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练笔,搭建阅读力与习作力共振“桥梁”

2017-01-05 10:06徐静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省略号宋庆龄随文

徐静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阅读与习作犹如硬币的两面,密不可分。阅读力的提升可以通过大量阅读、重复阅读来完成;而习作力的提升却是一个水磨的功夫、漫长的过程。但两者兼具“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之特点。因此,我们必须从教材出发,实行阅读与习作并举的措施。

一、在情感最深处探寻,推促阅读与习作共振,实现二合力的提升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无论是阅读文本还是学生习作,在强调其技巧的同时,更需要关注其情感,强化其熏陶,要在文本情感最深处触摸、探寻。要知道,毕竟一旦脱离了情感,无论文字多么优美,也只不过是无病呻吟。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的情感体验放在首位,强调“以情动人”。而最好的方法就是随文练笔,在读写结合中推促二者的同步并举。

比如针对《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一课,笔者就曾尝试在两个班里采用两种不同的随文练笔内容进行教学:一个是结合文本内容,让学生尝试做导游,给同学们介绍一下樟树;还有一个则以宋庆龄为重点,假如学生此时来到两棵樟树前,站在宋庆龄塑像前,心中会想些什么?两种方式侧重点不同,其效果也不同。

第一种侧重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这是比较理性的随文练笔。很多学生在练笔中也能把握住樟树的外在美与内在美,甚至在描写外在美时还能运用一些文本词语,比如“稠密”“粗壮”“蓬蓬勃勃”等等,而在描写内在美时能扣住“不招虫”的特点。遗憾的是语言有点平淡,而且仅仅是为了介绍树而介绍树,没有理解作者真正的意图,即通过写树来写人。而这样的练笔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提升他们的写作力,但是在阅读力上,学生还处于低层次的水平。

第二种随文练笔,如果单纯让学生说说,那也只是无病呻吟,很多学生缺乏对宋庆龄实质性的理解。对此笔者曾通过多媒体对宋庆龄的生平、故事乃至周恩来等人对她的态度及评价等进行补充介绍,这样学生对宋庆龄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文本中通过“借树喻人”的写法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自然感悟得更深刻,在表达中着重对宋庆龄发表了感悟以及自己的想法,语言真诚,情感真挚,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故而,在阅读中,教师需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时空跨越,与文中人物、作者乃至编者进行深度对话,与他们同悲同喜,在情感中融入,在动情处宣泄,这样对文本主题的理解才会有更深的体验,练笔才会更值得倾诉。而通过这种方式,也有效实现了学生阅读力与习作力的提升,从而成就了二者的合力共振,更重要的是真正成就了学生。

二、在文本留白处填充,推促阅读与习作共振,实现二合力的丰富

教材寸字寸金,一般大多篇幅较短,自然在内容上大量采用了留白写法,这给学生搭建起了想象的平台,引导学生进行无限想象,也给随文练笔创造了条件。自然哲理的空白,不真正是文字上的空白,而是作者对内容进行高度概括或者进行省略。对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留白,引导学生对留白处进行填充,丰富其想象力,提升其习作力。

1.扣住重点语句进行“填充”。对于小学课文来说,有很多重点语句,或是概括内容,或是点明主旨,或是提纲挈领……教学时可针对这些内容进行“填充”。比如针对《徐悲鸿励志学画》这一课,文中有这样一句:“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笔者没有过多讲解,而是让学生结合文本插图,以及文本内容,想一想徐悲鸿具体是怎么做的,可以跳出文本中提到的到展馆学画以及生活清贫这两个方面去想象。教师边讲解边结合随文练笔让学生进行想象去丰富文本内容,这样其阅读力与习作力都得到了较好的提升。

2.扣住省略号进行“填充”。相对而言,有些文本中有很多省略号,而这些省略号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空白,教师要重视省略号,尽可能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这样不仅可以对内容进行“填充”,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语言技巧上得到借鉴,在理解上得到强化。比如《人类的“老师”》这一课中有这样一句:“此外,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模仿某些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这里省略号的作用,大多数学生都能明白,对此笔者直接采用仿写句式的方法来开启学生思维,即“模仿 发明了 ”。有学生写“模仿蝙蝠音波发明了雷达”,也有学生写“模仿苍蝇发明了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通过此练笔,不仅帮助学生拓展了文本内容,还在帮助学生丰富主题认识中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力、习作力。

3.扣住插图进行“填充”。小学语文教材,讲究图文并茂,因此每一篇课文基本上都有一幅或者几幅插图。这里教师需要与编者进行深度对话,尽可能在教学中扣住插图进行有效“填充”,这样必然会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如《古诗两首》中的《峨眉山月歌》这一首诗,其插图描绘的是峨眉山的景色,崇山峻岭、云雾缭绕,江上只有几叶扁舟,但是对于诗人李白在船上是怎样的,则没有具体描绘。这从诗歌内容来看,也属于一个“空白”,教师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填充”,想象诗人在船上的样子,想象诗人那种一看三回头的神情,这样就能真正让诗歌内容在学生心中“活”起来。

三、在文本材料中整合,推促阅读与习作共振,实现二合力的共赢

对于学生来说,其习作也是语文综合素养的最终体现。因此,教师要以文本为例,尽可能从文本出发,挖掘阅读与写作的契合点,引导学生在“读”中“写”,让学生实现写作技巧的迁移;在“写”中“读”,从而有效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最好的方式就是读写结合,具体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突出创造想象。文本仅仅是引子,在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理解后,教师可以重点引导学生采用随文练笔的形式,边读边写,在有效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同时还能提升其习作力。比如针对《虎门销烟》这一课,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可以这样毫不夸张地说,它开启了我国近代史的‘阀门,那么若当你有幸站在林则徐面前,针对虎门销烟,你会怎么建议,或者有没有其他打算呢?”这一下子就给学生提供了无限空间,更给他们的回答提供了无数可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在结合一定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

2.扣住条件延伸。课文中有很多隐藏条件,而这些条件可以引导学生延伸出无数可能。因此在随文练笔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顺着条件进行练笔,或者直接逆反课文中某一条件,引导学生进行推理,从而在正反比较中强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比如针对《三顾茅庐》这一课,假如刘备真的让张飞用绳子把诸葛亮给捆来,结果会怎样呢?学生在练笔交流后,对刘备那种尊重人才的心胸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3.重点创设情境。相对而言,一些文本中很多事情的背景、描写都较简洁,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还原”,让文本内容更具体,可以结合文本中具体人物与事情进行合理的想象。比如针对《泉城》这一课,文本对于珍珠泉、黑虎泉、五龙潭,尤其是趵突泉,虽然描写都很具体,把其中的神韵也写了出来,但是内容过于简洁,无法给学生形象的体会。比如针对趵突泉,笔者就引导学生结合工具书,想象泉水往外冒的声音,并且结合插图进行叙述,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泉名的由来,同时也有效训练了习作力。

总而言之,对于当前语文教学来说,随文练笔是其重要的方式,教师需要改变观念,将习作教学“化整为零”,而对于阅读教学则需要“化零为整”。这样不仅实现了读写相融,同时也有效搭建了阅读与习作的桥梁,在二者相互共振的基础上,实现了二力的共同提升。

作者简介:江苏省张家港市金港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省略号宋庆龄随文
宋庆龄,三城记
省略号来了
让随文练笔回归语言本位
随文仿写:由读到写的有效迁移
随文练写,汇滴成河
随文活色 练笔生香——小学语文随文练笔实践举隅
困扰宋庆龄一生的疾病
辛亥革命后的宋庆龄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