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主席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众所周知,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不仅仅是硬实力的较量,更深层次的是文化软实力的较量。军事领域的文化软实力即军事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战争中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军事历史作为军事文化软实力的力量之源,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器,在西方国家推行意识形态遏制、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主义的今天,尤其需要进一步加大研究和宣传的力度,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功能效用。
“华夏五千年,文史不分家。”广义而言,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军事文化是军事历史的积淀。自然,军事文化软实力亦源于军事历史的积淀。研究和把握军事历史必须找准其定位,理清其与文化、文化软实力、军事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关系,才能充分地将其转化为军事文化软实力,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更好地为国家和军队服务。
(一)文化与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比政治、经济、军事更为牢固的体系。中华民族正是有了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凝聚才没有成为一盘散沙。文化在一个国家内部形成的强大民族凝聚力和对其他国家形成的吸引力,构成了文化软实力。换言之,文化软实力是一国文化体现出来的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和影响力。
当文化成为文化软实力,它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与他国人民进行文化交往是实施政治影响的一种途径,也是加速向其他社会进行经济渗透的催化剂。禁止或限制向其他社会输出本国文化的国家将使自己在争夺国际影响力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增加在国外的文化活动则增强国家实力;防止,则削弱影响。”*[美]傅立民:《论实力:治国方略与外交艺术》,34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众所周知,苏联的解体绝非是美国军事硬实力摧毁的结果,有一大半功劳要算在美国文化软实力的头上。就算是冷战结束后,美国依然在凭借其强大文化软实力分化瓦解俄罗斯的势力。我们看到,美国通过对外援助等各种手段,在俄罗斯“后院”不间断推销渗透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理念,宣扬西方的文明、民主、人权,结果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相继爆发“颜色革命”,亲俄政权倒台,新上台的政府纷纷转投美国怀抱,美国成功将势力渗透到俄罗斯家门口,进一步削弱了俄罗斯的实力。
(二)军事文化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
古今中外,战争的背后或多或少都有文化的影子存在。进入信息时代,战争更是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军事实力的较量很多方面体现在文化的较量上,战斗力与文化软实力正在加速融合,逐渐呈现出军事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一体化趋势,其中军事文化软实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军事文化软实力是在军事领域的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主要表现在精神层面,以精神性力量的方式存在并发挥作用,如凝聚力、威慑力、瓦解力等,是非物质化的战斗力。这些力量虽然难以直接量化,但却是客观存在的,在军事实践中通过吸引、感染、威慑等精神力量,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们的心理,继而在人们思想上、精神上发生反应,最后达成预期目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主导的几场局部战争表明,在信息化条件下,武力征服、攻城略地正在渐渐退出主导地位,大量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也不再是战争主要目标。作战行动更加注重于非强制性的心理效果,更加注重孤立、限制、削弱、瘫痪、慑服和瓦解对手。这些也正是军事文化软实力的效能所在。美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中伤亡人数众多,但大部分的伤亡是在主要战事结束后造成的。美国陆军在其《“伊拉克自由”行动最初印象报告》中指出:“自2003年5月结束大规模攻坚作战行动后,美军士兵的伤亡人数竟然达到了攻坚作战行动中的3倍。”原因何在?看看美军是如何对待《古兰经》的就能分析出其中的缘由。《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经典,其内容不仅涵盖宗教、政治、经济,还有军事方面的内容,它在伊斯兰世界中的地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然而,美军在阿富汗当地以及国内一再发生烧毁《古兰经》的行为,引起伊斯兰世界强烈不满。美军也曾想利用《古兰经》为战争服务,为此专门设计了各种传单,并在传单上印上《古兰经》的话,告诫虔诚的伊斯兰信徒远离暴力。但美军通过飞机、直升机把传单直接扔到地上,结果适得其反,又被视为亵渎宗教信仰。反观基地组织引用《古兰经》章节,论证穆斯林与美国人作战的合法性和必要性,号召穆斯林舍身成仁,为捍卫伊斯兰尊严而进行“圣战”,结果号召力惊人。
(三)军事历史与军事文化软实力
军事历史是人类社会以往战争、国防、军队和其他军事组织、军事活动产生、发展的过程,其内容丰富包括战争史、军队建设与发展史、国防建设与发展史、军事人物史、军事思想史、军事学术史、军事技术与装备发展史等等。军事文化是指人类在军事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由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建军原则、军事理论以及军人信仰、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军人作风、纪律观念等要素构成。所有这些军事文化的内容都是人类在军事历史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从这个角度来说,军事文化源于军事历史,故军事文化软实力自然也脱离不开军事历史,或者说,军事历史是军事文化软实力的力量之源。
不了解军事历史而鲁莽行事往往容易在军事实践中产生极大负面作用。“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总统小布什居然将美国进行的反恐战争与“十字军”联系起来,丝毫不了解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对伊斯兰世界造成的伤痛,结果给“基地”组织提供了口实。“基地”组织指责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驻军是“十字军”,伊斯兰世界的唯一出路是“以牙还牙”,号召全球穆斯林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以色列进行“圣战”。结果我们看到美国的反恐战争至今依然深陷泥潭。
