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马来西亚产业内贸易研究

2017-01-06 01:45李湘君
东南亚纵横 2016年5期
关键词:双边制品马来西亚

李湘君

中国与马来西亚产业内贸易研究

李湘君※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下,中国与马来西亚的经贸合作快速发展,双边贸易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本文利用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GL指数)和Bruelhart指数(B指数)对2012~2015年中马双边贸易数据进行详细分析,结果显示,中马双边贸易尤其是机电产品贸易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且产业内贸易程度有增加的趋势。

产业内贸易;GL指数;B指数

引言

马来西亚是东盟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中马建交以来,不断拓展和深化双边关系,在经贸合作领域里更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截至2015年12月底,中国成为马来西亚仅次于新加坡的第二大出口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马来西亚已经连续8年成为中国在东盟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2015年,马来西亚对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矿物燃料、机械设备、动植物油和橡胶及制品;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有机电产品、机械设备、钢材及钢铁制品、塑料制品、铝及制品。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各领域的进一步开放、“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马中关丹产业园区的建设,中马两国间的贸易往来会越发紧密,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两国之间的贸易特征进行分析,即确认两国间贸易是以产业内贸易还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要特征,只有清楚地知道两国贸易结构,才能有意识、有目标地为双边经贸合作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中国与马来西亚双边贸易现状

近年来,中马双边贸易全方位快速发展,除个别特殊年份外,双边贸易额均呈现持续稳步增长态势,详情见图1。由于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马双边贸易额在进入21世纪后首次出现负增长(2009年,-2.97%)。2004~2015年,由于世界经济依旧处于疲软态势,整体增速放缓,中马双边贸易额再次出现负增长。据中国海关统计,2015年中国与马来西亚双边贸易额达973.12亿美元,同比下降4.6%。其中,中国对马来西亚出口440.24亿美元,同比下降4.9%;自马来西亚进口532.88亿美元,同比下降4.3%。

图1 中国与马来西亚双边贸易总额

自2000年开始,中马双边贸易额占中国与东盟10国贸易总额的比重上升到20%以上,2002年达到最高比例(26%),同年马来西亚首次超越新加坡成为中国在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虽然后面几年又被新加坡反超,但从2008年开始至今一直保持中国在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今后也将继续在东盟国家与中国的贸易中发挥引领作用。

图2 中国与马来西亚双边贸易额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总额的比重

二、中国与马来西亚产业内贸易分析

(一)测量方法综述

1.产业内贸易静态指标——GL指数

产业内贸易也称为水平贸易或双向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产品。在国际贸易领域中,衡量两个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水平最常用也最具权威的指标当属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也称GL指数。GL模型假定,若i表示某一特定产品组合或产业,Xi和Mi分别表示该产品组合或产业之产品的出口与进口,则该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IITi可表示为:

其中0 IITi 1,指数越接近1表示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反之越低。

为了测量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平均水平,可以把格鲁贝尔和劳埃德计算某一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公式变成综合产业内贸易指数,公式如下:

若IIT=1,则表示两国间所有贸易均为产业内贸易;若IIT=0,则表示两国间所有贸易均为产业间贸易。

GL指数作为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的静态指标,它能很好地反映一国或一国某一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但如果一国某产业产品的进出口以相同的比例增长的话,GL指数将会失效,即不能反映贸易流的动态变化。

2.产业内贸易动态指标——Bruelhart指数

因GL指数存在的缺陷,需引入另一个测算指标辅助分析,即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而Bruelhart指数(简称B指数)是目前最为广泛使用的动态产业内贸易度量指标,它是建立在贸易变化量的基础上,能很好地衡量产业内贸易模式的动态变化趋势,当一国某产业的出口和进口以相似的速度增长或减少时,B指数较高,说明产业内贸易的程度高;反之产业内贸易程度低。公式可表示为:

