧煤为主,“北京每年采暖消耗的850万吨煤中,有一半是被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的平房居民散烧消耗的。”1吨居民自采暖散烧煤排放的污染物是燃煤电厂排放的15倍,每年散烧煤排放相当于全市有30个大型燃煤电厂在运转。这400多万吨散煤中,22%是劣质烟煤,排放水平更高。就华北地区而言,以煤为主的格局在较长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

常纪文也认为,要解决雾霾问题,必须进行能源结构的优化措施。他建议,应当提高北京电能等清洁能源在终端能源中的比重,使电力成为城乡终端能源消费的主力,力争在“十三五”末期形成以电为主、气为辅的能源结构。煤炭严格限制用于社会生活,主要用于燃煤电厂发电,并实行超低排放。此外,他还建议通过大气污染专项治理资金的补贴,因地制宜,强制在农村推行区域集中供暖、家庭电采暖、家庭燃气采暖等清洁取暖方式。

市政协委员王迎春提出了“关于供暖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措施的建议”。王迎春表示,根据市环保局公布的消息,北京采暖季重污染发生时,PM2.5浓度迅速攀升,约60%源于燃煤“贡献”。在北京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仍然有300万至400万吨“散煤”,约占生活、采暖用煤一半比重,其中不乏劣质煤。

她建议,首先重在抓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散烧煤”的治理,应在供给监管上出重拳,重点加大对散烧煤生产与销售企业监管力度,强化定点、定质、定向严格执法。通过加大对违法企业处罚力度和征收超标污染税等,促使散烧煤生产和销售企业改变生产要素投入,更多购进环保设备和采用更环保的技术产品。

针对机动车减排难问题,王迎春表示,应大力推进采暖季市民停用少用机动车等引导性政策。尽快出台“自愿+义务”、“限制性”和“特殊时段、特殊区域”停用少用机动车,绿色出行等引导政策。“供暖季的区域联防联控应重点聚集在重污染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建立加强部门的信息共享,建立区域环境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推进建立各级环保与气象部门的会商协作机制,实现预警多个窗口一个声音,确保预警信息的权威性。”

红色预警启动时中小学幼儿园停课、单双号限行、2000多家企业停产限产,对市民生活和工作影响不小。市政协委员朱良提出了增设准红色预警的建议。

他建议,可增加“准红色预警”等级,对于已经预测将出现很严重的污染,但还不能触发红色预警的情况,可以提前采取红色预警强制性应急措施中的几条或全部,提前控制污染物的积累。

【治堵】

虽然政府已经采取了尾号限行、重污染天单双号限行等限行措施,但北京要甩掉“堵城”这顶帽子,仍旧有改进的空间。在本届政协会议上,不少政协委员对于如何治理拥堵提出了不少建议,如优化公共交通系统、使用电子车牌等。

“必须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可以通过优惠票价鼓励公交出行。”市政协委员、华磊邦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石向阳认为,限号、限购以及收拥堵费都是治“标”不治“本”,应该以“疏”治“堵”,来解决北京交通拥堵问题。他说,例如早上7点以前地铁和公交汽车票价可以优惠或免费,而早晚高峰时段可提高票价。此外,在北京的十字路口、立交桥等堵点,应该有针对性地解决和疏导,加强对人、车、道路的管理,优化调整换乘不方便的公交站点。

石向阳谈到,在一些发达国家,出行基本依靠公共交通。由于出行换乘比较方便,道路很少出现堵点。北京交通有许多拐点盲点经常堵车,主要是交通管理没跟上。如果把交通拥堵点全部找出来,一个堵点一个解决方案,交通拥堵就可以得到缓解。同时,礼貌驾车也很重要,国外经验值得北京市民借鉴,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也可以减少拥堵。

“北京地铁一个换乘线大部分只有两条交叉线路,严重影响便捷性和舒适性,设计是不合理的。” 市政协委员、法国威立雅交通巴黎地铁集团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康伟宏指出,北京地铁换乘的时间成本太大,每次乘客会花费过多时间走路换乘。而在巴黎,从出发点到目的地,换乘站线不会超过3次,线路规划一个站上有很多线路交叉,可便捷地换乘所需路线。“所以,公共交通的设计至关重要,一定要考虑换乘的便捷性,实现无缝连接。”

