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实证评价与障碍因素分析

2017-01-05 06:13周柳
山西农业科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四川省资源指标

周柳

(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1100)

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实证评价与障碍因素分析

周柳

(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1100)

以四川省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文献法和Delphi法构建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AHP法和变异系数法共同确定指标权重系数;最后,用灰色关联度法对2005—2014年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检验各项指标的障碍度。结果表明,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2014年综合评价系数是2005年的1.76倍,年均增长率为6.77%;经济与社会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2项分类指标对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推动作用明显;对2014年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阻碍最强的分类指标分别是资源减量投入(48.22%)和资源环境安全(19.27%)。并针对提高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一系列相关措施与建议。

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障碍因素;灰色关联度法

农业循环经济是在现有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下,运用循环经济方法实现农业生产活动低投入、低排放、高循环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既保障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系统安全,又提高了经济效益[1-3]。现代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重点关注产出最大化,农业生产活动不计资源、环境代价的开发已对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四川省农业发展需要尽快实现由传统农业向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

本研究通过对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评价,从宏观上掌握该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优势与不足,旨在为后续的一系列改进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进而推动四川省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1 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

1.1 理论回顾

美国思想家John B.Cobb[4]在其他学科关于生态环境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后现代绿色经济思想。国外学者最先提出了“生态农业”概念,并指出设计良好的运行机制有利于又好又快地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同时,农村基础设施等硬性条件的完善和农业生产活动主体素质等软条件的提升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关键[5]。国内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始于21世纪,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几点:一是关于推行农业循环经济必要性及农业循环经济内涵的初期研究[6-9];二是探讨农业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与发展思路,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中国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10-13];三是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证研究,学者结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共性和研究对象的特性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体系,找出研究对象的薄弱点,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与改进意见[14-18]。

1.2 指标体系构建

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组成专家小组依据“4R”原则[19],并结合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运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进行了3轮的评价指标比较、筛选和优化,最终构建出包含经济与社会发展(B1)、资源减量投入(B2)、资源循环利用(B3)和资源环境安全(B4)在内的4个分类指标,共由17项单项指标变量组成的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表1)。为了克服主观性、解决通用性差的问题,本研究采用线性加权组合法——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变异系数法(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method)相结合的方式综合确定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权重(表1)。

表1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 研究方法

2.1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

关联度是表征事物之间的关联性疏密程度,本研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研究。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的基本步骤:在收集到的研究对象的所有样本中,抽取各指标的最优数值组成参考数列,将其作为研究的关联度评价标准,通过计算确定各样本序列与该参考数列的关联程度,从而对研究对象各样本进行排序与评价。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2.1.1 确定研究参考序列以各项评价指标的实际意义为依据,选取2005—2014年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各项评价指标的最优值组成参考序列,记为x0。

式中,j表示第j项评价指标。当评价指标为正向指标时,x0j选取最大值;为负向指标时,x0j选取最小值。

2.1.2 数据无量纲化处理由于指标数量单位的差异,使得指标原始数据不具备可比性,因此,需要对样本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研究采用直线型无量纲化方法。

式中,xij′表示无量纲化后的数据。此时各项评价指标的最优值均等于1,即

2.1.3 计算关联度ξij计算第i个评价对象序列与本研究参考序列之间的关联性大小,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ξij表示第i个对象的关联度,Δij表示被评价序列与最优序列间的绝对差;Δ(max)和Δ(min)分别表示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的两级最大差和最小差;ρ为分辨系数,其作用是影响关联度分布区间的大小,ρ∈(0,1),本文取值ρ=0.5。

2.1.4 计算综合评价系数

式中,εi表示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系数;Ri为第i项分类指标权重;Wj为第i项分类指标中第j个单项指标权重。

2.2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障碍因素诊断

本研究以因子贡献度(Factor contribution)、指标偏离度(Indexdeviation degree)和障碍度(Obstacle degree)作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约束因素评判标准。具体过程如下。

式中,Uj表示因子贡献度。

式中,Vj表示指标偏离度;aij′为各单项指标的标准化值,该标准化值采用极值法求得。

正向指标:

负向指标:

式中,aij为单项指标原始值;maxaij表示单项指标最大值,mixaij表示单项指标最小值。

式中,Mj表示第j个单项指标障碍度;第i项分类指标障碍度为Bi=ΣMj。

3 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证研究

3.1 数据来源与评价结果

本研究根据表1构建的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参照《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和《2015年四川统计年鉴》获取并整理研究相关原始数据。利用公式(1)~(8),经计算,求得2005—2014年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与分类指标评价结果(表2)。

表2 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系数

同时,根据评价结果得出2005—2014年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变化趋势图(图1)和分类指标变化趋势图(图2)。

3.2 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2005—2014年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结果和变化趋势图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得出,2005—2014年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综合评价系数由2005年的0.461 7上升至2014年的0.812 1,2014年的综合评价系数是2005年的1.76倍,年均增长率为6.77%(图1)。

