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李 申毛毛
企业如何采取有效的人才培训方式,提升培训的有效性,破解新常态下各种困难和问题,唯有以新的思路、新的视角有效应对新常态下的风险挑战,积极寻求适合“新常态”的培训提升之路,方能为企业人才培养注入持久动力。
一、传统培训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培训已经不能胜任内部人才培养的重任,现实中“赶羊群式”培训、“工学矛盾”、为了完成培训任务而培训等现象屡见不鲜,以课程面授为主,并辅以各种衍生方式的传统培训在履行使命的时候已显得力不从心,培训部门被事务性的工作耗费了的大量精力,一肚子苦水。员工认为这些培训课程与提高技能、个人发展和升迁没什么帮助和必然联系,兴趣和参与度低。这样的培训显然就失去了培养内部人才的作用和支撑业务的功能,其结果也就与企业培训的初衷产生了严重的背离。究其原因就在于:
(一)企业主观上想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技能和知识,但客观上由于缺乏针对性、和业务结合不紧密的培训课程,不能给素质不断提高、生活在网络中的员工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同时,培训管理者自身能力素质不高,对职工培训理论认识不够,培训方向不明,不能结合工作要点设置培训内容,培训方法手段不灵活,培训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培训内容脱节、方法僵化等问题,自然会导致职工学无所用,兴趣不高,使培训停滞在形式层面。
工学矛盾解决的不好。职工整天忙于工作,难以将其组织起来进行系统的培训和业务演练,不考虑工作状态,甚至是在工作紧张繁忙时组织学习,职工也难以集中精力,也就达不到培训效果。
教员队伍能力素质不高,与人才培养要求差距较大。一是在岗培训中作为教员的职工,虽然在技能方面有专长,但缺乏教学技巧,理论知识水平偏低,在培训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缺乏深度、广度,不够透彻,效果并不是非常好。二是有些专职教师本身的知识更新,业务进修和技能培训不够。三是能够进行理论讲授课的教师多,能够进行技能、现代新知识讲授的教师偏少。
员工群体发生改变,90后员工已步入职场,新生代员工主体意识已经觉醒,要用平等方式对待,尊重员工的个性特点,呆板僵化的填鸭式教育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企业培训培训模式变革已刻不容缓。
二、新常态下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
(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营造学习氛围
从培训到学习跨越的基础和前提首先是企业高层的共识,在这个共识下来打造企业学习型文化,企业中高层要在学习上起表率作用,并在制度、用人政策、利益分配等机制上唤醒和维护员工的学习动力,形成一种学习的企业氛围。
(二)制度约束与激励双管齐下
搞好培训工作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考核制度。可将各单位培训工作列入公司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并纳入公司经济责任制进行考核,使“各个单位有考核,人人头上有指标”;定期开展培训评优评先工作,可根据实际情况按月度、季度、年度开展评优评先;及时落实奖励制度,对表现优秀的个人或单位及时兑现奖励承诺;建立培训与工资、晋升挂钩的长效激励机制,真正让培训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三)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创新培训模式
新常态下培训学习与传统培训最大的区别在于互联网手段的运用,成人学习是一种泛在学习,所以企业学习的形式也应该呈多样性,除了课堂培训、企业在线学习、师徒制、研讨会、案例分析、轮岗等外,还可以将网站、社交产品和互联网工具嵌入企业学习中,企业应充分认识“互联网+培训”的重要意义,及时选择符合企业特点和学习设计思路的平台,将会使学习活动变得多样和便捷。
(四)构建企业培训知识体系建立知识管理系统
公司培训部门应有计划、有政策地聚集内部知识,形成知识库,做好知识管理。如针对安全、工艺、设备、技术创新等领域,让具备专业知识的员工定期授课,将授课录制成视频,上传公司内部学习平台,形成共享的资源。
(五)打造企业自己的培训师
拥有自己的内训师必将是企业未来培训的方向,内训师一般为企业内部各个领域中较为优秀的员工,对企业内部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好的经验较为了解,因此,其培训课件、案例更能贴近企业实际,也更能被员工接受,同时,内部师队伍的建设还有助于企业节省培训成本,可在企业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型文化。
(六)摆脱“工学矛盾”让工作变成学习
培训应关注的是员工胜任力实实在在得到提升。新常态下,员工追求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提高职场含金量,就会主动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的能力,从而赢得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相信每个有进取心的人都有学习的愿望和方向。
在新常态下,用最小人力成本获取最大人才回报的时代显然已经过去,企业在培训方面的投入是必须的,也是会获得超值回报的。企业培训工作不仅是观念的更新,更是企业内部培训体制的变革,同样,作为员工,要想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增值自己,只有终身学习,除了积极投身到公司的学习体系外,还要在体系外自主学习。员工的成长不是企业应该背负的责任和义务,长期的趋势将是——企业将由“培训者”变成“选拔者”,形成一种更为丰富的人才供应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