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传俊
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基于问题认知的探究性教学策略,已然成了高中政治历练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渠道。问题式探究,指的是教师从真实生活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新课标与教材的链接点上,通过对问题的预设,将学生的身心意识浸润在具体可感的问题情境中,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这一探究方式的平台与主题都聚焦在“问题”上,学生从开始的自主发现,到分析解构,再到最后提供解决方案,都围绕着“问题”进行。因此,高中政治教学中对“问题”的设置切不可随心所欲,而要紧扣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设问,这样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有效的探究性学习。
一、问题设置紧贴生活,放大探究过程的可信价值
高中政治学科在关于“科学思维方法”这一部分内容中,一直都在强调人类思维活动是从基本的感性认知开启,然后在提炼、概括、类比等方法下上升到理性认知层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这一思维认知规律,将原本机械枯燥的教材内容进一步活化,切实强化教材观念的可信程度。鉴于此,教师对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应始终坚持生活化原则,这些源自生活内部、贴近学生认知的问题,对于学生而言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内在的探究思维,缩短主体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
以教学“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这一内容为例,教师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在酷暑盛夏,为了解决难耐酷热,你会选择空调还是风扇?当下市场,空调或者风扇的品牌众多,你觉得哪些因素会对选择品牌形成影响?你为什么要考虑这些因素?
学生也是现实生活的消费者,但由于他们对经济生活的认知相对匮乏,对消费缺乏合理规划,表现出较为随意的消费心理。而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探究性问题的设置,紧扣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内在心理,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什么是理性消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如此真实可信而富有价值的探究问题,避免了空洞说教,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问题设置生动有趣,扩大探究过程的参与程度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切智力因素的活动都要借助于兴趣。”只有兴趣的充分激发,才能使得人的思维处于最为活跃的状态。因此,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形式多样的谚语、俗语等形象化的语言,设置探究性问题,切实转化较为刻板、僵硬的政治内容,让学生乐于参加,切实提升学生的参与程度。这种基于全体学生参与的互动性探究过程,有助于浓厚学习氛围的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在互动中相互交流探讨、彼此分享共赢,从而让成员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提升自身的智慧。
例如,在学习有关股票的知识时,教师设置了这样的问题:2008年之前,为什么我们国家在股市上如此“牛气冲天”?面对全民皆“股”的激情,如果你是政府领导人,会对这一状态进行怎样的引导与调度?而在教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家庭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芝麻开花节节高”等现象?你对未来的生活还有哪些向往?……
如此专业性的问题,教师通过“牛气冲天”“芝麻开花节节高”等生动有趣的语言进行外形的包装,充分唤醒了学生内在的兴趣,开启了学生的认知思维,使高中政治课堂在浓郁的探究氛围中不断走向社会现象的本质,使每个学生都不再成为“座上客”,有效提升了探究活动的参与度。
三、问题设置深刻可探,揭示探究过程的内在本质
高中政治课堂中的问题探究过程,旨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学生的内在思维,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意味着教师设置的探究性问题切不可过于肤浅,而要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具有让学生深入其中的可探性,从而引领学生在深入探究的过程中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完善人格。
总而言之,高中政治教学不能被应试教育“牵着鼻子走”,在题海战术的影响下机械讲解、僵硬记忆,而要充分遵循政治学科的本质特点和学生思维的内在规律,切实关注“适切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探究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在掌握与挖掘课堂教学设置问题的技巧层面上,发挥“问题”所承载的“导火索”效能,引导学生在积极探究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生命质量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