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一珂
看完朱煜老师的课,我想起一个词:归来。一直以来都关注着小语界的变化,终于欣喜地看到一种教师角色的归来。是的,就是这个词:归来!张艺谋曾经拍过一部电影,就叫做《归来》,而“归来”的意义绝不停留在字面意思上的“回来”“回归”。电影中的归来更多的是属于陆焉识个人灵魂的归来,对普通父女情感的原谅与救赎,对婚姻的回归与担当。归来,一片祥和、宁静。语文课正应该是一个人沉淀思想、栖息灵魂的家园,他应该是朴素的、安静的。在朱老师的这节课上,我们看到的不是华丽的表演,而是常规课的平实。教师着眼于三年级学生的身心年龄特点、智力水平、知识结构,基于对整个小学语文各个学段的整体把握,给教师展示的课例就是如何借助课文落实课标、落实训练点,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
朱老师的这节课给人的印象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真实、朴实、扎实。而这正意味着语文由公开课的华丽转向常规课的平实。同时,我们也看到朱老师对于学段目标的把握也是十分准确的。整个设计围绕着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分为三部分,扎扎实实地落实了词语教学的认读、书写和理解,把最终的落脚点放在了复述上,设计非常清晰,给老师做了很好的示范。教师对于教学目标应该有贯穿小学阶段通盘的考虑,甚至思考了小学与初中知识的衔接,才会有这样的设计安排。因为三年级仍属于第二学段的初级阶段,我看到朱老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字词的认读、识记和书写上,这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让学生在识记的过程中自主辨析,说出需要注意的地方,学生自己就发现了容易写错、记混的生字词语,包括运用叠词的好处等。第二学段中理解词语的方法,是朱老师在单元整合中的一个要点,那就是由言到意,再由意到言的一个循环往复,使学生言意兼得的过程。抽丝剥茧地来看看,这节课是怎样做到由言到意,再由意到言的呢?首先,教师抓住了可怕这一词,让学生到文中去找找相关的句子,这样就把词语的意思具象化了,这也是王崧舟老师常用的一个教学策略,叫做“举象”,这样词语就不再是简单的两个字,它就有了丰富的内涵,同时,也使抽象的词语更加具体化。虽然教师没有直言先概括,再具体的写作方法,但已达到了潜移默化地渗透的作用,这是由言到意的过程;接着教师对学生的指引并没有止步于书本,而是让学生联系日常经验,拓展想象,再用自己的话说说“可怕”的情景。这样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对于“可怕”这个词语的理解也就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这是由意到言的过程。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通常也会采用这样的教学策略,而且会在最后,再次回到朗读,感觉这样言意往复的过程认知更完整。
另外抓住文中几个关键性词语展开教学,也确实能够起到提纲契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真正实现长文短教、突出语用。其实,这一课引发的是我对教师角色更多的思考。
一、教师首先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的奠基人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基础学科,更是工具学科,没有字、词、句的积累,没有准确、流利的朗读,没有快速把握文意的能力,就谈不上知识的学习。诚然,语文学科肩负着人文的使命,文以载道,但假如没有工具性的支撑,实现人文性的教学就是一纸空谈。就如一个孩子刚刚蹒跚学步,你却想教他奔跑的技巧,教给他奔跑对于人生的意义,我想,还是言之过早了。小学阶段最不可忽略的就是语文的工具性,让学生掌握扎扎实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那么是不是人文性就不重要了呢?叶老一直强调语文学科,语用的重要性,而潘新和教授却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一书中大胆地对此质疑,他对语文的终极意义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把自己欲建立的理论范式称为“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教育范式”,也就是将语文教育的深层目标定义为为学生奠定言语人生、诗意人生的基础,引领学生借助语文走上自我实现之路,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借助言语追寻、确立人生之根本。
我曾为此深深苦恼,因为书中那些指引我的明灯,我却无法让它照亮孩子们的人生。只有到了高年级,我们才会有言语生命的共鸣。可是,细思量之下,孩童本就是太阳,又何须外来的光芒,我们就只管简单、只管踏实、只管小步慢行地引领着他们拾级而上,不必爬大山、趟大河。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符合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扎扎实实的东西,就是最好的教师。所以,我们不妨把高扬的人文大旗暂时放一放,适时的时候再拿出来,水到自然渠成。
二、教师要做课程制定者、教材编选者、作者的知音
教师不仅要能够解读教材,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更应该体会编者的意图,例如单元安排的意义、注意阅读的选文。以人教版的教材为例,在编排教材时,是有序列性的螺旋上升的,教师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时随意制定教学目标,就有可能导致该学习的没学习,不该学习的提前学习,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破坏教材的整体安排。教师还应该深入解读课标,按照学段安排,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学段目标。不然,纵使设计者的蓝图再宏伟,实施者不能领会,甚至是猴吃麻花——蛮拧,那就不能不说是中国语文教学的悲哀了!
每一位教者,在教学之前,首先都应该补上一课,从整体上把握课标,把握教材,只有宏观的认识改变了,才会带来微观的变化。
三、教师要做课程的设计者与实施者
陈大伟老师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学校的产品是课程》,我深以为是。那么课程由谁来开发、设计呢?只靠专家、权威,恐怕建造的只是美丽的空中楼阁,一线教师必须挺身而出,因为我们才是最了解学生的人,我们才是最了解当前教材问题所在的人。因为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实有很多老师已经走在了前面,他们已经率先成为了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者。
我们,不仅仅要做语文课程改革的见证人,更应该做语文课程改革的践行者。我们的学生,我们最了解。国家、地方、校本的三级设置,也是为了让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有更适于自己学习、发展的教材、课程。
语文教学的归来,首先应从教师思想认识的归来开始!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南马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