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化联合处理油基岩屑工艺的研究

2017-01-04 08:30陈红硕薛广海刘庆李强
石油化工应用 2016年12期
关键词:油分含油量尾砂

陈红硕,薛广海,刘庆,李强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北京100160)

一种生化联合处理油基岩屑工艺的研究

陈红硕,薛广海,刘庆,李强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北京100160)

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开发出一套针对国内某油田油基钻井岩屑高效、实用的生化联合处理工艺,在岩屑无害化处理的同时,可实现有用资源的回收再利用。钻井岩屑含油33.4%,含水29.1%,含固37.5%。实验结果表明:经过第一阶段的物化收油处理,96%以上的油分可被富集回收,尾砂干基含油率可降低至2.5%;经过第二阶段的生物深度处理后,尾砂含油率可进一步降低至0.12%,达到了“GB4284-1984”规定的复垦标准(含油量需小于0.3%)。

钻井岩屑;物化处理;生物处理;油分回收

在石油的开采、集输以及后续的加工炼制过程中,经常会伴随着一种危废副产物-含油固废的产生,主要包括钻井岩屑、罐底泥、落地泥以及“炼厂三泥”[1]。由于其数量大、危害大、治理难度高的特点,成为长期困扰油田业主以及科研工作者的一个难题[2]。

近年来,经过世界各国科研工作者的孜孜以求、团结协作,使得含油固废的神秘面纱逐渐浮出水面,针对含油固废的处理工艺、处理方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主要集中在热化学清洗工艺、溶剂萃取工艺、固化工艺、电化学分解工艺、高级氧化降解工艺、热脱附工艺、高温焚烧工艺以及比较前沿的生物处理工艺等。但无论哪一种工艺,其最终目的均是实现含油固废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单纯的物化工艺在回收含油固废的油分方面具有较强优势[3],多用于高含油固废(干基含油量>10%)的处理领域,但对于含油量较低的固废(干基含油量<5%),由于成本方面的原因,其适用性大大受限;单纯生物处理工艺具有成本低的优势,多用于低含油量固废的处理[4],但对于高含油固废,由于其处理周期长、难以实现资源回收以及生物毒性等方面的短板,此工艺难有作为。

本文在综合对比物化和生物两工艺优缺点的基础上,针对国内某油田含油固废中的一种-高含油钻井岩屑,开发出一套生化联合处理工艺,在高效回收钻井岩屑中油分的同时,可实现最终尾砂的达标外排。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与仪器

钻井岩屑为国内某油田高含油钻井岩屑,从外观来看:呈油黑色,含油量较高,具有一定的黏度,且伴有明显的油类特征气味。在物化过程中,使用到的药剂为分散剂,表面活性剂1,黏土抑制剂以及油分捕收剂;在生物过程中使用到的药剂为表面活性剂2,用到的生物培养基为石油无机盐培养基,LB培养基以及斜面培养基。使用到的仪器主要有831 KF实用型库仑法卡氏水分测定仪,瑞士万通Metrohm;EA3000元素分析仪,利曼中国;欧陆ET1200红外测油仪,上海欧陆科仪;TGL-10B台式离心机,上海安亭。

1.2 工艺流程

经过预处理后的钻井岩屑首先进入物化收油阶段,该阶段主要包含高效剥离,强化浮选以及油分回收三个工序;之后尾砂进入到生物深度处理阶段,该阶段可实现尾砂的达标外排。原则工艺流程(见图1)。

图1 原则工艺流程图

1.3 分析方法

以四氯化碳为抽提剂,用索氏抽提法提出样品中的油分,再采用红外测油仪进行含油量的测试[5];采用卡尔费休法进行含水率的测试[6];用元素分析仪,通过燃烧色谱法定量分析样品中的C、H、N、S含量,再采用差量法测定出样品中的O含量;通过四组分分析(ASTM D4124)测定钻井岩屑中油分的族组成。

