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思维
语文包含了激情的文学与醉人的美学,历史则包含了理性的科学与思辨的哲学。在高中学习阶段,如果能善于运用文史结合的学习方法,必定能更好地了解人类思想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存在。众所周知,文史不分家,历史学习与文学学习是不可分割的。但是,由于学科的缘故,语文与历史被分为两个学科,虽然语文与历史是两个学科,但是它们之间还是有很多的交集。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掌握历史知识,同时我们还需要灵活地运用语言能力,将历史情境完整、规律、清楚地表现出来。身为学生更应该明白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如何将文学与历史相结合并运用到教学当中就是非常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一、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关系
要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运用文史结合,必须要了解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关系。人类开始生产劳动时便有了文学,这是历史的产物。文学作品一般以文字语言为基础,充分利用艺术表达的手段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同时也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我们知道,文学其实可以利用夸张甚至虚构的手段来表达,其目的是让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更加合乎情理,文学作品描述的人物、事物虽然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但是并非完全与历史事实相符合。而历史就是在叙述已经发生了的事实,内容是不允许虚构的,但是可以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去刻画一件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这是对过程或者人物的针对性描述。对于学生来说,在高中阶段学习语文与历史的过程中会感受到,这两门学科尤其是历史学科,如果单一按照教科书上的要求去学习会非常枯燥,如果将两者放在一起,利用恰当的文学性描述,便能让枯燥的历史事实变得更加生动形象,由此可见,历史一旦离开了文学也会枯燥乏味。
二、文史结合的具体方法
1.从语文字、词联系到历史知识。
我们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我相信大部分同学都会有一种感受就是会遇到很多生僻字,甚至无法理解或者无法正确识别一些字、词,其实教学生认字并不是历史老师的责任,但是如果没有认清这些字、词的含义,学生就无法进一步去了解中国古代史相关的知识。例如,一些历史人名皋陶(yao)、伍员(yun)、金兀术(wu、zhu)等,民族名称如吐蕃(bo)、回鹘(hu)、吐谷(yu)浑等,国家名称如大宛(yuan)、康居(qu)、大月氏(rou zhi)等;少数民族首领单于(chan yu)、阏氏(yan zhi)、可汗(ke han)等。这些字的读法与含义都与我们平常所了解的有一定的差异,可以看出如果没有明白这些字的读法,就根本不了解讲的是什么意思。因此,文史结合首先得掌握字的正确读法与意思,而且不能敷衍了事。
2.从文学作品中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并且还反映了社会现实。而且高中语文某些课文本身还具有一定的史料性质,不同程度与角度地反映了某些特定的历史现象,为学习历史提供很多现有素材。高中语文教材与相关课外阅读都涉及了很多与历史相关的知识。例如:描述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的课文有《邹忌讽齐王纳谏》《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些分别出自史学名著《左传》《战国策》与《史记》,这些课文虽然都是文言文,但是语言方面非常生动与形象,而且是学习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可见高中语文与高中历史之间的“亲密度”。因此,文史结合就是要了解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解释历史事件,进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用诗、词、联、对营造学习氛围。
诗、词、联、对言简意赅,或运用历史典故或描述历史事件,其实文学作品中很多诗词只要联系在一起就可以完整地将一个历史事件反映出来。例如:门阀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门阀士族制度作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萌芽于东汉,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到唐朝门阀士族制度彻底瓦解。
文史结合可以是教学方法,也可以是学生的学习手段。综上所述,要运用好文史结合的学习方法必须要善于找到两者之间的切入点,两者之间要相辅相成,决不能让任意一方喧宾夺主,不能将语文学习成历史,历史学习成语文,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