对这一问题,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陈小兵委员也有同感,他指出,北京公共交通的发展,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轨道交通世界第一但规划设计滞后。很多新建的地铁站点并没有相应的配套公交站点接补,新建的小区没有直达公交车来解决“最后两公里”这一问题,居民需要打摩的甚至黑车。正是这些不舒适性,造成广大市民选择自驾,不能强求广大市民一定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方式。

市政协委员朱良认为,有效解决限行难题的技术前提是实行电子车牌,也即汽车电子标识。

北京要甩掉“堵城”这顶帽子,任重道远

“有电子车牌后,可以对城区路网全面覆盖监测装置,使得每一条路段的进出车辆都可以随时识别,也就是可以对机动车实时定位,从而可以针对每一辆车进行精细化管理。”朱良介绍,电子车牌应每月给每辆车一定的拥堵状况行驶里程额度,只要“添堵”就扣额度。对于拥堵程度不同的路段可规定不同的调节系数。

他建议,政府应开始研究电子车牌实施后的新限行政策。用机动车每月的拥堵状况里程额度、当量里程额度、重污染天当量里程额度这“三大额度”代替现在的尾号限行、重污染天单双号这种粗放措施,使得限行政策更精细化、更人性化,能够更合理地配置道路使用权这种稀缺公共资源。

【生态环境】

天青水蓝的美好环境是每个大城市居民的梦想。生态环境的优劣已经成为所有市民关注的焦点。在刚刚结束的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委员们聚焦北京的生态环境,为北京的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建言献策。

致公党北京市委在大会发言中表示,北京开发历史悠久,人口密度高,生态空间被挤压严重,亟须通过划定生态红线,保护首都生态安全格局。他们建议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水源涵养保护区、重要城市绿地和水面、水土流失敏感区、土地沙化敏感区等9类区域纳入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范围,红线区面积不少于市域面积的35%。

农工党北京市委表示,当前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严峻,这些问题大都具有跨行政区的特征,必须建立跨行政区的一体化资金机制才能有效治理。应尽快建立京津冀生态环保基金,该基金应为PPP模式基金,由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有利于污染治理的相关项目。根据国际经验测算,京津冀生态环保基金所需财政资金为500亿元。通过PPP模式拉动社会资金总量2000亿元,基金总盘子为2500亿元。

一直致力于环境保护的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主任郭耕委员则在会上提出了多条涉及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北京的新机场规划建设在即,机场周围拟建设湿地公园或造成飞鸟撞击隐患,他建议水务部门将已有的湿地建设规划再征求一下航空部门的意见,充分论证机场周边环境建设在鸟撞预防方面应注意的要点,防患于未然。对于规划中的南海子公园二期建设,郭耕也提出自己的担心: “二期规划区域现在虽是一片荒野,但却是期间乌烟瘴气,人多的地方就像战火硝烟。”他认为,燃放烟花爆竹虽然是民俗,但却不是好习俗,政府应当引导。完全可以在初一、十五的时候由政府组织统一燃放,减少空气污染。

北京的水体保护也是委员们关注的重点之一。北京市房山区政协副主席李惠英委员在小组发言中提出规划建设拒马河经济带,制定整体流域发展建设、沿岸产业布局的规划,包括沙石资源的有序开采,河道的修复和保护机制。新兴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研究总院院长陈宏志委员则提出治理凉水河污水直排问题,他曾经沿着凉水河畔从三环穿到五环,单程15公里,发现至少有10处以上的污水直排。“政府花了这么大代价治理凉水河,这么明显的直排污水更应该积极得到治理,真正形成水清岸绿的环境。”对于委员们对北京生态环境建设的种种担心与建议,列席会议的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副市长张工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在生态文明觉醒的过程中,在大家越来越认为生态资源是最优先的公共资源、最稀缺的公共资源的过程中,最好的结果是愚公和智叟联手,共同来推动我们搬走头上的几座污染大山,这是我们下一步治理需要关注的问题。”一块宝地。每天都能见到各种鸟类,甚至是猛禽、野鸡。”郭耕担心,随着对南海子公园的开发建设,这片“自然”的荒野最终会变成移栽草皮、树木的政绩工程,丧失了生物多样性。

北京市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石洪喜委员提到了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的问题。“烟花爆竹我们曾经禁过,没有成功,就干脆限放,造成了春节

【人口规模调控】

北京每天约有30%的人奔波于五环内、外的工作地和居住地

未来5年北京常住人口总量要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如何实现这一调控目标?在北京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委员们各抒己见,提出科学调控人口规模、编制人口规划、设计积分落户等手段,以缓解首都人口快速增长。

