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临安 311300)
基于系统思维培养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改革
唐慧超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临安 311300)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风景园林及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针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存在的内容庞杂、与其他相关课程缺少衔接、理论研究对象跨度大、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难以适应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学时较短等问题,提出基于系统思维培养的教学改革措施:首先,增加互动式教学,加强各章节知识的系统性联系;其次,注重案例式教学,与相关课程进行有效衔接;第三,细化实践教学环节,弥补实践教学学时不足的缺陷;第四,细化考核内容,关注学生系统性学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改革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系统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风景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系统思维;课程教学改革
风景园林规划能力是每一位风景园林学习者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基本素质[1]。“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是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科学地应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原理和方法,对各类城市园林绿地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与设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课程内容涉及了城市规划、生态学、植物学等多个学科知识[2]。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课程设置在第7学期,前期相关专业课程包括“风景园林设计Ⅰ”和“风景园林设计Ⅱ”“树木学”等,同期课程包括“风景园林设计Ⅱ”“风景园林工程规划设计I”“城乡规划原理”等,后续课程包括“风景园林工程规划设计Ⅱ”,“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课程共计44学时,包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分别为32学时、12学时。理论课以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为教材,实践环节主要是对城市绿地进行调研。
(一)课程内容覆盖面过大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强、覆盖面广等特点,其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总论,二是各论。总论包括城市绿地系统的功能与分类、城乡规划的基本知识、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与方法、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管理等;各论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等各类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内容庞杂,学生不易掌握。
(二)与其他相关课程缺乏衔接
城乡规划的基本知识在同期课程“城乡规划原理”中有所涉及;各类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与前期课程“风景园林设计Ⅰ”、同期课程“风景园林设计Ⅱ”“风景园林工程规划设计”的教学内容有交叉。由于相关课程之间缺少衔接,影响了教师授课的深度与广度,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涉及的研究内容跨度过大
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而言,日常教学中接触较多的是“庭院”的微观尺度及“公园”的中观尺度,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对于中观、微观尺度的设计能力,学生习惯性地从园林的构成元素如植物、地形、山石、小品等细节、局部入手来思考问题。而“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研究的内容是以“城市”为基本尺度,学生要在宏观尺度上进行整体规划,这需要学生转变思维模式,建立起系统观念。
(四)实践教学的学时较短
在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执行的最新版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方案中,“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课程的学时由64学时缩减为4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为32学时,实践教学为12学时,实践教学缩减了20学时。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提高实践的有效性,成为任课教师急需解决的难题。
系统思维作为思维方式的一种,是一个概念框架,可用于整理人们的思想。而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其特性是借助“系统”所把握的整体性概念来整理人们的思想,强调把握对象的整体性,强调把思维成果系统化[3]。
笔者认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的核心之一在于对“系统”的把握,“系统”代表了课程研究的对象,即“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4]。规划的关键是运用好相关专业知识,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这恰恰反映了系统思维的特点,即重视整体思考,在整体的前提下研究解决局部的具体问题[5]。
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中运用系统思维理论应注意3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即课程各章节知识的系统性及不同专业课程知识的系统性;二是工作内容与规划方法的系统性,包括绿地结构和规划的系统性,了解规划与设计的系统性联系;三是学习方法的系统性,即重视学习的过程和知识的积累。运用系统思维进行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以系统论的方法思考城市绿地之间的相关性并掌握其规律,学会用系统思维的方式来思考并解决不同尺度的规划问题,将不同课程所学的专业知识加以联系整合,并最终指导实践应用。
(一)增加互动式教学,加强各章节知识的系统性联系
教师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中应增加互动式教学,做到有效的提问、积极的引导、及时的总结,提高课程教学的条理性和知识结构的清晰性。首先,对于理论知识多、不易掌握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初应着重强调每一章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并在下堂课时进行提问,以回顾复习上堂课的知识重点。学生回答问题的优劣要以分数的形式计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教师提问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教师提问,学生主动回答;二是在课程讨论中,学生相互问答。
