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运辉 王日星 周四萍 周晓舟
(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广东 广州 510080)
·社区护理·
家属参与社区老年人应急救护培训的效果观察
苏运辉 王日星 周四萍 周晓舟
(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广东 广州 510080)
目的 了解家属参与的社区老年人应急救护培训的效果,探讨行之有效的社区老年人应急救护培训模式,提高社区老年人参与培训的依从性和有效性。方法 在广州市农林社区选择老年人200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有家属或其他照顾者一起参与培训学习,两组均进行为期6个月的综合干预,包括动画网络互动学习、急救知识大讲堂、多媒体教学、现场讲授与练习等。培训后对两组的应急救护知-信-行改变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家属参与在社区老年人应急救护培训中的作用。结果 在应急救护知识改善程度、自我评价急救技术掌握情况及遇到紧急情况时将“采取急救措施”作为首选行为等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属的参与在社区老年人应急救护培训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家属; 老年人; 应急救护; 社区护理
Relatives; The old; First-aid; Community nursing
我国院前应急救护培训模式与发达国家比有较大差距。在我国院前应急救护培训中,社区应急救护培训占有重要位置。在国外社区急救知识培训包括社会公众培训和心脏病患者家属培训等。许多研究者已建议对冠心病家属成员及老年人进行CPR培训。据文献[1]报道澳大利亚昆士兰在社区居民的急救培训中,针对社区的高危人群、重点人群(老年人)开展基本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美国社区也不定期举办老年人自救互救的知识讲座和示范性教育。据Brennan研究[2]报道在以往社区公众CPR培训中,只有18.5%的受训者是和心脏猝死高危人群居住在一起的,其他大部分受训人员较少遇见心脏猝死事件的发生。流行病学调查[3]发现心脏猝死通常发生在60岁左右的老年人,老年人作为心脑血管慢性病的高危人群,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尤为重要。使老年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也服务于自己。我国针对社区老年人急救知识培训方法和培训效果的研究鲜见报道。老年人作为社区培训的重点人群和疾病发生的高危人群,他们的健康问题涉及社会、家庭和个人等多个层面。为了探索行之有效的社区老年人应急救护培训模式,我院为广东省应急救护培训基地,于2014年6-12月对广州市农林社区200名老年人进行了一系列院前应急救护知识培训,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12月在广州市农林社区选择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长期居住在该社区。(2)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3)年龄60~75岁。(4)有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能独立完成填写各种调查表格。(5)自愿参加本研究者。排除标准:(1)生活不能自理,行动不便者。(2)精神疾病患者。(3)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者。(4)有理解或阅读障碍者。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社区老年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比较±s) 例
1.2 调查问卷 本研究采用卢根娣等[4]以“知-信-行”的健康教育模式为框架编制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1)知:急救知识及技能掌握状况12个条目,主要是了解研究对象急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情况。(2)信:对研究对象急救水平掌握情况的自我评定2个条目、个人受训态度5个条目、个人受训期望4个条目。(3)行:对研究对象紧急情况的处理水平2个条目、获得急救知识的方法4个条目。问卷各维度重测信度0.815~0.863,内容效度较好[4]。
问卷调查者进行过统一培训,包括调查程序的设定、问卷作答的主要方式,在进行问卷调查时可保证被调查者不受调查者和家属的影响,保证其调查的客观性。
1.3 方法
1.3.1 分组及培训 观察组即家属或其他照顾者(可为夫妻、子女、兄弟姐妹或其他照顾者)参与组,对照组即非家属参与组。观察组及对照组均接受为期6个月的综合干预,包括先提供知识性强、趣味性高、适应性广的应急救护动画网络互动平台自行进行网络的互动学习,进行急救知识大讲堂1次,对两组人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救护》教材为蓝本)进行讲授与练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情景演练及相同的应急救护培训内容,两组都由相同的人员负责培训。派发我院制作的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应急救护知识折叠单张宣传册及我院自行拍摄的《急性中毒和院外事故》、《创伤救护》、《心肺复苏》三部教学视频资料,3个月和6个月时电话随访干预各1次,同时答疑。6个月综合干预后就各组人群对应急救护知-信-行的情况再次进行调查,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培训前后及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对应急救护知-信-行的改变情况。
1.3.2 急救知识大讲堂 内容有常见急症、意外伤害的救护,包括如何拨打急救电话,心脑血管急症、气道异物梗阻、煤气中毒、低血糖、跌倒、烧烫伤、触电、台风、中暑、猫狗抓咬伤等的快速判断和紧急处理。
1.3.3 示范练习和情景演练 内容包括心肺复苏、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气道异物梗塞的处理。
2.1 两组社区老年人培训后急救知识知晓情况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社区老年人培训前后急救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例
2.2 两组社区老年人培训后对自己基本急救技术了解程度的评价比较 见表3。
表3 培训后两组社区老年人对自己基本急救技术了解程度的评价 %
2.3 两组社区老年人培训后遇到紧急情况时的行为选择比较,见表4。
表4 遇到紧急情况时社区老年人的首选行为 %