2 结果与讨论

2.1 钻井岩屑的特性

从钻井岩屑的整体组成(含油、含水、含固)、pH值(见表1);钻井岩屑油分黏度、密度、四组分组成、元素分析(见表2,表3);以及钻井岩屑固相矿物学组成(见图2),几个方面对钻井岩屑进行了表征、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该钻井岩屑干基含油率高达47.1%,H/C比为1.88,ρ20密度为0.916 5 g/cm3,具有很好的回收利用价值;由于其整体pH偏碱性,黏度仅为62.5 cP,且固相矿物学组成方面无重矿成分,决定了水基收油工艺对其的适用性,但固相中碳酸钙的存在,会使得油分中的部分阴离子(如羧基离子)与固相表面的钙离子稳定结合,给油相与固相的分离带来困难,采用高效剥离与药剂添加的方法可消除此部分的副作用。

表1 钻井岩屑的整体组成及pH

表2 钻井岩屑油分四组分组成、黏度及密度

表3 钻井岩屑油分元素分析

2.2 物化处理实验

2.2.1 实验方法与步骤取适量混合均匀的钻井岩屑,去除其中的枯草、大石块等杂物,岩屑、新鲜水按1:1的比例加入到高效剥离装置中进行油固分离,分散剂用量为岩屑质量的0.2%,表面活性剂1的用量为岩屑质量的0.5%,剥离温度50℃,剥离时间15 min;所得矿浆进入到浮选槽中进行强化浮选,捕收剂投加量0.05%,抑制剂加量0.3%,浮选温度常温,浮选时间30 min,所得浮渣进行油分回收操作,所得尾砂进入到后续的生物深度处理环节。

图2 钻井岩屑固相矿物学组成

2.2.2 实验结果与讨论经过第1阶段的处理,共得到两种产品,尾砂以及油类产品,油类产品的回收率可高达96%以上,含水率低于0.5%,具有很高的回用价值;尾砂的干基含油率为2.5%,具体指标(见表4,表5)。

表4 尾砂组成分析

表5 回收油类产品的组成及回收率情况

2.3 生物处理实验

钻井岩屑经过第1阶段的物化处理后尾砂仍具有2.5%含油量(干基),针对这部分物料,若进一步采用物化手段进行处理,虽可达到相关环保要求,但其经济性大大降低,工程化意义不大。所以对其开展第2阶段的生物深度处理实验,使其达到相关的外排标准。

2.3.1 高效菌种的筛选经过富集培养、分离、纯化,从钻井岩屑中分离得到6株能以石油为唯一碳源的菌株,将菌株编号为Y1~Y6;将6种菌株分别接种到50 mL含油量为2 000 mg/L的无机盐培养基中,在35℃,200 r/min摇床上振荡培养5 d;各菌种对石油无机盐培养液的降解情况(见表6)。

表6 各筛选菌株对石油的降解率情况

从表6可知,各种菌株对石油的降解能力不同,相对于其他几种菌株,Y3、Y6两株菌在石油的降解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对石油的降解率均在60%以上,因此选取这两株菌种作为生物深度处理环节的优势菌株,通过查阅细菌分类手册及相关文献,并根据生理生化实验,鉴定出Y3、Y6为假单胞菌属。

2.3.2 堆肥实验方法与步骤针对尾砂出料共设计4种对比方案(见表7)。分别考察膨松剂(秸秆)、营养因素、微生物(Y3、Y6)对生物堆肥处理尾砂的影响。尾砂与填充秸秆的质量比为99:1;微生物对营养因素要求很高,C:N:P=25:1:0.5(质量比)为最佳比例。

表7 堆肥实验方案设计情况

堆肥实验过程中,通过湿度调节装置控制反应器中尾砂含水在40%左右。实验在室温平均30℃条件下进行,未对堆肥反应器保温。堆肥实验总时间50 d,每隔10 d取样一次,进行含油量的测试。

2.3.3 实验结果与讨论不同堆肥实验方案对尾砂含油量的去除情况(见图3),从图3中可以看出实验4在降解尾砂含油率方面的效果最为明显,特别是在反应初始阶段,其能够快速发挥降解效果,这主要是由于在秸秆与营养物的作用下,菌剂能够更快的适应堆肥环境。秸秆有助于提高系统的保水性,增加了菌剂与油类的接触机会,通过共代谢的作用,使得含油量快速降低;而营养物则保证了菌剂的迅速繁殖、扩大,并且这种作用在反应初始阶段尤为重要。经过50 d的处理,实验4中的尾砂含油率可降低到0.12%,达到了“GB4284-1984”规定的复垦标准(含油量需小于0.3%)。