其中ΔXi,ΔMi分别表示两年间的出口和进口变化量,0≤Bi≤1。

(二)中国与马来西亚产业内贸易水平测算及结果分析

1.数据选择

本文以《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的国际公约》为标准,简称为HS编码,把HS两位以下的商品归为不同产业,选取中国与马来西亚近4年(2012~2015)的贸易数额进行测算,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商务部国别贸易报告(马来西亚)。由于完整数据的可获得性问题,本文仅以双边主要贸易产品作为基础数据进行分析,但所选主要商品的贸易额占双边贸易总额的比重都在80%左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较好地反映中马双边产业内贸易水平。

表1 中国与马来西亚双边主要贸易产品占贸易总额的比重

2.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结果分析(GL指数)

(1)总体水平及趋势

利用综合产业内贸易指数对2012~2015年中国与马来西亚主要商品贸易额进行测算,得到两国这4年的整体产业内贸易水平(表2)。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与马来西亚产业内贸易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即两国间贸易还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且产业内贸易指数变化趋于平缓,保持在0.7左右。

表2 2012~2015年中国与马来西亚进出口贸易主要商品的综合产业内贸易指数

表3 2012~2015年中国与马来西亚双边贸易主要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GL指数)进出口额单位:百万美元

(2)商品结构分析

依据HS编码分类,从所选的13章主要商品的静态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结果来看(表3),第27章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产品、沥青等,第40章橡胶及其制品,第72章钢铁,第73章钢铁制品,第76章铝及其制品以及第87章车辆及其零附件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产业间贸易特征,其中第27章和40章商品主要是马来西亚对中国出口;第72、73、76、87章商品以中国对马来西亚出口居多。而有机化学品、杂项化学产品、塑料及其制品、铜及其制品、电机等7章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较大,2012~2015年的GL指数均大于0.5,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产业内贸易特征。其中第29章的有机化学品、第38章的杂项化学产品、第39章的塑料及其制品、第74章的铜及其制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在这4年间还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即产业内贸易程度在不断增大;而在所有主要商品中,第85章的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的GL指数一直维持在0.9以上的高位,说明这一章商品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产业内贸易特征。从中马双边贸易的历年数据来看,同属HS编码第16类机电产品的第84章和第85章一直是中马双边贸易额最大的产品;在2012~2015年间,机电产品的贸易额占双边贸易总额的比重接近50%。由此可见,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与马来西亚双边产业内贸易的现状。

3.Bruelhart指数结果分析(B指数)

将2012~2015年中马双边主要贸易商品的相关贸易额计算整理后代入B指数计算公式中,结果见表4。它反映了各章产品在不同时期产业内贸易的动态变化程度,从表4可以看出,在所选的商品类别中,大多数商品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呈现出波动的态势。其中第40章橡胶及其制品、第73章钢铁制品以及第76章铝及其制品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在这3个时间段都处于较低水平,表明这三章产品的贸易增长主要是由产业间贸易引起的;而第39章塑料及其制品以及第85章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均大于0.5,说明这两章产品的贸易增长主要是由产业内贸易引起的;其中第85章产品的B指数在不断变大,说明其产业内贸易有扩大的趋势。整体上看,B指数与GL指数的结果有较大的相似性,两者结合起来能更好地反映中马双边产业内贸易的现状及变化情况。

表4 2012~2015年中国与马来西亚双边贸易主要商品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B指数)

三、中国与马来西亚产业内贸易原因探究

(一)需求偏好相似的影响

需求偏好相似是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内因之一。瑞典经济学家林德(1961)在其重叠需求理论中提到,平均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消费需求变化趋于一致,而两个国家需求偏好越相似,需求结构重叠程度越大,相互间开展工业品贸易的可能性就越大。中国和马来西亚经济在近些年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两国人均GDP均在不断提高,中国人均GDP从1980年的193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8016美元,增长了41.5倍;马来西亚人均GDP从1980年的1811.8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9552美元,增长了5.3倍。马来西亚与中国人均GDP的比值从1980年的9.4下降到2015年的1.2,两国收入差距在不断地缩小,加之两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较为相似,且有逐渐趋同倾向。由此可见,中马产业内贸易比重将会越来越大。

