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有法,物尽其用

2017-01-05 11:21武琦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詹天佑苏教版课文

武琦

“用教材教”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要理念,教材仅仅是“范例”,是可供人们解读的“文本”,教师在使用过程中要进行“二度开发”“深加工”。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几点看法。

一、精准的提炼

老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要确定哪些地方是需要提炼出来进行精读的,在课堂上,只教“有用的部分”,其他地方略过即可,也就是“长文短教”。

要做到精准的提炼,也就是“长文短教”,就要设计高质量的提问。G·波利亚说:“高质量的提问,才能使学生不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的定向反射。”因此,我们要认真设计课堂上的提问。

比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一文,根据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课文哪几处写到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请学生到文中去找出相关的三句话,读一读,这样就有了初步的感受。第二个是“这些都是地震时的姿势,课文哪些句子直接描写了地震的场面?找一找,读一读,你有什么感受?”这个问题一出,学生立刻找到了描写地震的三句话,然后,从字词句到标点符号,学生进行了充分的交流,配以相关图片资料,大家都深深体会到了地震时情况的危急、场面的惨烈。就在孩子们为地震时那危险惨烈的场面所震撼的时候,老师马上引导孩子回到第一个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谭老师是怎么做的?”相机出示已经找出来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这个时候,孩子们再去品读这些句子,感受就更加真实鲜明了。谭老师那舍己为人、关爱学生、忠于职守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让学生铭记于心。

两个主要的问题,拎出了文章重点的六个句子。通过这六个句子的学习,就已经解决了教学目标的重难点。既然这样,那么课堂上重锤重敲这六句话就足够了。至于课文其他内容,根据六年级孩子的阅读水平,他们自己完全可以读懂,老师不必画蛇添足。

二、合理的修改

既然教材只是实现教学任务的凭借,就说明它不是万能的,更不是绝对的不可撼动的。这里所指的修改,不是指发现教材的错误,而是指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发现教材中对达成目标无用的或不合适的内容后,根据需要进行合理的修改。这种修改,其实是对教材的“深加工”,是对教材的尊重。

人教版语文教材上有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文章歌颂了人与人之间无疆的大爱,字里行间处处透着感动。文章的语言看似平淡如水,却如源头之水般涌动着生命的力量。作者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情的宣泄,打动人心的就是那几处四两拨千斤的环境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正是这些描写,让我们看到了患者对生命的渴望,医者的尽心尽责、无私奉献,捐助者的无私之爱……所以在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的语句来谈体会,从而学习作者的写法,感悟人物的可贵之处。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能力目标中学习的写作方法应该是环境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可是,课后习题中,却有这样一道题目:“想象小钱和台湾青年日后相见,他们会说些什么?”这道题目虽然是对中心的进一步深刻体会,但在写作训练上却和文章毫无关系。这篇课文恰恰没有一处语言描写。就算放到现实中,恐怕流泪、拥抱等神态动作的表达也要远多于语言表达吧?通过品读课文,我们也发现,这类题材的文章也不适合进行语言描写,对于真爱的表达,此时无声胜有声啊!强行指导语言描写最终只会让孩子去说假话、说空话。因此,在教学中,我建议把这道题目改成“想象小钱和台湾青年日后相见,会是怎样的情景?”这样一来,就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环境、外貌、动作、神态等描写,将当时感人肺腑的情景真实再现,不仅达到了写作训练的目的,还将真情真爱这个主题进一步深化了。

三、全面的使用

语文教材是编者心血的结晶,从第一页开始,无论是插图还是文字,都是可以为我所用的。我们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要带着欣赏的眼光细品教材,课题、内容、课后习题、注释、插图……所有呈现于纸张上的东西都值得我们去看一看、品一品,尝试去发现其价值、发挥其价值。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有一句话“漫卷诗书喜欲狂”,其中有个“卷”字,与其向孩子拼命解释古代书籍、纸张的特点,不如直接让孩子看插图,孩子一看插图,再联系影视作品中的情形,立刻就对古代的卷轴、书卷有了清晰的认识。这种对插图的使用,远比过多的语言解释来得有效干脆。

再比如,我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推敲》一文时,发现文中出现了多音字“帖”,当它读tiè时,学生组词“碑帖”,可很多孩子不明白它是什么意思,词典上的解释是“石刻、木刻法书的拓本或印本等,多做习字时临摹的范本”。这样的解释,学习过书法的孩子还能理解,可对书法不了解的孩子却觉得依然云里雾里的,课堂上临时又拿不出拓本来。怎么办呢?细心的老师一定早就发现,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练习后面有个内容是“学写毛笔字”,其中的插图有一些就是著名的碑帖的片段。当时,我就让学生翻到练习看了看插图,学生立刻就理解了这个词语。

可见,教材处处都是宝,就看你怎么使用了。只有智慧地解读,才能将教材的价值最大化。

四、适度的拓展

乐学教育的创始人丁谷怡老师早就提出了大量阅读的概念,认为“教材必须拓展,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如今,学生手里除了一本固定的语文教材外,还往往配套有各种同步的课外读物。因此,用好身边配套的课外读物就非常重要。

上课之前,对参考资料进行预读可以使学生对写作背景、作者情况、科学常识等相应的课外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为进一步研读课文打基础,以促进课堂上对新知识的有效理解和顺利掌握。

课堂中对相关文章的补读可以帮助学生在比较、欣赏、品味中更好地积累知识、掌握写法、领悟中心、升华情感。

课后,适当的拓读,可以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经验灵活运用,去读更多的相关作品,以达到开阔眼界、启迪思维、陶冶性情之目的。

有一位老师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文,课前他让孩子预读了詹天佑的相关资料,让孩子对詹天佑及其所处的历史环境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学习课文做好了准备。课堂上,他先指导学生从社会环境(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和嘲笑)、自然环境(地势险峻复杂、天气恶劣……)两方面来体会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时所遇到的困难。在学生充分品读理解了课文内容后,老师适时补充了詹天佑遇到的其他困难:资金短缺,帝国主义欺凌,权贵阻挠,友人牺牲,亲人被迫害……文字虽然不多,但字字句句触目惊心,让孩子们一下子就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詹天佑处境的极度艰难和他立志修好铁路的那份拳拳爱国之心,令人感动,可敬可叹!课后,他又布置孩子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等相关的文章。这种相关内容的拓展,既开阔了孩子的眼界,让他们了解了我国另外一条了不起的铁路——青藏铁路,又在人文目标的达成上更进一步,润物细无声地对孩子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因此,适度的拓展延伸是对教材的深挖,是可以帮助学生学得更扎实的有效手段。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使用教材之道亦是如此,只有自己把教材读透、读深、读精,才能做到选择有法,物尽其用。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侨谊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詹天佑苏教版课文
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简介
几何背景在不等式学习中的作用——以湘教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32项工程喜获第十一届詹天佑奖
苏教版化学必修模块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