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项求和法》探究式课堂解题教学案例

2017-01-04 17:41张盛冬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6年11期
关键词:偶数错误探究

张盛冬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30-01

数列是高中阶段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也是高考中的必考内容。 本节课是高三复习课《数列求和》的第二课时,主要练习并项求和法。从开始的教学设计到教学的实际实施都以学生探究为主体的思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为导向,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把握学生学习特点,合理制定教学计划

笔者任教文科班级,班级学生对数学兴趣不足,缺少信心。在思维特点上,以机械积累为主,解题时往往是模仿,缺少主动探究精神。针对这一特点,笔者在实际教学时,尽量给学生创造自我探究的条件,体验探究成功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鉴于此,笔者制定如下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会利用并项求和法进行数列求和。

能力目标: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和探究意识。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形成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

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片段1、提出问题,鼓励探究

师:已知an=(-1)n(4n-1),求数列{an}的前10项和。

很快,学生得出了正确的答案。

师:已知an=(-1)n(4n-1),求数列{an}的前n项和。

学生开始沉默,都在等待老师的解答。

师:大家不要着急,仔细想想,求和先研究数列的什么呢?(学生回答“通项”。)

生1:我发现这个数列,正负间隔,奇数项和偶数项分别成等差数列,所以我想分别求奇数项和偶数项的和。

师:很棒,生1给出了很好的做法,我们可以试一试。(尽管生1并没有给出最好的解法,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肯定学生做法并逐渐引导。)

师:大家还有不同想法的吗?

生2:刚才我求前10项和时,并没有像生1这样求,我发现第一项加第二项等于第三项加第四项的和,以后都有这一特点。

师:不难发现,生1的方法就是上节课复习的分组求和法,如果大家给生2的方法起个名字,可以叫什么?

教师稍停顿一下,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体会并总结出这就是并项求和法。接下来,给出引导和鼓励,如“你是怎样发现可以并项求和这一特点的?”“其他同学有什么想法?”“大家觉得他说的对吗?”“你们能把刚才的做法都实践一下吗?”

解决了思路的问题,学生纷纷动笔计算起来,显然求和时要讨论n的奇偶性以及计算时项数会出错,但是教师没有提醒学生,希望学生在计算中出错,错误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希望学生通过练习自己探究。

片段2、趁热打铁,逐层推进

教师走下讲台,观察学生计算情况,总结学生方法、计算中的典型错误及优秀解答。

师:我发现同学们的做法很棒,几乎都给出了答案,原来大家只要积极思考,同学们个个都很厉害啊,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

学生们都感觉做得很好,所以举手的同学较多,教师特意请典型计算的几个同学走上讲台,实物投影展示成果。通过这一环节,学生热情高涨,发现错误并能够自我纠正,常常是站在讲台上的同学讲解出错时,下面的同学迫不及待的要展示自己的做法。看到大家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师由衷的感到高兴。学生发现求和时必须讨论n的奇偶性,解决了分组求和法中的项数问题,体验了并项求和法的优点。教师随机给出典型例题,强化并巩固并项求和法。如:①a1=1,an+ an+1=3n,求数列{ an }的前n项和;②an=(-1)nn2,求数列{ an }的前n项和。

片段3、热情高涨,自我总结

这一环节,教师设置如下问题:

①通过这节课,大家对求和有什么体会?

②数列具有什么特点时使用并项求和法?

③求和时该注意什么?

④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3:当数列正负间隔时,可以考虑使用并项求和法。

生4:我们今天都是两项并一起,公式是

Sn=(a1+a2)+(a3+a4)+…(an-1+an),n为偶数(a1+a2)+(a3+a4)+…(an-2+an-1)+an,n为奇数

生5:求和时应该讨论n的奇偶性,注意项数问题。

生6:老师,上面的公式可以简化,当n是偶数时更好求,所以公式可以简化为Sn=(a1+a2)+(a3+a4)+…(an-1+an),n为偶数Sn-1+an,n为奇数

生7:我知道了,其实并项求和法不需要求通项,因为当n为奇数时,Sn=a1+(a2+a3)+(a4+a5)+…+(an-1+an)

学生们发自内心的赞叹,不约而同的鼓起掌来!

三、课堂还给学生,探究事半功倍

通过本节课堂,笔者有以下思考:

1.更新观念,尊重学生

传统的课堂解题教学,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教师会把解题思路及方法教给学生,甚至会把学生在做题时可能出现的错误一并讲解。但是,学生往往在考试时又会出错。有的教师又气又急,我上课都讲得很清楚了,为什么三番五次出错呢?殊不知,正是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教坏了学生。我们的学生只会被动接受,遇到题目不会自我思考,总是会在大脑中提取类似题目进行模仿,甚至给学生自习课时,学生只会做题目,不会做的题只会等待教师讲解,这在文科生中尤为明显。当然,也有很多的教师明白“满堂灌”的弊端,可是又不敢把时间还给学生,经常听到教师的抱怨,如“这种题不讲学生不会啊,不讲完不成教学任务啊,别的班做了那么多试卷,我要是不做,考到了怎么办,没时间给学生探究啊”。事实上,教师是课堂的启发者,引导者,学生则是探索者,教师不能吝啬时间,把课堂交还给学生,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带领学生认真的探究一道题,就会解决一类题。

2.引导探究,激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循着科学家的思维历程亲身体验,探究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适时地让学生大胆做出设想或猜测,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思考、讨论和争辩。在讨论过程中相互比较,找出各方法之间的异同。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充分暴露科学思维,使学生不仅能从中获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同时,教师还要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生活的实际问题来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给学生留下宽阔的思维空间,并激发学生对寻求知识的兴趣。

3.巧用错误,探究内涵

有位社会心理学家曾说过:“我们期望学生犯错误,因为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便可争取明天的成功。”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本就应该在不断地探索中进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各不相同,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很正常的,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正确对待并巧妙、合理地利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这一教育资源,从学生的现实学习中选取错例,充分挖掘其中的智力因素,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机制灵活地处理学生的错误,并以此为契机,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审视问题的角度,帮助学生找出错误的根源,顺应学生探究知识的内涵,全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

4.归纳总结,升华课堂

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归纳总结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其作用与效果远超过导入和过渡,有时甚至不低于讲解、演练。数学教师应在课堂任务的终结阶段,引导学生对知识与及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再认识、再总结。现在中学数学课堂肩负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功能。教师应理解课堂总结的价值,注意总结过程中的事项和方法,充分发挥归纳总结的功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的内容,增强对知识内容的掌握和记忆,提高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使课堂教学不仅局限在课程内容上,达到升华课堂教学的目的。

猜你喜欢
偶数错误探究
在错误中成长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谈“奇数与偶数”的教学处理
“怒”与“努”
“浮”字等
可爱的错误等
抓住数的特点求解
有多少个“好数”?
奇偶性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