市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萧鸣政早在十年前就开始关注如何科学有效地调控首都人口规模,每年他的提案都离不开此类话题。萧鸣政认为北京要达到“十三五”规划的人口控制目标,未来5年每年应把外来人口的增长数量控制在10万人以内。他发现五环外的人口在北京占比51%。北京每天约有30%的人奔波于五环内、外的工作地和居住地。他认为,应鼓励在五环外建立工作商务、居住生活、购物医疗一体化的社区,形成五环内、外人口在各自的社区循环。

流动人口的无序快速增长是首都人口问题的关键。市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指出,目前政府对流动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信息不灵,因此要把居住证作为北京市人口调控的风向标,建立与人口规模调控相适应的居住证管理制度,明确界定走哪些、留哪些、服务哪些,有效规避居住证实施后带来的人口流动短时期“暴增”的风险。对于持有居住证的流动人口,要提供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

城六区仍是北京市新增人口的重要承载区域,也是人口调控的重点和难点。连玉明认为除了以业控人,还可以以房控人。对土地、房屋的调控是人口规模调控的有效工具。要从提高土地供给与房屋租赁管理的组织化程度入手,一方面控制土地开发强度、控制房地产发展规模、规范房屋租赁等,控制房屋出售、出租数量,调整城市容量;另一方面坚持多拆少建、只拆不建原则,把更大空间作为生态空间和公共服务空间,从而实现人口规模调控。

市政协委员、中共北京市委原副秘书长秦刚表示,科学调控人口规模一是应认真研究人口规模变化的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二是市级层面应将整个城市功能在全市范围内规划、布局,使各区都有明确的功能定位和教育、医疗等资源的配套,实现人口的均衡布局;三是中心城区和其他区的人口调控措施要有所区别,分类实施。

“北京在调控人口规模的同时应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确保优秀应届毕业生留京落户的数量符合北京长远发展需要。”市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高炜认为应处理好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的关系。市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也同样表示,北京要进一步提升科技、文化内涵,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手段,使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进入北京。

【养老】

养老,事关每一个人。在市政协全会上,养老话题热度依然很高,有的委员呼吁推出养老托幼“邻居计划”,让老人享快乐养老,有的呼吁摸底数建立全市家庭数据库,为更好制定养老等民生政策提供支持,有的呼吁康复治疗应纳入医保支付范畴,医养结合应延伸到家庭病房……民生关切,委员一直在关注。

市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丽华提出老年志愿者积分制度,有效缓解养老问题。她分析说,老年志愿者积分制度是国外解决养老问题的有效社会措施,主要是通过“以老养老”的方式解决养老问题,减轻老年人对社会造成的压力。“国外退休老人都有一个积分卡,如果在我健康的时候照顾伤残老人,就会有积分,这个积分在我老了可以接受社会上对自己的照顾,也可以购买一些服务的时候再掏一些钱。”

“民办的敬老院专门招45岁以上的下岗职工去照顾老人。任何一个老年人都可以将自己喜欢的老镜框、床单或者你喜欢的柜子放进你的屋子,让你感觉居家一样。”张丽华指出,城市老龄化的管理应该在政策上细化,不管是通过社团还是通过民政局、官方部门,或者是通过一些愿意做志愿活动的,都可以把这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

北京华视国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马春玲委员则把视线放在了康复治疗上。她说,在医学护理界,很多病人特别是老年人病愈出院后仍需要得到“延续护理”,2014年北京市医管局公布的《出院患者延续护理需求调查报告》显示,有68.24%的出院患者存在至少一项延续护理需求,但现实是很多患者因为出院后缺乏专业护理,严重影响了康复及预后效果。

马春玲认为,随着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北京市老龄人口的医疗需求会加速增长,对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从体系层面合理规划资源分配。“中国康复事业落后了西方社会几十年,现阶段还是要多努力向世界学习,康复行业的建设与投入,资金大、投期长,政府须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加快康复医院建设,还应尽快将康复治疗纳入基本医疗支付的范畴。”

市政协委员、北京市亿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时念洋认为,医养结合不仅仅是医疗机构和养老院的结合,而是医疗卫生资源如何与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等养老资源相互整合、相互促进,以满足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的医疗需求,从而提升养老的整体服务水平。

