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思雨
“一般而言,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和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并为大多数民族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信念、价值观和道德的总和。”也正是由于民族精神的存在,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更应该不断创新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路径。
一、完善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机制
(一)完善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领导机制
领导机制能够明确的指出谁是领导者谁是被领导者。也就是说能够区分出不同人物之间的不同职能,使大家能够分工合作,各尽其职,从而达到科学培育与管理的目的。在高校校园中,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各个部门分工合作,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在面对重大问题时,往往采用集体会议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发挥领导人的领导力和决策力,当然并不是说实施专制型的领导。同时也学校也会把一部分职权下放给各个学院,使他们能够根据本学院的特点制定出不同的方案,调动全院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良好的民族精神培育的氛围。
(二)完善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保障机制
为了确保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制定相应的措施为其提供保障。保障措施主要有制度保障、队伍保障和物质保障。制度保障就是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保障民族精神的培育能够有效率的进行。队伍保障就是通过提高高校组织和队伍建设,增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实效性。当然队伍建设不仅包括师资力量,还包括党员干部建设和学生干部建设,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物质保障就是“加大对民族精神培育工作的物质保障,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经费、宣传经费、考察经费以及教育工作者与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经费,解决高校教育工作者进行民族精神培育工作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大胆、放手进行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工作。”
(三)完善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反馈机制
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必须不断进行交流,改进教育者的方式和方法。而要想改进这种教育方法就必须及时对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和认同程度进行反馈,才能够对症下药,不断改进。如果信息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沟通,那么很有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因此,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信息反馈机制的建立,能确保民族精神培育工作整体运行而畅通无阻,使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实践反馈回来的信息,及时分析、思考、研究、继续或重组民族精神培育的运行方案,提出培育工作意见,确保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工作的运行,并取得成效。”
二、探索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新方法
(一)搭建网络教育平台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网络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应用媒体。互联网为信息、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条更好的途径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所以,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这一历史性课题,自然不能脱离互联网这一重要载体。占领互联网新阵地、建立新的网络教育平台,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已经成为我们战胜西方思想侵蚀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我们在搭建互联网教育平台时要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精神,积极推进红色文化教育,保障大学生精神领域的纯洁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有效地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二)增进隐性教育环节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面对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需求,其活动方式和思想状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传统的依托课堂进行的显性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需要。这就要求学校采取一种新的教育方法,也就是隐形教育的方式去提高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实效性。所谓隐形教育方法就是通过渗透、陶冶等方式使同学们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将民族精神内化于心。具体来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多样的校园文化环境等都有助于良好的民族精神的形成。
(三)重视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主要途径,如果高校能够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民族精神融人其中,让学生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自觉地接受民族精神的洗礼,这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能力,更是为社会主义民族精神的培育提供了一条崭新的路径。所以高校应该积极开展各种有助于民族精神培育的社会活动,例如青年志愿活动,红色旅游活动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同学们学到课堂上所没有的知识,更使其深刻的了解了我国的国情、民情,增加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同时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也是增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一种新方法。高校可以立足本地或者周边地区的有利资源,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将该地区变为学生参观、学习的实践基地,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能够增进大学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理解和认同。
三、发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在作用
(一)发挥大学生在民族精神培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主体性作用,就是要求大学生在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内因起决定作用,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过程中也是这样,不仅仅要依靠社会、家庭、学校等外在力量,更要发挥大学生的内在力量,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出完善的民族品格。而且民族精神作为一种内在力量,只有在真正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停留在知识层面,最重要的是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使大学生能将民族精神内化于心,从而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实现其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目的,也就是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民族精神培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
(二)发挥大学生在民族精神培育过程中的引领作用
“大学生是一个高素质的人才资源,是接受新生事物的中坚力量。他们作为新生事物的代表,作为时代精神的体现者,始终以领先者的姿态活跃在民族精神培育全过程。在他们当中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不仅仅是培养他们自觉地运用民族精神指导、规范、激励自身的思想、意志和行动,从而成为祖国、民族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是为了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自身规范的言行在全社会营造和谐氛围,推动全社会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从而有效地发挥大学生在民族精神培育过程中的引领作用。”
(三)发挥大学生在民族精神培育过程中的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主力军,不仅要发挥自身对于国民教育的引导作用,更要以身作责,发挥模范带头的示范作用。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一些具有榜样力量的任务不断涌现出来,他们在以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社会品行发挥着榜样的作用。凭借有效地示范、能够带动社会上的一批人加入到提高自身素质和精神境界的队伍中来,这对整个民族来说,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民族精神的培养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总之“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无止境的过程,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不是一个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而是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全过程的任务。因此,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就意味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也是一个无止境的长过程。只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在进行,只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还在向前推进,民族精神的教育工作就要继续。”而探索不同时代民族精神的培育路径也变成为了我们永恒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