“文化认同是决定一个国家敌友的核心要素”*[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7页,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西方国家凭借其实力在全世界推行他们的历史和文化,目的是迫使世人接受他们的意识形态、认同他们的价值观,在此大背景下,军事历史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方面也面临一系列挑战。
(一)文化话语权不掌握在我们手里
毋庸讳言,当今整个国际文化交流态势整体上是西强我弱,在交流军事历史、传播军事史观方面我们亦不掌握主导权。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科技和文化等方面拥有超强实力,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国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文化建设相对滞后造成的。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凭借强大的文化资本和文化产业,利用新科技革命的优势,强烈冲击我国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多方遏制中国文化建设和发展。比如,互联网上负责全球域名管理的13个根服务器有10个在美国;世界性的大型数据库近3000个,约70%设在美国;互联网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网站中,94个在美国。*盛沛林、秦超:《筑牢国家信息疆域“防火墙”》,载《解放军报》,2006-2-9。再比如,文化产业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是一国对外传播文化理念、价值观念以及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依托。美国的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中占43%,欧盟占了34%,而整个亚太地区只有19%;中国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所占份额不足3%。*袁新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考》,载《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9)。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在世界15个主要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一,低于同属发展中国家的南非和印度。*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61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不掌握文化话语权,我们就不能把我们的价值观、历史观、理念主张、标准及规则推出去,无法有效引领国际舆论走向,难以增强包括军事文化软实力在内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我们的文化话语权缺失,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民族历史、国家形象和军事文化,处于“被塑造”的境地。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一书中断言,未来世界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美国目前所具有的第一个巨大优势”,“从而使得美国的思想、作风、发明和产品能够畅通无阻地走向世界”。*[美]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 465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二)西方推行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主义
目前,西方国家是国际规则的主要制定者,这其中也包括文化交流方面。他们凭借强大的实力,推行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主义,以求在文化和思想上影响、同化其他国家,从而达到以自己的意愿和准则塑造世界的目的。美国商务部前高级官员罗斯科普曾说过:“如果世界趋向一种共同语言,那应该是英语;如果世界趋向共同的电信安全和质量标准,它们应该是美国标准;如果世界正在把电视、广播和音乐联系在一起,节目应该由美国制作;如果共同的价值观在形成,它们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意愿的价值观。”
西方在标榜传播先进文明的背后,其实发动的是一场“文化战争”。就与我国的关系来说,西方通过各种手段加紧对我实施其文化渗透与文化扩张,向我国输出他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它力图争夺和控制的是我们的思想、意志和价值观,进而瓦解我国的政治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其主要表现有:攻击和诬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美化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三权分立和多党制;极力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历史终结论”“军队三化论”。美国中情局专门制定的一个对华《十条诫令》,其内容更加赤裸裸:“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布。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转引自姚黎君:《全球化时代的中华文化走向:方克立教授访谈录》,载《党政干部学刊》,2001(4)。西方文化渗透和文化扩张的方法多样,比如麦当劳快餐、肯德基食品的盛行,好莱坞大片的传入等等,手段层出不穷,花样不断翻新。
(三)国内外敌对势力歪曲抹黑我军军史
任何历史研究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意识形态主导研究立场和观点的现象,军事历史也是如此。不同的意识形态在军事历史研究问题上存在历史观、价值观以及认识上的巨大不同。比如关于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认识,日本不但做不到深刻反省,反而一再否认甚至美化其侵略历史,从众多日本内阁成员集体参拜靖国神社为军国主义招魂这一点我们就看得十分清楚了。我国虽然在国际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在不断增强,但我们军事历史方面的研究成果难以让世界人民充分了解,也难以将我们的历史观、价值观得到世界认同。不仅如此,西方利用自身掌握的文化话语权,不断抹黑人民军队历史,不遗余力地矮化、丑化、妖魔化中国军队,其目的是对我军官兵思想进行渗透和侵蚀,培植错误历史观、价值观,以达到消融我军战斗意志、摧毁我军战斗力的目的。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龚自珍全集》,第1辑,21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我们还应看到,国内外的敌对势力狼狈为奸、互相推波助澜,形成了一股抹黑我军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恶流。比如近些年,社会上抹黑我军英雄人物的一系列言行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从接受教育开始,我军历史上的众多英雄人物就是我们的偶像和学习的榜样,想不到今天这些英雄被抹黑的程度令人触目惊心。网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有说雷锋的故事是虚构的,有说邱少云趴着不动被烧死违背生理学,还有人“论证”张思德是炼鸦片时被活埋的。最高人民法院曾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人民法院依法保护“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人物人格权益典型案例,其原因就是“狼牙山五壮士”和另一位英雄人物邱少云被抹黑。历史虚无主义质疑革命英雄壮举甚至丑化革命领袖形象,是对我军光荣历史的颠覆,是对我军精神基础的动摇,对我国军事文化软实力危害巨大。