图3 尾砂含油量去除率情况

3 结论

(1)通过对钻井岩屑的物性分析及表征,得出其干基含油率高达47.1%,具有较高的回收利用价值;由于其固相组成中不含重矿物成分,且pH略偏碱性,从理论上具备了与水基收油工艺的匹配性。

(2)钻井岩屑固相中碳酸钙的存在,使得油分中的部分阴离子(如羧基离子)与固相表面的钙离子稳定结合,给油相与固相的分离带来困难,通过分散剂、表面活性剂的合理投加,可有效消除此影响。

(3)通过第1阶段的“高效剥离-强化浮选-油分回收”三个工序的处理后,油类回收率可高达96%以上,尾砂含油率可降低至2.5%。

(4)针对第1阶段含油量2.5%的尾砂,若进一步采用物化方法处理,经济成本会大大提高,工程转化意义不大,采用低成本的生物方法对其进行了50 d的堆肥处理,其含油量可降低至0.12%,达到了“GB4284-1984”规定的复垦标准(含油量需小于0.3%)。

(5)“物化+生物”联合处理钻井岩屑工艺,在有效回收油类资源的同时,可实现尾砂的达标外排,成本低、效果好,是一种较优的组合工艺。

[1]宋绍富,魏强.含油污泥处理技术进展[J].石油化工应用,2015,34(11):3-7.

[2]祝威.油田含油污泥热解产物分析及性能评价[J].环境化学,2010,29(1):127-131.

[3]魏彦林,吕雷,杨志刚,等.含油污泥回收处理技术进展[J].油田化学,2015,32(1):151-157.

[4]杨丽芹,蒋继辉.微生物对石油烃类的降解机理[J].油气田环境保护,2011,21(2):24-26.

[5]杜坤泉,黎小敏,何良汉.红外分光法测定水中石油类[J].工业水处理,2003,23(7):47-48.

[6]张万.油中含水量测试方法浅析[J].内燃机与配件,2011,(2):19-20.

A study on oil-based drilling mud treatment using biochemical method

CHEN Hongshuo,XUE Guanghai,LIU Qing,LI Qiang
(Beijing Gener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Mining and Metallurgy,Beijing 100160,China)

A effective method to treat the oil-based drilling mud in one oilfield of China was studied under commom laboratory conditions,which can recycle the oil content and make the tailings meet the control standards for pollutants.The oil-based drilling mud was made up of solid phase(37.5 wt%),water phase(29.1 wt%)and oil phase(33.4 wt%).The oilbased drilling mud was firstly treated by chemical method and then treated by biological method.In the first stage,oil recovery rate can reach 96 wt%,in the second stage,the residual oil rate of tailings was 0.12 wt%,which perfectly met the control standards for pollutants in sludges from agricultural use(GB4284-1984).

oil-based drilling mud;physicochemical treatment;biological treatment;oil recovery

TE992.3

A

1673-5285(2016)12-0126-04

10.3969/j.issn.1673-5285.2016.12.031

2016-11-10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YJ-2015-04。

陈红硕,男(1988-),工程师,从事含油固废处理工艺研发工作,邮箱:chenhongshuo@bgrimm.com。

猜你喜欢
油分含油量尾砂
尾砂模袋充填试验研究
油分芯导致TSA-2.4A型空气压缩机着火原因分析
大豆关联重组自交系群体蛋白质、油分含量的QTL分析
烤烟油分判定标准的修订与应用探讨
空分气体中油分的定量方法
油菜种子含油量调控基因首次被克隆
甘蓝型油菜黄籽突变对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雅矿尾砂可选性实验研究
新型尾砂胶结剂胶结分级尾砂充填体强度研究
白钨矿尾矿库不同时段尾砂有毒有害元素的形态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