由图1可知,四川省2005—2014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2005—2008年为缓慢上升阶段,4 a的时间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仅上升了0.090 5,发展缓慢;2008—2009年为明显下滑阶段,2009年农业循环经济水平相比于2008年不升反降,甚至低于2007年发展水平,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四川2008年遭遇了大型自然灾害,2009年处于修整与恢复时期,因而致使发展倒退现象的发生;2009—2014年为快速上升阶段,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逐步完成灾后重建并实现了大幅度增长,于2014年达到历年最高值0.812 1,相比于2005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增长率高达75.89%。

图2展示了4项分类指标在2005—2014年期间的变化情况。从图2可以看出,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源循环利用2类指标呈稳定持续上升态势,同时,资源减量投入和资源环境安全2类指标则相对有较大的浮动,其中,资源环境安全指标上下浮动尤为显著。

经济与社会发展分类指标属于正效应指标,指标值越高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明显。2005—2014年四川省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呈持续上升态势,2010年后上升势头强劲,年均增长率为12.86%;四川省单位面积农业GDP产值总体保持平稳上升,2010—2012年增长迅速;四川省农民纯收入在2005—2014年实现逐年增长,虽2009年绝对增长值相对较低,但依旧保持上升状态,农民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四川省粮食单产2005—2014年增量有限,并在2006年出现减产现象,于2009年才恢复到减产前2005年粮食单产水平;四川省单位畜禽产品率呈小幅波动状态,产品率基本稳定在2.530 9~3.387 2元/kg。四川省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引导下,加大了资金和技术投入力度,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单位面积农机总动力由2005年的2.316 8 W/m2增至2014年的4.302 7 W/m2。总的来说,经济与社会发展为推动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资源减量投入分类指标属于负作用指标,即指标值越小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越有利。化肥施用量2005—2012年逐年增加,2013—2014年则呈现减少趋势;农药使用水平整体变化不大,近年稳定于0.006 0~0.006 6 kg/hm2,在2010年达到峰值,之后农药使用水平逐年降低;农膜使用水平由2005年的0.009 7 kg/hm2上升至2014年的0.013 3 kg/hm2,其中,2010年增幅最大,说明随着四川农业的发展对农膜的需求和使用量加大;农业柴油使用水平在2006年大幅增长后相对平稳,农业柴油使用水平的提升与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农村用电强度逐年递减,并且在2012年出现最低值,表明农村节能水平实现了一定水平的提高。资源减量投入分类指标中除农村用电强度之外的各单项指标均呈现上升趋势,导致资源减量投入对四川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力较弱。

资源循环利用分类指标展现地区农业生产中资源的重复利用程度,属于正效应指标,即指标值越大,表明地区农业资源重复利用程度越高。四川省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始终保持稳步上升,2005—2010年发展相对缓慢,2010—2014年属于快速上升期。由于四川省加大农业技术支持,推动了资源利用率和新型能源普及率的提高,直接表现为2014年化肥有效利用系数是2005年的2.62倍,沼气池数量是2005年2倍。复种指数出现小浮动,由于土地资源有限性的限制,总体变化不大。资源循环利用指标在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下对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资源环境安全分类指标属于正作用指标,体现地区资源约束与环境形势的基本状况,指标得分越高,表明地区资源环境越好,越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四川省资源环境安全指标值起伏波动大,于2008年达到峰值后迅速下滑,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四川省自然灾害抗灾能力较弱。四川省响应国家“退耕还林”号召,积极推进农村科技创新,省域内森林覆盖率和有效灌溉系数均实现提升;但由于四川地势多变、地理构成复杂,导致其自然灾害多发,对抗灾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四川应重点提高自然灾害的预测与预防能力,保证第一产业的生产安全,从而有效提升资源环境安全对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力。

3.3 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诊断结果分析

以四川省2014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情况作为研究样本,按照式(9)~(13)进行指标障碍度检验。

3.3.1单项指标障碍度分析根据计算结果对单项指标障碍度进行排序,最主要的障碍因素指标依次为:农膜使用水平、农业柴油使用水平、自然灾害抗灾率、化肥施用强度、人均耕地面积、复种指数、农药使用水平、单位畜禽产品率、农村用电强度和粮食单产(表3)。排名前10的障碍因素中,社会与经济发展占2个,资源减量投入占5个,资源循环利用占1个,资源环境安全占2个。由此可见,社会与经济发展、资源减量投入和资源环境安全是2014年四川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最集中的障碍因素。障碍度排名前5的指标中有3个属于资源减量投入,说明四川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素投入与生产力水平匹配度较低,生产要素未得到充分利用;资源环境安全指标排名也靠前,说明四川在抵御自然灾害和保护农业生态系统方面基础较为薄弱。