我国的军事历史,时间跨越上下五千年,内容既有历代的军事历史,也有我军的光荣历史,尤其是我军的军事历史是提升当前我国军事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抓手。在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国际环境中,如何在宣传我国军事历史、提升我国军事文化软实力进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上做文章,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推动军事历史走出去,掌握交流话语权
要让我国军事历史在国际上发挥应有作用,首先就要推动军事历史走出去,与世界各国交流互鉴,在此过程中要掌握交流话语权,进而弘扬中国“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外交理念,传播中国“追求和平、注重道义、仁者无敌”的传统军事价值取向。为加强中外军事历史交流,应开拓思路,创新手段,针对当前西方国家掌握话语权的实际,我们可以主导搭建有影响力的交流平台作为载体,建立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努力拿到话语权和主导权。同时,精心设置议题话题,有效引领国际舆论走向,推进与各国在军事思想、建设成就、官兵素养、文艺体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向世界宣传我们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军事史学工作者应带着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国内外舞台上主动发声、占领阵地,鲜明而又响亮地宣传我国军事历史尤其是我军的光荣历史。在对外交流过程中,以过硬的史料和结论发声,占领研究和舆论制高点。在国内应时刻了解人们在军事历史认识上的思想动态,敢于涤荡杂音、正本清源,有针对性地对人们在军事历史领域存在的模糊认识甚至谬误及时予以澄清,扫清一切关于军史的谣言。对于恶意歪曲军史的言论,要有理有据地进行批驳,大胆揭露,还原真相,决不让错误言论抹黑军史,营造良好舆情生态。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官兵学习历史擦亮双眼,从正史中深入了解党、国家和军队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自觉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爱军。
(二)展示我军光辉战史,形成强大威慑力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篇》。这是古人在二千多年前就认识的真理,也是我国古代军事历史留给我们的智慧,但这是有前提的,即要有强大武力做后盾,有强大军队做支撑。在这个前提下,威慑才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才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从鸦片战争到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这一段时间,中国军队在世界上形象一跌再跌,给人的印象就是中国军队不堪一击,谈不上半点威慑,无数屈辱的军事史实好像也印证了这一点。但自我军建军之日起,逐步扭转了这一形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军与国内外强大敌人展开了浴血奋战,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谱写了威武雄壮、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红军长征,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抗日战争,平型关、雁门关、阳明堡等等,每一个地名都让侵华日军胆寒;抗美援朝,给作为世界军事霸主的美国军队留下永远的痛;珍宝岛一役,让苏军望而生畏;多次边境自卫作战,把对手打得溃不成军……
建军90年来,我们与世界上包括两个超级大国在内的众多强国交过手,也与我国周边国家较量过,无疑打出了国威军威。我军拥有这些震撼世界的军事历史,应该在这方面加强宣传,形成独具特色的军事文化软实力。2017年6月,印军进入边界线中方一侧,其国防部门高官叫嚣要为战争做准备,对此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在答记者问时直接警告“希望印军个别人能够汲取历史教训,停止发表这种叫嚣战争的危险言论”,让世人再一次想起几十年前中国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打得印军溃不成军。借此,全世界人民又再次重温了我军的光辉历史,再次感受了中国军队的强大,这也是充分运用军事历史,提升我军军事文化软实力的范例。
(三)讲好中国军队故事,塑造我军和平正义形象
军队形象是人们对一支军队在性质、宗旨和战斗力等方面表现的综合评价,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军事文化软实力范畴,其地位绝不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相反,军队形象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和战略力量。热爱和平、崇尚正义的军队形象自然具有亲和力、感召力和吸引力,能够形成强大的军事软实力。我国始终不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防御性国防政策,奉行“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不争霸、不称霸、不搞军事扩张。这些不仅为过去历史所反复证明,也为我军和平正义形象的塑造创造了良好条件。习近平主席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庄严承诺:“中国军队将一如既往开展国际军事交流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安全挑战,积极履行同中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责任和义务,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贡献力量。”这为我军在国际上树立和平正义的形象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塑造我军形象,要讲好我军故事,介绍好中国优秀传统武德文化,展示好我军的历史及形成的优秀军事文化。通过讲好我军故事展示近年来我军全方位发展对外军事关系,深化同各国军队的务实交流与合作,推动建立平等、互利、有效的军事互信机制,积极参与军控与裁军活动,支持并积极参与联合国主导的维和行动、人道主义救援,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参加国际灾难救援行动等等。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军实现了政治生态重塑、组织形态重塑、力量体系重塑、作风形象重塑,人民军队重整行装再出发,这些改革的光辉业绩应在国内外大力宣传展示,在世界人民心中树立起我军听党指挥的忠诚之师、服务人民的文明之师、英勇善战的威武之师、维护正义的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