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老周
佛学造诣不输玄奘,大字不识却写了一部佛经
中国古代,自汉末至满清,董事层(皇室)和员工层(老百姓)一般都是笃信佛教的。而在管理层(即儒生,官僚阶层),却只对儒家的四书五经感兴趣,因为考试只考这个呀。不过,唐朝的慧能和尚,却吸引了更多的知识分子去关注佛法,研讨佛学。有意思的是,这个成功引起了古代知识分子注意的大和尚,却是个大字不识的文盲呢。
说起历史上最有名的和尚,可能就是三藏法师玄奘,西天取经,九九八十一难,再加上几个非人类的弟子,他想不红都难。比玄奘晚出生四十来年的慧能大师,在佛学造诣和佛法精进方面,却并不输玄奘,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浩如烟海的佛教大藏经,基本上全是印度人留下的遗产,谁也不会想到,一个没有上过学的中国汉人,也写出了一部佛经,《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这书名好长,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记录了吧,为了方便大家记忆,就简称为《坛经》。《坛经》不仅是中国人著述的唯一能被称为“经”的佛教典籍,差不多也是印度人之外唯一的一部原创佛经。
能够写作佛经的人,都有资格进阶到菩萨一级了,比如印度的龙树菩萨、马鸣菩萨、无著菩萨、世亲菩萨等。因此,慧能大师也是活菩萨,其圆寂后,肉身不朽,保留至今呢。
慧根直逼学霸,衣钵相传后南下弘法
慧能和尚出身于南方蛮族,父亲乃低级军官,享用朝廷微薄的俸禄,却又不幸早逝,令小慧能生活陷入困顿之窘境,也没钱上学,古时候又没有九年义务教务,看来,命运是靠不住了。不过,自在佛性,却不是努力读书就能够获得的,一定要经历累世累劫的修行。慧能虽没上学,却早已种下慧根,当听到路人甲谈起《金刚经》的内容时,竟无师自通,领悟了不少佛法要义。后来,他打听到这些理论都出自于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之口,便从广东北上至湖北黄梅,决心拜在弘忍大师门下。恭敬与谦虚,知足与感恩,适时听闻法,此为最吉祥。
慧能的起点太低,又系南方蛮族,在芸芸众“僧”里并不显眼。因此,他只能在寺院中做最外围的打杂事务,主要工作是舂米。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一刹那慧能进寺快20年了,除了舂米混口饭吃,他一点也没学到文化知识,不是他不想学,而是他没资格,没机会。弘忍也日渐衰老,他得从一大波弟子中挑出最具悟性最有慧根的那个弟子,成为衣钵传人,继承正宗佛法。
神秀,是公认的学霸,成绩好,劳动好,品德好,是远近闻名的优秀“学僧”,在业内人士的眼中,他也是弘忍大师的不二传人。五祖虽然倾心于神秀,但仍然要走选秀的流程。
五祖出了一道题:请各位学僧根据自己的体悟,谈一谈什么是禅?文体不限,字数不限。神秀和尚当仁不让,很快就把答案写在了院墙上,并匿名。偈云: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这四句偈子引起了众僧的巨大反响,纷纷前往观摹,吟诵,并赞叹之。慧能不识字,却也从别人那里听到了这二十个字,心里却不以为然,他有自己的答案。当然,慧能不识字更不会写字,于是就请了一位进庙朝拜的大居士,把他心中对禅的理解也写在院墙上。偈云: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讲的是万法皆空,四大皆空,跟禅宗经典《金刚经》里的名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弘忍大师一眼就看出了这两首偈子的作者分别是谁。一个是品学兼优、精研佛法的首席弟子,一个是胸无点墨却悟性极高的旷世奇才。如果挑选神秀做继承者,自然没有反对的声音,但神秀资质有限,怕是不能对弘法大业做出革命性的推动;慧能倒是千年难遇的一代僧才,却是个文盲,又没有任何光环加持,选他为继承者,怕是要引起内讧,造成教派内部纷争。五祖煞是挠头,漫无目的地在寺院内做布朗运动。
也许是机缘巧合,当五祖踱步到舂米房,看见慧能和尚正满头大汗地在干活,便问道:“墙上偈子是你的杰作?”慧能答曰:“是,大师!”两人又随便聊了点生活日常,五祖便走了。临走前,他在门上敲了三下。
这个梗,菩提老祖在教孙悟空的时候用过,慧能秒懂。当夜三更时分,慧能来到弘忍的禅房,恳请大师开示。五祖“BALABALABALA”对慧能一顿猛夸,然后脱下了身上的袈裟,慧能大吃一惊:“师父,您这是要弄啥咧?”五祖没理他,又默默地拿出他平时吃饭的家伙——饭钵,说:“这件袈裟和这个钵,从达摩祖师(印度高僧,中国禅宗创始人)开始就代代相传,老衲用了多年,今天就传给你了。记住,这两样东西合在一起,就可以证明你是我指定的接班人了。”衣钵传人这个词语,最初就是指的僧人之间的代际传承。为了避免在弟子中造成无谓的争斗,五祖决定让慧能离开本部,去别的地方弘法利生。在天亮之前,他亲自把慧能送上小船,嘱其渡江南下,回到广东。
和尚,你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
话说慧能一路风霜雨雪,颠沛流离,十余年间吃尽了苦头,终于来到了广东韶关地界。在一座寺庙跟前,他看见两个和尚在争论风幡运动的真相,一个和尚说,“看呐,明明是经幡在扭过来扭过去,肯定是经幡在动。”另一个和尚说:“这经幡,本身是静止的,是起风了,风带动了它扭过来扭过去的。”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慧能大师发话了:“不是幡动,不是风动,而是心在动。”这是非常典型的唯心主义世界观,认为世间一切表象都不过是你思维的结果罢了。想想也有道理,如果你两眼一闭与世长辞,这个世界于你而言,确实是完全不存在的了。慧能以后,禅宗特别强调内心思维的作用,强调顿悟,教义就是“明心见性,直指本心”,后世的王阳明受此启发,开创了儒家心学一脉。
两个和尚听了慧能的高见,立马顶礼赞叹,问道:“阁下就是传说中领受了弘忍大师衣钵的六祖慧能吗?”慧能答曰:正是贫僧。当地高僧、官僚闻讯,立即邀请慧能驻锡本地,开坛讲法,广收门徒。从此,禅宗在南方发扬光大,开枝散叶,蔚为大观,成为佛教各派系中最具思辨色彩的一门,不仅成功吸引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注意,甚至还深深地影响了日本、韩国等地的传统文化。
弟子法海(注意,这不是破坏别人家庭幸福的那个多事的法海,重名而已),联合部分慧根具足的师兄师弟,将六祖慧能的早年求法、拜师、流离等经历记录下来,又加上一些慧能的讲经说法,汇编成了《坛经》,成为禅宗僧人学习的重要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