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琳琳,张晓辉
个案与短篇
肝脂肪肉瘤1例
连琳琳,张晓辉
肝脏;脂肪肉瘤;原发性
患者,男,36岁。以体检发现肝占位1 d住院,入院前无任何不适,无黄疸、发热等症状,无腹水、食欲缺乏、消瘦、恶心、呕吐等表现。查体:心肺检查无异常,右上腹部可触及肿物,无明显压痛,边界尚清,固定,移动浊音阴性。既往无乙肝及肝硬化病史。化验肝肾功能、AFP及CEA等均无异常。行B超检查:肝内可见囊实性偏强回声包块,边界清,形态欠规则,其内回声不均匀,可见不规则的无回声区。CT平片扫描显示:肿瘤大多呈囊实性或低密度病灶。边界清,有包膜,内见分隔,多见纤维条索影,病灶内可见散在分布的高密度影。见图1。术后病理提示:肿物切面呈囊实性,壁厚0.1~1 cm,内含灰红、灰黄色质嫩的组织。镜下(HE染色):肿瘤细胞弥漫排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与正常的脂肪细胞类似;小者为圆形,胞质红染,偶见体积较大的空泡细胞,核异型,深染的肿瘤组织周围为正常的肝组织,提示:肝原发性脂肪肉瘤。见图2。
图1 术前肝CT平片扫描
图2 术后电镜检查
肝脂肪肉瘤是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成分为不同分化程度的异型脂肪母细胞。肝的原发性脂肪肉瘤十分罕见,发病率极低,预后较差[1]。目前国内外约报道30例左右,多发生于成人,也可发生于婴幼儿。目前,发病原因不详,极少有脂肪瘤转化而来。该瘤一般发生于深部软组织,四肢脂肪肉瘤多由血管周围幼稚间叶细胞呈肿瘤性增生,并向脂肪细胞分化而形成脂肪肉瘤,也可发生于原先没有成熟脂肪组织存在的部位[2]。多表现为进行性增大的肝肿块,可有肝区疼痛、黄疸,伴短期内体重下降等。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指标。B超与CT检查对本病诊断有一定帮助[3]。但MR检查时肿瘤内部纤维间隔和局部少量脂肪成分有助于正确诊断本病,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中有局部高信号区,T2WI呈高信号中见等信号[4]。病理可确诊[5]。免疫组化染色[6]:AFP(-)、PCNA(+),脂肪染色(+),可协助诊断。由于某些类型的脂肪肉瘤并无脂肪,因此免疫组化中脂肪染色帮助甚微。电镜检查先圆形细胞型及多型性脂肪肉瘤细胞对诊断有重要意义。脂肪肉瘤的治疗大多以手术为主,但肝移植为绝对禁忌证[7]。术后是否需要辅助化疗或插管介入治疗,没有形成统一意见。该肿瘤预后与分化程度有关,但大多预后较差,少转移,易复发。
[1]张天泽,徐光炜.肿瘤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066.
[2]张诗琳,陈镜沛,崔 彦.腹膜后恶性周围神经鞘瘤伴脂肪肉瘤1例[J].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5):1728.
[3]赵欣华,郝玉萍,谢 伟.原发性巨大肝脂肪肉瘤1例[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6,8(8):462.
[4]张 亮,程红岩,周 巍,等.原发性肝脏脂肪肉瘤影像学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7(1):208-209.
[5]范螂娣,王德延.肿瘤病理诊断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32.
[6]沈伟峰,杨甲梅.肝脏原发性脂肪肉瘤的诊治:附2例报告[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3):184-185.
[7]Nelson V,Fernandes NF,Woolf GM,et al.Primary liposarcoma of the liver: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J].Arch Pathol I,ab Med,2001,125(3):410-412.
[2016-05-17收稿,2016-06-14修回] [本文编辑:董冰媛]
R575
B
10.14172/j.issn1671-4008.2016.12.040
453000河南新乡,解放军371医院肝胆外科(连琳琳),肿瘤外科(张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