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菲
本着“先危后旧、先急后缓、量力而为、分步实施”的原则,市北区政府将在民心的轨迹上书写2016年的棚改。
夕阳几度,旧楼曾谙。堆满杂物的过道,几代人挤住的20多平方米的空间,十几户人家公用的厕所……这是上世纪80年代许多市民尴尬与无奈的真实写照,也曾是市北区4.9万户棚户区居民的相似境遇。作为青岛的主城中心区,市北区棚户区居民占市内三区总量的70%多,“棚户区改造”自然而然地成为市北区政府念之再三、铭之肺腑的民生之重,也成为市北区2016年度重点工作“一号工程”。
危楼变广场
自2012年棚改启动以来,市北区政府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多方落实资金和房源,在青岛市启动了“征收户数最多、力度最大”的棚改行动。截至2015年底,已启动22个集中片、41处零星片改造,涉及居民1.9万户。
宣化路28号正是市北区棚户区改造项目的缩影。曾经,这是一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独栋筒子楼,蜗居着110多户居民,也遮挡着周边楼宇的阳光。2013年,这栋筒子楼进入了拆迁程序。随着居民的陆续搬走,去年9月,2500多平方米的拆除工作终于完成。出人意料的是,拆除后,原地不仅没有再建高楼,取而代之的是约8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可供周围1000多户居民在此活动、健身。整洁的花岗岩路面、玉兰和各种低矮灌木交错的绿化带,雅致的木制休闲长廊,昔日脏乱地今日变美景。
当然,市北区的棚改征途远不止如此。在市北区2016年的规划中,市北区政府将全力推进长山路、甘肃路等16个集中片和31处零星片改造,涉及居民1.4万户,剩余棚户区将力争在2017年全面完成。
创新的轨迹
在市北区开发建设局副局长张兵建眼中,棚户区改造一头连着居民的生活改善,一头连着城市品质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对存在安全隐患、改造无法安置、开发利用难的棚改零星片区,市北区分成拆除和留置两类。
对于确定留存的房屋,结合控制规划、居民需求、公益需求等因素,统筹城管、民政、残联、街道办事处等多方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房屋的具体使用用途,通过维修加固、重新装修等措施,将原有旧房打造成学校、幼儿园、残疾人活动中心、环卫工人之家等。
考虑居民需求、环境改善、片区规划、产业需求等方面的因素,市北区对房屋拆除后腾空的场地,更多地委托设计单位对房屋使用和场地开发利用编制设计方案,分别打造成公园绿地、停车场、公厕等。根据进度,已经实施拆除的北仲路71号零星片项目,经过改造将建成绿色生态停车场,可为周边居民提供车位,缓解了老旧楼院停车难问题。而已完成房屋拆除的北仲三路14号,将经过场地绿化硬化,建成约2000平方米的绿地等居民活动场所。嘉善路7号与一处较为老旧的幼儿园相邻,计划将嘉善路7号的房屋和该幼儿园一并拆除,统一规划建设一所新的幼儿园,并利用多余的场地建设居民休闲活动中心,一举多得。
而对于棚户区改造的补偿方式,市北区从最初的就地安置为主,转向大力推行货币化补偿为主、异地安置为辅的创新性尝试。为此,市北区选择了区位好、周边配套完善的阀门厂、专汽、萍乡路52号、开平路22号等4个地块300多亩土地,集中建设异地安置房源,共可建设安置房源4900余套。同时,加快筹集社会房源,多次组织在建楼盘开发单位举办房产推介会,为安置居民提供价格优惠、户型多样的房源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计划启动的1.4万户棚户区改造任务,资金需求高达约192亿元,是2013年启动棚改以来资金总量的近2倍,同比2015年增长284%。特别是在区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市北区政府仍决定拿出7000万元设立棚户区改造综合工作经费。同时,努力争取市级支持及银行融资,采取“向上争一块、市场融一块、财政投一块”的办法,解决好改造资金问题。截至2015年底,累计投入资金92亿元,其中国开行41亿元、兴业银行15亿元、财政36亿元。
诸如此类的棚改政策、措施正在市北区各处不断上演着……本着“先危后旧、先急后缓、量力而为、分步实施”的原则,市北区政府将在民心的轨迹上书写2016年的棚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