(二)外国直接投资的影响

随着跨国公司的大量出现,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极大地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中国和马来西亚的外商直接投资都在不断地增加,截至2014年年底,马来西亚吸收外资存量达1337.7亿美元;中国吸引外资额处于逐年平稳增长态势,2014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达到1197.1亿美元。中马两国吸引外资进入的行业均集中在制造业,尤其是电子电器、金属产品等行业,而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无疑为双边产业内贸易创造了条件。

(三)区域合作机制的影响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协议的签订,双边贸易各个方面的条件都在不断的优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带来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马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与此同时,在“一带一路”合作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建设的契机之下,“两国双园”(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和马中关丹产业园区)国际园区合作的新模式应运而生,致力于深化两国特色优势产业合作、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构建两国产业链、物流链。从上述分析中得知,双边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在多种合作机制下,两国不断细化国际分工,制造业生产中的多道程序使双方之间合作交流的机会大大提高,也将促使双边产业内贸易程度不断加深。

四、结论及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得知,无论是静态产业内贸易综合指标还是动态综合指标,都表明中马双边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且其程度有增加的趋势。而从单个产业指标结果来看,中马产业内贸易主要发生在制造业尤其是机电产品上。随着中国和马来西亚人均收入差距的不断缩小、跨国公司全球投资行为的扩张以及中马双边经贸合作的不断扩大和深化,双边产业内贸易必然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了使双边产业内贸易稳步健康发展以及真正达到提高两国综合实力的目的,双方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从微观层面来讲,各个出口企业应该致力于技术革新和品牌创造,改变以单纯的低价竞争策略获得出口优势的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新产品开发、设计以及规模经济和生产技术提升等多种因素来加强产品的差异化,进而获得可持续的出口优势,提升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贸易条件。当然,单个企业的力量是有限的,政府部门应该采取相应措施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创造品牌。

其次,从产业层面来讲,政府应加大力度使国内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继续保持和发展现有优势产业的同时,积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和资金层面的支持。尤其是面临外商直接投资时,应有意识地将外资引向亟需发展的产业领域,不断加强与各国尤其是拥有先进技术的跨国公司的交流与合作。

再者,合理利用区域合作机制,推进中马双边经贸合作,逐渐消除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壁垒,实现区域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培育区域内统一市场,为中马双边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创造条件,并为两国产业内贸易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

1.黄卫平、韩燕:《产业内贸易指标综述》,《财贸经济》2006年第4期。

2.杨玉雪:《产业内贸易定义预计量指标综述》,《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年第18期。

3.赵放、李季:《中日双边产业内贸易与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10年第10期。

4.刘志雄:《中国与马来西亚产业内贸易测算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东南亚纵横》2015年第9期。

5.孙亚君:《中美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对外经贸》2016年第3期。

(责任编辑:雷小华)

The Research on the Intra-Industry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Malaysia

Li Xiangju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AFTA and“the Belt and Road”Initiatives,Bilateral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Malaysia increasingly close,and bilateral trade has made a great breakthrough.This paper uses Grubel-Lloyd index(G-L index)and Bruelhart index(B index)to analyze the bilateral trade data between China and Malaysia of 2012-2012 years,The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bilateral trade,especially th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products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Malaysia is given priority to intra-industry trade,and the level of Intra-industry trade has increased.

Intra-Industry Trade;G-L Index;B Index

F752.7.338

A

1003-2479(2016)05-0046-05

※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教研室讲师

猜你喜欢
双边制品马来西亚
浅谈食品接触之“竹纤维”制品
有你在可真好呀
电子产品回收供应链的双边匹配策略
枳壳及其炮制品色差值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
基于不确定性严格得分下双边匹配决策方法
基于不确定性严格得分下双边匹配决策方法
新马来西亚十大必买
新型自适应稳健双边滤波图像分割
闺蜜之旅 游走马来西亚
感受马来西亚的高效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