时念洋分析说,“医养结合”作为一种集“养、医、护”三位为一体的养老模式,在北京市实践推行中,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养老机构医保结算难,致使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成了“常住户”,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二是硬件及制度建设上严重不足;三是老年医护专业人才短缺。对此,时念洋建议,对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要优先纳入城乡医保定点范围,包括养老院、社区卫生站、老年康复中心、签约的家庭病房及相关的诊所、卫生室、医务室等。研究和实施“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养老资源与医疗、护理资源的整合。

【积分落户】

积分制入户城镇计划有效规避了人口流动短时期“暴增”的风险

2015年12月, 北京居住证制度立法历经6年“长跑”,终于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正式与世人见面。《北京市积分落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北京市居住证管理办法(草案送审稿)》刚刚正式公布,便引起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

在近日召开的政协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期间,围绕北京居住证及积分落户等诸多问题,政协委员们展开了热烈讨论。

会上,市政协委员、中共北京市委政法委副书记、首都综治办主任、市流管办主任闫满成表示,北京居住证制度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实施,积分落户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后目前正在积极完善中,将在居住证制度实施后尽快推出。

他表示,北京人口调控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人口自然增长、机械增长的压力都很大。从一定意义上说,检验疏解非首都功能成效,能否实现人口调控目标是一个重要标准。

闫满成所言不虚,根据中央要求,到2020年,北京市人口总量不能超过2300万,城六区人口在现有基础上下降15%,平均每年下降2%到3%。北京人口调控的压力不可谓不大。

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方炎这样看待人口调控的目标与居住证改革之间的关系:实行居住证制度不等于限制外来人口,但是不得不说它与北京控制人口的当务之急之间确实存在一些矛盾。

市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也指出,不应把居住证制度当作人口调控的重要砝码。北京的人口调控目标需要产业结构调整、人口结构调整等方式来逐步实现。目前政府对流动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信息不灵,因此,要把居住证作为北京市人口调控的风向标,建立与人口规模调控相适应的居住证管理制度,明确界定走哪些、留哪些、服务哪些,有效规避居住证实施后带来的人口流动短时期“暴增”的风险。

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台联理事陈小兵则对积分落户能否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颇为热心。陈小兵指出,在颁布的积分落户管理办法中,需要明文规定所涉及的各个单位的职能职责,避免申请人在办理时发生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问题。与此同时有关政府部门的内部也要建立严格的监督监察机制,进行技术防范,加强对积分数据采集、录入、核算等环节的监督。

“积分政策中关于加分项目和扣分项目一定要细致而明确,不能留有任何的自由裁量空间,一定要让申请人明确减分项目和减分标准。”陈小兵说。

【二孩】

全面放开“二孩”后,“生”还是“不生”、“要升职”还是“要生孩”、“不敢生、生不起”的问题在一定范围内普遍存在

今年1月1日,我国迎来了“二孩”时代。全面放开二孩后,如何解决入园难、保障妇女权益、保证优生优育以及二孩政策放开后一系列配套政策等问题受到政协委员们的高度关注。

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实施后,2016年北京市将迎来前所未有的生育高峰,预计分娩量增幅将达20%,分娩量达30万。北京市医疗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市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李刚说,全市各大医院妇产科的床位本来就紧张,尤其三甲医院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他建议市内各公立医院适当增加产科床位,充分利用民营医院的资源。追生“二孩”的产妇平均年龄更大、基础性疾病更多,怀孕和分娩风险较高,北京的医疗系统都要为此做好准备。

全面放开“二孩”后,“生”还是“不生”、“要升职”还是“要生孩”、“不敢生、生不起”的问题在一定范围内普遍存在,成为摆在符合条件的夫妇、尤其是女性面前的艰难抉择。市政协委员、中国工商报社主编赵静认为应深入研究有关鼓励政策,减轻其压力,确保二孩政策达到预期效果。市政协委员、市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常红岩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二孩’政策全面实施后,要跟踪关注对于女性职业的影响以及‘二孩’政策出台后本市配套的政策保障措施。”她建议,市人力社保局加强对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妇女权益的保障工作。在就业权益方面,通过加大对企业招工、女职工怀孕、男职工休产假等环节的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切实保障育龄妇女在就业等方面享受平等权利。在生育保障方面,应加紧调整本市职工生育保险相关政策,特别是针对“二孩”政策放开后,高龄孕产妇在产前检查和生产时存在的客观需求,增加一些必要的产前诊疗项目和药品目录等,提高妊娠至分娩前的产前检查费的支付标准。此外,还要改进生育保险的报销模式,优化报销环节,尽可能地实现实时报销,减轻生育家庭经济压力。