(二)注重案例式教学,与相关课程进行有效衔接
首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与学生及时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相关课程中的学习进度与深度,以避免授课内容的重复,与相关课程进行较好的衔接。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案例教学,即通过实际案例加强相关课程知识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笔者在讲授“绿地系统规划的阶段”“绿地系统规划”内容时,结合城市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实际方案,让学生了解规划内容如何反映到图纸上、不同规划阶段中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所应完成的内容与深度、行业在绿地系统规划方面的改革与创新[6]。笔者在讲授“绿地系统规划中不同类型的绿地规划”时,有针对性地引入国内外优秀案例,如以纽约高线公园为例,从场地历史与现状条件入手,向学生提问如何对场地进行规划设计,以此加强同“园林设计”课程的联系;之后,再以场地的特殊土壤条件为切入点,讲解植物的选择与种植,以加强同“树木学”和“风景园林工程”课程的联系。
(三)细化实践教学环节,弥补实践教学学时不足的缺陷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课程实践教学采取分组调研的方式,对城市绿地进行调查,并在课堂上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展示调研成果,同时每个人还需完成调研报告,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针对实践教学学时较短的问题,笔者主要通过细化实践教学环节来提高实践的有效性。笔者将12学时的实践教学分配为4学时的实践准备(包括预调研与问卷设计),2学时的现场实践,5学时的实践汇报与讨论,1学时的实践总结。其中,现场实践利用的是学生的业余时间,因此学生可以自由掌控。实践教学具体实施过程包括6个阶段:预调研(2学时)、调查问卷设计(2学时)、实地调研与分析(2学时)、小组调研汇报(5学时)、个人调研报告撰写(课下完成)、教师总结(1学时)。在执行过程中,学生可以真实地感受规划与设计的层次性,理解相关课程之间知识的关联性,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调研工作的完整内容和流程,学习到科学系统的调研方法。
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要求学生在正式调研前应先进行预调研。预调研包括城市规划层面的上位规划资料的收集整理、现场踏勘,在此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在经过初步设计后,教师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全班讨论的方式,对问卷进行修改完善。这一过程可以促进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为后续调研做好准备工作。
学生调研一般以公园绿地和居住区绿地为主,考虑到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在“园林设计”课程中已对居住区绿地进行过深入调研,因此笔者选择以公园绿地作为学生调研的对象。如京杭大运河沿线绿地在杭州市绿地系统中定位为“运河绿化开敞轴”,笔者让学生对其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学生从宏观层面理解了城市尺度的绿地系统。同时在调研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理论知识,从规划设计的角度对公园进行评价,也需要从使用者的角度考察公园的实际使用状况。在调研成果总结汇报阶段,学生以系统思维的方式综合应用“园林设计”“园林工程”“园林植物”“生态学”等课程知识,对场地进行分析,从规划的不同层面对调研对象进行系统剖析。调研成果汇报可以提高每位学生的参与度。汇报结束后,其他组学生可以提问,最后教师对学生汇报的呈现以及调研报告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点评总结。
(四)细化课程考核方式,关注学生系统性学习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是以闭卷考试的形式,作为检验教学成果的唯一手段,这种考试形式导致了学生死记硬背,不能活学活用。为了使学生重视对知识的积累,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笔者改革了考核方式,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结合课堂提问、实践汇报、文献整理、报告写作等环节,对学生进综合评价。在总评成绩中,期末考试占60%,平时考核占40%,而平时考核包括考勤、课堂问答以及实践调研3部分,分别占到总成绩的10%、5%、25%。实践调研部分,小组汇报和个人调研报告各占一半成绩。
为了评估“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在课程结束后,针对教学改革所采取的措施和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效果的调查结果 %
学生对教改措施的评价问答式重点回顾课程案例教学细化实践教学环节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有效90889586一般1012514无效0000
首先,90%的学生认为问答式的课程重点回顾,对于建立课程理论知识框架有很大帮助;其次,88%的学生认为课程案例教学,有助于加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联系,个别学生建议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下对案例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学习,还有学生建议将案例教学和课程重点提问相结合;第三,对于实践教学环节,95%的学生表示实践教学开展前的充分准备可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公园调研使他们学习到了科学系统的调研方法,了解了调研工作应有内容和流程,对规划与设计的层次性有了更为具体的理解;第四,考核方式改革后,86%的学生表示平时考核有助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积累,有学生建议增加设计规范方面的教学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课程的教学实践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运用系统思维解决专业性问题。
[1] 张晓佳.论风景园林教育中规划能力和素质的培养[J].风景园林,2012(4):110-112.
[2] 楼一蕾.风景园林专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园艺,2013(22):223-224.
[3] 苗东升.系统思维与整体性研究[J].系统辩证学学报,2014(1):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建设研究院.CJJ/T91-2002园林基本术语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3.
[5] 张霞.系统思维方式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2(22):33-34.
[6] 张媛,王沛永.“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66-168.
(责任编辑 王 伟)
浙江农林大学教改项目——基于系
统思维培养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编号KG14190;浙江省教科规划研究课题“以学科竞赛为依托的风景园林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6SCG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