表32014 年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障碍因素排序

3.3.2 分类指标障碍度分析为了更加深入和直观地解析2014年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本研究进一步计算了分类指标障碍度,其详细结果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对2014年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阻碍最强的分类指标是资源减量投入(48.22%),其次为资源环境安全(19.27%),经济与社会发展(3.1%)和资源循环利用(5.2%)2类指标对其产生的的负效应较弱。说明四川省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一是要重点关注资源减量投入的相关问题,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生产要素利用率,实现生产要素效用最大化;二是要在保证农业生产活动正常运作的同时,维护并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不断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4 政策建议

在上述研究的支持下,为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4.1 推进资源利用节约化,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

首先,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于传统农耕模式要吸其精华,弃其糟粕,积极宣传和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其次,科学评估四川各地区资源禀赋、气候特点、产业基础等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等因素,根据地区特点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努力实现源头资源减量化,从根本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三,根据生产力与实际种植情况,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农膜等,推广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使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4.2 构建循环产业链接,提升农林废弃物处理资源能力

一是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积极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促成农林牧渔业间的有机结合,形成多种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畜(禽)、鱼、粮、菜、果、茶协同发展;积极构建复合型循环经济产业链,大力支持农产品精加工和深加工,带动食品加工业发展,在现代物流产业的支持下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市场化,形成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二是提高农村生活、农业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率,一方面,尽量减少生活和生产各个环节的废弃物产出;另一方面,根据废弃物性质和可利用价值进行回收与分类后投入处理系统,最大化发挥其剩余价值,实现废弃物资源化、规模化、产业化、高效化利用,最终实现农业综合效益提升。

4.3 加大政策扶持,强化科技驱动

首先,建立和完善符合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的节能减排、质量检测等相关政策制度和规范标准,为后续相关工作的良性运行奠定基础。其次,成立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针对实施中出现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予以重点关注,探索高效解决办法,为省内其他地区提供参考性方案。第三,加大科技投入,积极研发和推广关键技术与新型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建立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机制,实现农业生产活动与农业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最后,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建立集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的综合性农业服务机构,为农业生产主体提供培训、技术咨询与指导、农业公共信息等服务,对困难地区实施重点帮扶。

[1]黄贤金.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81-188.

[2]Westerman P W.Management considerations for organic waste use in agriculture[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5(3):345-374.

[3]迟春洁,蒋景楠.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内容和构建思路[J].技术经济,2006,25(2):5-8.

[4]John B Cobb.Sustainability:Economics,Ecology,and Justice[M]. Eugene,Oregon:Wipf&Stock Publishers,2007:27-36.

[5]CheungS H,Beck J L.Bayesian model updatingusinghybrid monte carlo simulation with application to structural dynamic models with many uncertain parameters[J].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Asce,2009,135(4):243-255.

[6]胡习斌,翁伯琦,程惠香.试论农业循环经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保护[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4):55-57.

[7]尹昌斌,唐华俊,周颖.循环农业内涵、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27(1):4-8.

[8]刘慧娥.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7(3):26-28.

[9]李伟.农业循环经济理论与发展生态农业的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4):141-143.

[10]刘佳奇.日本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及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5,36(8):105-109.

[11]郑学敏,付立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0(3):81-85.

[12]杨培源.根植与超越:基于传统农业生态化实践的循环经济构建[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5):198-201.

[13]马同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利用模式与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10):1128-1130,1136.

[14]辛阳,周晓梅.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评价[J].南方农业学报,2013,44(7):1220-1224.

[15]单忠纪,翟绪军,黄平平.基于PPC模型的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J].农业技术经济,2014(2):114-119.

[16]毛晓丹,冯中朝.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障碍因素诊断[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5):597-601.

[17]张明.基于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的山西新农村建设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07,35(8):82-85.

[18]徐磊,赵虎.以循环经济理念支撑浙江生态农业建设[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6):3-6.

[19]高旺盛.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循环农业科技创新之路[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2):129-134.

Empirical Evaluation and Obstacle Factors Analysis o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 in Sichuan Province

ZHOULiu
(College ofBusiness,Hohai University,Nanjing211100,China)

This paper takes Sichuan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Firstly,the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 Sichuan province is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combing literatures and combining with Delphi method. Secondly,the weight coefficient of index is jointly determined by using AHP method and variation coefficient method.Finally,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 in Sichuan province is evaluated from 2005 to 2014 by grey correlation degree method,and the obstacle degree of each index is tes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level of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 in Sichuan province shows a rising trend from 2005 to 2014 with an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6.77%,and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coefficient in 2014 is 1.76 times in 2005.The strongest hinder index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 in Sichuan province in 2014 is the factors ofresource reduction investment(48.22%)and the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ecurity(19.27%). And a series ofrelated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strengthen the agricultural competitiveness ofSichuan province.

agricultural recyclingeconomy;evaluation indexsystem;obstacle factors;greycorrelation degree method

F327

A

1002-2481(2016)09-1372-06

10.3969/j.issn.1002-2481.2016.09.35

2016-05-15

周柳(1992-),女,湖南岳阳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和区域经济学。

猜你喜欢
四川省资源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最新引用指标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