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珠
(福建农林大学 东方学院,福州 350017)
高校英语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
胡明珠
(福建农林大学 东方学院,福州 350017)
高校英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场所。高校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能力、专业能力对于学生思辨能力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高校英语教学在提升学生思辨能力上的效果不突出。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营造有效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根据课程内容,将知识学习与语言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运用有效的课程评测方式,充分发挥测评对于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价值。
思辨能力;高校;英语;教学;因素;实践
从本质上来讲,思辨能力属于一种批判性的思维能力。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并运用科学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思考,从而让学生形成辩证思考的能力,就属于思辨能力的范围。在西方教育当中,例如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很早就提出了培养学生形成思辨思维的理念,并将学生是否具备思辨思维当做评价学生综合能力高低的重要内容,将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与培养创造性能力放在同等地位去看待。另外,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就是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思辨能力也是国际上评价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促进人才发展,推进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一环。
高校英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场所。高校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能力、专业能力对于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教师的综合素养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引导者和组织者,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要帮助学生形成运用英语进行流畅交流的能力外,还要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思考问题,掌握有效的知识技能和思维品质,从而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本身所具有的综合能力显得十分重要。思辨能力较强的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心理特征状况,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并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展,适当调整课堂教学的顺序。能够从多个角度对自身的教学进行辩证性评价,从而不断提升个人英语教学能力。除此之外,教师所具有的思辨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目标、教学行为、教学风格、教育理念等。因此,教师的思辨能力对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二)教学模式
通过对我国高校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我们受前苏联凯洛夫教育模式的影响较大。在我国教育发展的很长一段时期,都是坚持“三中心、五环节”的教学模式。其中的“三中心”指的就是教师、教材、知识。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深入发展的进程中,“三中心、五环节”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在课堂学习中,学生陷入被动式学习,课堂教学“高耗时、低效率”。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高校英语课堂成为英语教师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成为课堂教学常态。学生课堂参与度极低,在课堂上表现极其被动,整节课堂被知识传授占据,几乎没有时间思考或者提问。长此以往,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渐渐消亡,甚至开始享受这种被动的学习模式,十分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我国所指定的高校英语课堂教学目标当中,突出强调大学英语教学应当以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新时期赋予高校英语教学新的内容,要以英语学科教学,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形成辩证性思考的思维,善于主动寻找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当从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评价手段的运用上,充分体现对于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理念。除此之外,在对学生英语能力进行考察时,还要将学生的思辨能力作为新的观测点,让学生在打下扎实英语知识基础的同时,形成较强的思辨能力。笔者在文秋芳(2009)等有关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简单表达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模式如下图:
(一)营造有效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可以从课堂教学、自主学习、测评方式、课程教学内容等多个角度着手。在文秋芳(2009)有关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作品当中,提出了学生思辨能力能够通过外在情感表现出来。在高校学生当中,思辨能力较强的学生往往同时具有好奇心较强、自信客观、性格开放、勇敢正直的特点。因此,在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可以首先以学生这些情感态度的培养为小目标,逐步实现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在我国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当中,教育往往会呈现出“一元权威”的模式。在英语课堂当中,教师代表着知识的绝对权威,学生就是接受教师教授的个体,如果学生产生对教师教学方式、传授知识的疑问,那么就被认为是质疑权威的行为。久而久之,学生就逐渐养成“乖乖听课”的习惯。无论教师教学的方式是不是适合自己,无论教师传授的知识自己是否听得懂,都要全盘接受。知识学习的有效性都得不到保障,更不用说好奇心、自信心、辩证思维等的培养[2]。
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情感特质,首先就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切忌不要全力搭建自己在课堂上的绝对权威。要放下教师的“架子”,深入到学生内心。让学生了解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如果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都是空谈。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养成敢说英语、不怕犯错的自信、勇敢态度。学校要为英语教学配备专门的英语教室,最好是桌椅可以转动的,方便学生和教师进行合作交流,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创造条件。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敢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个人观点,及时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给予反馈。让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获得充实感、满足感。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
(二)根据课程内容,将知识学习与语言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在思辨能力层级理论当中,明确强调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可以通过一些针对性的训练培养起来的。在课堂教学以及课余的活动当中,教师要先运用针对性训练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元思维能力。然后引导学生在元思维的基础之上,对自身具有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计划、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影响着成败的关键就在于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一切的活动都需要在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的条件下才能得到最大的价值发挥。然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知识技能训练,培养学生有关思辨能力的情感特性,学生在提升英语技能的同时,养成情感特质。
我们可以将思辨能力的教学形式分为两个主要类别:独立设课式和内容依托式。在这两种教学形式当中,独立设课式主要指的是通过独立设立思辨能力专项培养的课程,来增加学生系统的思辨能力培养机会,从而形成思辨能力。内容依托式主要是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学生以英语为主要交流媒介语言,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专业的语言技能和思辨能力。通过对西方国家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经验进行总结发现,他们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专门开设了一个独立的课程,还在各门学科的教学当中,突出强调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目标。这样的模式需要学校提供专业的师资队伍,以及丰富的教学资源。反观我国的高校教育实况,不仅缺乏有效的教学资源,而且要想增加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课程,就必须要缩减非专业课的课时。这在我国的教育状况中,是明显行不通的。相比较而言,在各个学科教学中增加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策略,执行起来较为容易。关键就在于我国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要共同努力,为思辨能力培养融入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专业知识面的增长。因此,我国各大高校应当着重开发拓展性课程教学的价值,扩充学生的知识框架,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让学生养成辩证思考习惯[3]。
(三)强化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在思辨能力层级理论当中,认知技能是学生思辨能力的主要表现形式,综合起来看,主要包括分析、推理,以及评价的能力。学习者在学习活动开展之前制定的有效学习计划;在学习活动开展期间,采取的自我管理、自我监控手段;在学习活动之后,进行的自我评价等,都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部分。自主学习是增加学习效率的重要工具,也是培养自身学习积极情感态度的重要途径。综合来讲,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根据“最近发展区”确定有效的学习目标;
(2)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选择有效的学习内容,控制学习进度;
(3)根据个人学习能力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及适合自己的学习技巧;
(4)合理控制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即监控自身的学习过程;
(5)对自己在该阶段学习的具体表现进行综合评估。
(四)运用有效的课程评测方式,充分发挥测评对于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价值
课程测评是完整的课程教学必备的环节,也是检验教师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学生学习状况的有效手段。但是对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课程测评逐渐走向“形式化”的局面。总结起来,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测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采用的测评手段较为陈旧,且单一;其次,测评的内容较为浅显,测评结果不够全面;最后,测评的内容和评价较为模糊。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改进:
(1)开发更多的有效测评方式,注重对于学生思辨能力的主观测试。
(2)增加思辨能力测评的内容,适度降低终结性评估的权重,不断增加养成性教育的测评模式。
(3)教师运用分层教学模式对班级学生进行分层,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思辨能力测评标准。
综上所述,我国的高校英语教学是承载着英语深度教学、英语能力教学、思辨能力培养的综合性任务的教学内容。虽然现在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亟待解决,但是只要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寻求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方式。
[1]周岩,于静.以思辨能力为培养目标的英语教学策略研究[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3(03).
[2]韩桂敏.大学英语口语课堂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探析[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
[3]岳宏.高职学生英语思辨能力培养初探[J].中国培训,2016(18).
责任编辑:周小梅
2016-11-01
胡明珠(1983-),女,湖南安化人,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
G642
A
1009-1890(2016)04-00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