公办园数量少、太难进;私立园收费高、伙食差……“今年以来,明显感觉咨询、报名人数增加,有的准妈妈还在备孕,就担心幼儿园学位问题。”市政协委员、二十一世纪实验幼儿园总园长朱敏说,家长比往年更加焦虑。市政协委员、西城区棉花胡同幼儿园园长李建丽建议,今后入园参照中小学“学区制”的管理办法,根据对当地适龄儿童数量的测算,划定一定学区范围,采取网上报名、录取的方式有计划的招生,减少群众“四处询问”的焦虑。幼儿园则可以创新办园模式,建立全日制、半日制、小时制等多种模式,可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入园率。“如3岁幼儿采用半日制、中大班采用全日制、大班小幼衔接采用小时制等。这样灵活机制,可以满足群众多元需求,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古城保护】

北京古都城市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丰富资源

在疏解非首都功能过程中,北京旧城为数不多的文化遗产能否妥善保护、古都风貌能否保留备受关注。多位委员建议,北京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工作中应抓住机会,加大对旧城文化的保护力度,保护北京历史文脉,尽量恢复古都风貌。

据统计,北京旧城62.5平方公里之内,传统风貌区面积仅占旧城面积的19.82% 。“目前,在明确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目标、思路的大形势下,北京正在迎来古都保护的关键时期,甚至说这是北京古都保护的最后契机也不为过。” 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方炎表示,北京市政府部门应在疏解工作中列出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清单,做到心中有数。这一清单要与时间表密切结合,对一些占据文物保护单位的机构的疏解或腾退,对一些街区功能的疏解或建设,一方面要申请中央财政的支持,同时多方位争取资金来源渠道。

九三学社北京市委提交的《疏解非首都功能形势下的旧城保护工作》提案的执笔人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岩石认为,我们现在深刻反省北京旧城被破坏的根本原因,就是北京承载了过多、过大的一般城市功能。这些存在不合理的机构、建筑,是今后疏解的关键;而老北京人、老北京人居住的幽静四合院、幽深院落组成的旧城胡同非但不能搬走,还要好好保护。应当建立古都保护工程追踪工作机制,将旧城文化遗产的巡查、巡护纳入城市网格管理体系,做到常态执法,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老炮儿》故事就发生在北京后海胡同,北京不仅有高楼林立的大厦,还有蕴含着深刻文化内涵的胡同和四合院,这些四合院代表着北京的文化传承,尽量不要拆除和破坏,应该加以重点保护并利用。”市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引用前不久上映的著名电影《老炮儿》中的场景呼吁保护北京胡同建筑和名人故居。不能一味地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了文化的传承。他说,不能因为棚户区改造和建立办公高楼而给拆除文化古迹亮绿灯。另外,修复古人的故居也尤为重要,保护他们的故居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的文化。

北京古都城市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丰富资源,只要保护好利用好,特别是能够规划好实施好的话,古都城市传统建筑、历史街区、胡同四合院能极大地提升首都城市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品位。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文物局原局长孔繁峙认为,“十三五”规划应该明确规定,今后旧城62.5平方公里的发展方向是体现保护,体现传统。严格规划旧城内不拆一个四合院,历史街区不建一座楼房,使旧城尽量多一些民族传统建筑,保持古都历史建筑特色。这些历史遗存是首都城市永续发展的财富,而绝不是包袱。

【文化中心】

政协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加快文化中心建设提升首都城市魅力联组讨论会

2016年,北京将新设两家文学院;2017年,行政副中心通州将新增两个剧场;150亿元资金组成的创投基金,通过股权投资方式为越来越多文化企业提供发展壮大的引擎。1月24日,在市政协加快文化中心建设提升首都城市魅力的联组讨论会上,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伟和国家大剧院、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市文资办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透露了关于北京文化中心建设的一系列利好消息。

“文化中心的概念应细化,细化为文学中心、绘画中心、戏剧中心、影视中心等。”市政协委员、北京作协副主席刘庆邦说,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学中心。因为文学具有原创性、高端性、母体性,许多其他艺术形式的作品都是在文学基础上发展而来。