3.1 家属参与的社区老年人的应急救护知识培训,更有利于提高老年人学习的质量 由表2可见,家属参与组应急救护知识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提示家属的参与对社区老年人学习行为的建立、坚持和管理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家属或其他照顾者参与到老年人应急救护培训中,相当于临床的家庭治疗,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y)[5]是兴起于20世纪中期美国心理治疗界的一种整体论治疗方式,它以整个家庭为出发点,从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和互动方式中寻找个体心理问题的根源,它强调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影响、督促和鼓励在治疗中的作用,为行为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方法。成员之间如何互相理解、如何相互配合等都需要家庭成员的支持、监督、帮助和鼓励。家属的参与能给予社区老年人心理上的强大支持,让社区老年人感受到家属的关爱和支持,在意志力薄弱时,能够得到家属及时的支持和鼓励,有利于不断督促和帮助社区老年人克服困难。
3.2 家属的参与能提高社区老年人自我急救技术的评价 由表3可见,家属参与组的社区老年人完全掌握心肺复苏、止血、包扎、伤口固定、伤员搬运和常见紧急处理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应急救护技能操作性强,如心肺复苏、止血、包扎、伤口固定等,特别注重实际操作,所以需要不断多次的学习和练习。家属可以作为模拟的对象,操作练习时可以互相配合和指导,能更好地防止操作变形和不规范和提高操作的熟练程度等。社区老年人作为发生意外的高危人群,也是家庭中关注的重点人群,所以作为家属不管是作为夫妻、子女,还是其他照顾着,都很希望也很乐意参与应急救护培训。社区老年人急救技术操作越规范熟练,再加上急救知识得到改善,自信心就越强,自我急救技术的评价也就越高。
3.3 家属的参与对社区老年人的急救行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由表4可见,遇到紧急情况时观察组有56%社区老年人将“采取急救措施”作为首选行为,而对照组一半以上的社区老年人将打急救电话作为首选行为,只有34%的社区老年人将“采取急救措施”作为首选行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高于唐文玲[6]的调查中的47%,这一结果也符合知-信-行理论,即知识的提高是行为转变的前提[7],而在改变社区老年人学习行为的过程中家庭是主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家庭是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场所,家属的共同参与有利于不良习惯的矫正[8]。有研究[9]报道:老年人首次发生胸痛不适时,会采取等等看再说的态度导致延迟就医,急救行为的改变也包括老年人自己出现紧急情况的正确急救处理,也包括当有需要的时候,大家能及时采取急救措施,这些自救互救的行为改变能有效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心搏骤停的患者出院存活率的地区差异有5倍之多其原因关键是社会公众对CPR是否认识和掌握,它会为院前急救人员到达现场进一步救治赢得时间[10]。研究结果中遇紧急情况“不予理会”的两组均有2名,分析原因可能社区老年人考虑到社会因素,与不敢施救和怕惹麻烦的心理有关。
本研究通过家属参与社区老年人院前应急救护培训的方式,能更好地激发社区老年人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培训效果,使社区老年人应急救护知-信-行得到明显改善,增强老年人自救互救能力,保障社区老年人生命安全,减轻个人、家庭、社会的经济负担。
[1] 陶丽丽,陈志海,张骁骁,等.澳大利亚昆士兰紧急医疗服务体系考察报告[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6):560-562.
[2] Brennan RT,Braslow A.Are We training the right people yet?A survey of participants in public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lasses [J].Resuscitation,1998,37(3):21-25.
[3] 鲁玲玲,邓思海,杨丽娟,珠海市院前猝死现状分析和急救干预[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5):21-22.
[4] 卢根娣,蒲晓煜,席淑华.社区服务人员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现状及需求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0,25(21):89-90.
[5] 王丽芳,由天辉,陈垦,等.家庭治疗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情况及饮食行为的干预效果[J].广东医学,2014,35(10):1634-1636.
[6] 唐文玲,张娇,张荣,等.社区居民应急救护知-信-行现状调查[J],安徽医学,2014,35(3):380-382.
[7] 万巧琴,李飞颖.家属参与和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相关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3):159-161.
[8] 6Murphy HR Wadham C,Hassler-Hurst J et al.Randomized trial of a diabetes elf-management education and family teamwork intervention in adolescents with type 1 diabetes J[J].Diabet Med,2012,29(8):249-254.
[9] 宋剑平,林剑靖,鲍向英,等.不同特征的社区人群对急性心肌梗死认知的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6):516-518.
[10] 黄慧,胡玉冰,黄承芳.心肺复苏新指南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应用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6):564-565.
苏运辉(1970-),女,湖南浏阳,本科,副主任护师,护士长,研究方向:急救护理
周晓舟,E-mail:zhouxz@126.com
R473.2
B
10.16821/j.cnki.hsjx.2016.06.025
2015-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