这番肺腑之言当场获得李伟的共鸣。李伟透露,北京即将新挂牌两个文学院。“一个是北京文学院,挂靠在市文联、北京作协之下的公益性机构;另一个是十月文学院(北京十月文学创作基地),是依托北京出版集团的,企业办的文学院。”其中,十月文学院正在与西城区合作,欲利用永定门内的佑圣寺作为基地,为作家的写作提供组织化运作。北京佑圣寺的基地正式开放后,十月文学院不仅将为作家提供提升型培训,还将为公众提供文学沙龙、文学作品朗读会、作家书苑、文学馆等文化活动和文化空间,使之成为一个文学创作基地。

行政副中心的建设不应忽略文化建设,这是许多委员都关心的问题。据市政协副主席、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透露, 2017年暑假,行政副中心通州将新增两个剧场。一个是550座的室内剧场,主要用于重大原创剧目的合成;另一个是拥有350平方米舞台的露天剧场,用于开展多种多样的露天演奏会和文化活动。而露天剧场也将成为行政副中心居民共享的文化设施。

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显然对于北京文化中心的建设有巨大影响力,但目前影视业也遇到诸如盗版侵权等影响影视业发展的问题。北京市政协委员、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在谈到影视作品的发展中提到,无论是影视公司,还是影视作品,想要获得大众的认可和长远的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对于内容创新的问题,政协委员、著名导演郑晓龙的建议与王长田不谋而合。“文艺作品不能重复,应该重在创新。难道文艺作品一定要一样吗?作品贵在创新。文艺创作不能够做‘多快好省’。”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标尺和历史影像,博物馆的多少、管理水平的高低,是这座城市文明与现代化水准的标尺。对此,市政协委员、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秘书长林佑辉建议:北京众多博物馆融入市民生活应是文物保护的必要途径,应成为提高市民文化素质和文明素质的“第二课堂”。

【冬奥会】

“十三五”时期成为筹办2022年冬奥会的关键五年

2015年,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于是“十三五”时期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筹办2022年冬奥会的关键五年。在“十三五”规划中,全面做好冬奥会筹备工作单独成篇,冬奥会也成为政协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期间委员们热议的又一焦点。

在大会上,市政协委员、首都体育学院教授、中国体育场馆研究专家霍建新委员带来了《关于建立和完善我市滑雪项目场地设施地方标准,助推北京冬奥会》的提案。

他在提案中指出,随着北京申冬奥成功,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市民参与滑雪运动的热情,节假日各大雪场都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态,但也暴露出了设备老化、疏导人员不足、部分区域过道狭窄、缓冲区积雪融化结冰等问题。

出现这些问题除了监管不力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滑雪项目场地设施相关规范、标准缺失。部分已有规范、标准中存在陈旧、落后的问题。

为了普及冰雪运动,霍建新觉得,北京可以加快建设或改建一批小型的、适合群众使用的滑雪场地。群众性的滑雪项目场地对场地要求虽不像竞技体育场地那么严格,但是对于场地尺寸、场地四周缓冲区尺寸、雪层厚度、着陆坡度等还是应该有明确的规定。如何在现有标准基础上,提出更加细化的标准是当务之急。作为2022年冬奥会的主要承办城市,应该承担起建立和完善滑雪项目场地设施标准的重要任务。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艺术总监王浙滨,对冬季冰雪运动一直充满了感情。她觉得应该充分利用北京张家口冬奥会开幕前这6年时间,抓紧宣传、发展群众性冰雪运动。“冰雪运动形成热潮,冬奥会场馆的赛后利用才会升温,也为市民的冬季体育锻炼增添了一大类别。”王浙滨说。

她表示,北京可先从冰球、速滑、冰壶等竞技性冰上运动发展起来,竞技性运动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参与热情。

针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场馆中制冷设备的使用,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二商集团西郊食品冷冻厂厂长唐俊杰建议,冬奥会场馆的制冷设施应采用国产设备。

唐俊杰说:“目前我国国产制冷设备的技术和制造能力已发展得较为成熟,国内人工冰场的制冷设备,大部分使用的均为国产设备,完全能够满足人工冰雪环境的制冷要求。”因此,她建议冬奥会应以此为契机,在充分论证和严格遵循标准要求的基础上,采购优质的国产设备,提升我国制冷设备的国产化率,同时亦可降低设备购置成本,实现节俭办奥的精神。

猜你喜欢
委员北京
Excerpt from Pygmalion
北京X7
省政协委员抗“疫”书法选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二 不平凡:从代表到委员都是“代言人”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看望委员、代表
携手同行政协委员大型系列访谈节目反响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